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技术师资培养与探索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
2022-07-25王兴枝子韦花媚龙喜带陆海善黄炳臣朱晓莹
王兴枝子,韦花媚,龙喜带,陆海善,黄炳臣,王 娟,朱晓莹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广西 百色 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广西 百色 533000;广西分子病理学(肝胆疾病)重点实验室,广西 百色 533000)
0 引言
病理学技术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诊断与病理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病理学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病理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实验研究的各个领域。我校从2014年起设立了研究生的《病理学技术》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能熟练运用病理学技术解决医学科研的问题。2019年起我校设立了医学实验技术(病理方向)专业本科,也开始了《病理学技术》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从形式到内容均有很大差异,对病理学技术师资人数、教学能力均提出了巨大挑战。众所周知,病理医师以临床诊断和病理学理论教学工作为主,病理技师以技术实践工作为主,那什么资质的师资适合上病理学技术课程,是诊断医师,还是病理技术员?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从2014年探索至今,通过外引和内培两种手段相结合,引进高质量的病理技术人才,开展系统的教学培训工作,鼓励病理技师自我提升,教师讲课比赛等形式,有效的丰富病理学师资队伍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现报道如下:
1 传统病理学技术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1 传统病理技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人才
病理技术是病理诊断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病理诊断有赖于病理技师提供制作良好的病理染色切片。病理技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病理技术工作水平优劣。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开设有病理技术专业,国内仅有少数几个高校开设有医学检验技术(病理方向)专业本科,培养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病理技师主要由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人员担任,缺乏系统地学习病理学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病理技师人员学历偏低,以专科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较少。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高级职称少。
1.2 传统病理技师培训模式分析
在病理科日常工作中,诊断医师起到主导作用,传统的病理技师属于从属地位,造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重诊断而轻技术,因此病理技师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传统病理技术的常规固定、脱水、包埋、HE制片与特殊染色等相对固定的模式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容易给人造成“病理技术就是简单地按步骤重复地机械地操作”错误观念。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新入职的病理技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模式[3]进行培养,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师傅”的教学能力、教学责任心有差异,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徒弟”往往仅掌握了技术操作步骤,但缺乏对其机理的深入学习,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初级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病理技师团队的发展。
2 以“教学能力”为导向的病理技术师资培养模式
2.1 以专业学习促进教学,教学反哺专业进步
2014年时我院病理技术共有8人,其中1人为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1人专科;其中1人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1人为病理技术专业,6人检验专业;其中3人为副高级,5人为初级。随着我校研究生《病理学技术》课程的开展,传统的组织病理技术不能满足教学内容需求,而师资团队也不能满足教学。为解决这些问题,病理科以送出去培训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派人到四川华西、上海长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随着病理科业务发展与教学需求的发展,先后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技师17人,目前我科室病理技术团队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我院病理技师团队基本情况
2.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工作态度,建立精于学,乐于教的工作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速提高,病理活检数量逐年增加,对病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病理人日常工作较少接触患者,但病理工作就是为患者服务,为临床服务。这就要求病理技师在工作全流程必须对标本高度负责,确保标本的唯一性,需多次核对,反复核对(接收核对、取材核对、切片核对、出片前再核对等)。我科室每年都对新入职病理医师、技师、规培生、研究生等开展入科培训教育,树立他们对工作岗位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标本的正确,病理报告的准确。同样,在开展《病理学技术》教学工作伊始,部分技师存在消极、害怕甚至抵触情绪;认为教学工作由诊断医师兼任就行了。面对病理技师的这些疑虑,首先采取自愿原则。同时也要其明确教学工作是提升自我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快捷途径。在科室内定期举办业务学习分享会。每周三下午由1-2人通过PPT授课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分享。通过这一分享活动,让病理技师熟悉并适应课堂教学;并通过点评,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成长,并收获自信。
2.3 以病理质量控制促进病理技师专业技能发展
专业技术职称是反映病理技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评判依据,通过病理技师资格考试是病理技师最基本的从业要求。但是仅通过考试并不能培养出精于业务,勤于钻研的病理技术专家、甚至是病理技术的艺术家[6]。单纯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不适应如今病理技术的发展要求。每年中华病理学、全国病理专家组都会依据行业发展发布疾病诊疗指南/专家共识。通过这些指南/共识,建立科室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用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技术质量,促进病理技师的专业技能成长与进步。
2.4 多途径拓展学习,提升个人成长的获得感,幸福感
