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
2022-07-25陈朝阳
陈朝阳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选择适合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自主探究等能力,探索適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充分调动课堂积极因素,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益,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机械记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误区,能够在自主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题讨论中,活化学习方法、吸收知识、强化能力,以助力学生在学习中解答疑惑,攻克学习的难关.
设计恰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直接体现.
当前,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仍然以学生成绩的提升为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发展造成阻碍.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数学教学工作高效、高质开展.
本文是以探究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实践情境教学的有效模式,首先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核心素养视角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创新,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引发教学策略的创新思考
1.1 理解课标,用好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随着教材的不断创新改编,为学生智力开发设计大量教学资源,教材中加入了更多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内容,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将理论知识内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材中包括大量生活经验,借助生活经验提取数学内容、数学模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建立联系,实现学生智能开发.
1.2 教学理念尚待全面创新
因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师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导致部分教师尤其是教龄较大的教师无法顺应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以传授、灌输方式为主,忽视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忽略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学理念更新与创新进度较为缓慢,以力求稳妥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无法让学生掌握课堂主导权.
不让学生合作讨论,就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升探索能力,导致数学课堂并未得到全面的改善,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引导培养,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性能力.
借助教材内容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从更深层面、更广范围学习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交流观点,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智力水平的提升.
2 探究核心素养视角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问题引导、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掌握课堂的主导权,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合作意识、数学发散思维的提升.
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借助数学问题解决贴近生活的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1 创设数学模型运用的生活实践问题
情境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对于生活情境的创设应当对学生学情仔细分析,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其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对于情境的创设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情境的创设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接近学生发展区.创设实践生活问题,需要对生活化、数学化关系有效平衡,情境教学的创设需要立足在学科特征之上,老师需要对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理解.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情境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之后应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将所得结果回归到实践生活,为生活提供服务,两次转化过程中所应用的能力便属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情境创设中,老师应当合理掌握实践生活素材尺度和数学知识方向.
例如 在处理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一章时,《轴对称》、《画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内容较为简单,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脱离教材本身,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
在学生指出课桌、椅子、黑板、讲台以及部分建筑是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轴对称图形,结合实际采用趣味性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在获得轴对称相关认知后,引入《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思考: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探究总结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相关性质:“图形沿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部分可以互相重叠”,“对称轴平分垂直连线”.再进一步借助以往所学知识让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等性质.逐层设计逐步深入,实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知识的有效掌握.
2.2 设计层次分明的数学探究性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设计联系实际且有效的数学探究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实践数学情境教学中,需要重点研究如何应用数学的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问题的设计应认真钻研教材,将知识重点、难点理清,理解透彻教学目标,将重点和难点作为依据,秉承循序渐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层次分明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现学生哪些能力提升.
其次,问题的设计需要找到切入口,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需要预测可能生成的课堂问题资源,在设计问题中引导教学内容的实施.应用联系性眼光把问题有机组合,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如矛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阶梯类型问题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例如 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分式》内容学习时,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对分式的概念进行简单地理解,然后直接列举:
试题1 认识分式
在x3,12(x-y),13b,a2-1c,0,1π中,整式有 ,分式有 .
试题2 分式化简
将分式a+ba2b2中字母a,b分别扩大3倍,则变形后的分式的值 .
约分:
(1)-32a2b3c24b2cd. (2)x2+4x+3x2+x-6.
(3)2xx-y34yy-x2.
(4)a4+a3b-ab3-b4a4-b4.
试题3 化简2x2-1÷1x-1的结果是()
(A)2x-1. (B)2x2-1.
(C)2x+1.(D)2(x+1).
学生在回答时如果没有化简,也不能判定为学生回答错误,需要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部分分式可以进行化简,利用“陷阱”加深学生意识.之后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分式中的内容,在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实现其逆向思维的锻炼.
最后,因为班集体中学生接受能力、认知能力、数学基础存在差异,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老师需要结合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材施教,实现整体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
再如 对人教版八年级《因式分解》学习时,部分学生无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老师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因式进行解答,对因式分解基础技巧进行巩固掌握,为计算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优等生则突破自己,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全部解答.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行选择,并未指出哪部分学生数学素养较差,哪些学生数学素养较好,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并实现每一位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实现整体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2.3 丰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资源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想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据分析观念,促使其能够从生活、学习中根据相关体验,对有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推测,让学生对整个数据统计分析过程进行探析.
作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通过具体的调查统计工作梳理杂乱无章的数据,最终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 以统计调查为例,学生在掌握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将整个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确定调查主题,使其在一周时间内对相关主题报告进行撰写.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完善问卷调查内容,并将问卷收集后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得到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而后利用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对数据信息中蕴含的规律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树立数据分析观念,掌握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手段,促使其综合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2.4 重视课堂生成资源的反思与有效引导利用
反思是学生的自动思考、探究行为,存在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不应局限在某教学环节,需要渗透至教学全过程.具有主動反思意识的学生,任何情境问题都是其反思的根源.
在实践情境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在课堂上所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以衍生的类似问题加以充分利用,引导其进一步深层次、延伸性探究;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反思习惯.同时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反思注重回放学生掌握较为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完善课程内容,在进一步探究实践教学策略中加以改进深化,促使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3 结语
认识与实践新型教学模式,探究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思考、探究,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的主导权,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教学目标创设多元教学模式课堂,将情境教学和其他教学模式融合应用,创设实践生活问题、设计层次数学问题并生成全程反思总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实现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亮.创设问题情境 助力初中数学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2):24-25.
[2]夏国法.培育核心素养,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0):21.
[3]徐倩.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构建数学情境交融课堂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