随着现代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课本上。通过拓展学习途径,让病理技师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学习、收获成长。
2.4.1 病理技术岗位轮转
当下的病理新技术的发展迅速,例如我科室从2018年至今先后引进PCR技术、一代测序技术等多项分子病理、细胞病理以及常规病理新技术,新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病理科的发展,同时也给病理技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病理新技术(尤其是分子病理技术)快速发展,避免病理技师“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僵化状态,我们建立了轮转制度,即新入职的技师必须在各自组内轮转学习。通过2个月的轮转学习,对科室工作内容基本熟悉后,再进行分组。此外,病理技术包涵多个环节,多步骤,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好工作,通过岗位轮转,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
2.4.2 邀请名师现场指导
为帮助病理技师拓展思路与眼界,我们曾多次邀请广西医科大学原技术组长缪勇建老师到科室开展工作指导。缪老师极具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与精湛制片技术深深的鼓舞着每一个病理技师。
2.4.3 鼓励参加学术会议,鼓励提升个人学历
鼓励病理技师积极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尤其是全国病理年会),通过与技术专家交流来提升认识,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病理学会议均有开展线上会议,极大的方便病理技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不断学习,越来越多的技师认识到学历不足,主动报名考研究生、博士生的人逐年增加。
2.4.4 鼓励参加病理技能大赛
病理技能大赛不但考验病理技术的基本功,还考验其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科室每年都选派病理技师参与全国/广西病理年会病理技能大赛,通过同台竞技、相互切磋的方式来提升技师的专业能力。2020年我科室举办了第一届病理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极大地促进病理技师技能的提升。
2.5 系统培育病理技术师资教学能力
2.5.1 强化培训提高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通过近5年的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促进,有一名技师率先获得了教授职称,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病理技师打开了一条新的提升自我的道路。在领头羊的示范作用下,技师纷纷主动报名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科室分别设立导师,为考试技师辅导讲课技巧,教案准备等。通过强化培训,高校教师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83%。目前已有22人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
2.5.2 举办集体备课与新教师试讲制度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科室历来重视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集体备课经验。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未吸纳病理技师参与集体备课。结合当下《病理学技术》教学要求,科室将集体备课制度化和常态化。每周选定学习内容,在固定时间和地点由资深教师讲述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并解答新教师的疑惑。
新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试讲考核。由新教师自选试讲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讲。再由科室教授、资深教师提出存在问题,以帮助其成长。
2.5.3 导师负责制及听课制度
依据自愿原则,科室为每位新教师安排教学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其制作教学PPT、教案等教学技能。每位导师负责1-2人。在上课前,新教师必须到导师课堂听课(不少于4次,可以交叉听课)。通过对导师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技能的观摩,使自身得到锻炼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其课堂授课信心。
2.5.4 举办教师授课比赛和教案比赛
举办授课/教案比赛是培养青年教师(包括诊断医师和病理技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从已举办的两场教学比赛来看,青年教师普遍心理应变能力较好,教学能力较好,但也存在部分教师教学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等情况。针对普遍存在问题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点评,对于个别问题,有导师进行辅导。
3 培训成效
3.1 病理技术师资团队得到有效扩充
通过在“教学能力”为导向的病理技术师资培养模式,我科室病理技师人员由原先8人增加至25人,病理技术由原来传统组织病理学为主变成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三足鼎立的局面。极大促进了病理由传统的形态学诊断为主,迈入精准医疗,精确诊断的病理新模式。病理科年创收也逐年增加。
3.2 病理技术师资学历、职称结构有效改善
通过构建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模式,近三年以来病理技术团队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提升,所有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先后有2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四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3.3 病理技术师资团队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不断学习探索,目前我校研究生《病理学技术》课程以提高科研兴趣,创新科研思维为导向,探索课程改革建设,已在2019、2020级两届学生在运用,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较高。团队教师依据改革经验撰写教学改革论文2篇(一篇见刊,一篇录用)。针对医学实验技术(病理方向)专业本科《病理学技术》课程也展开一系列的课前调研,教学准备工作,目前课程正按计划实施,尚未见学生有不良反馈。
3.4 病理技术师资团队科研能力有效提高
通过系列培训,较好的激发了病理技术师资队伍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在工作中的注意留意突发的、异常的事情,特殊的病例,及时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研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工作问题。近三年来,共用15人申报了省级、厅级、市级科研课题,其中有7人获立项资助10项。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5篇。
病理学技术是诊断病理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病理学的重大发现和发展源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高素质病理技术人才是病理技术发展的根本。通过提升病理技术师资团队的教学能力有利于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病理技术人才,进而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病理学学科的发展,促进病理技师的个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