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育人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教育融媒体建设为背景

2022-07-25

今传媒 2022年3期
关键词:渠道育人融合

朱 清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随着网络社会的深度发展,互联网已全方位嵌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然而,开放的网络环境除了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最新信息知识等外,也掺杂了诸多不良信息和思想,例如虚假信息、低俗信息、垃圾信息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等,极易混淆大学生的认知,并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塑造。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等多方面开展教育的重要性格外凸显。网络育人也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重要使命。目前,高校网络育人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我国教育部门大力推进的教育融媒体建设或将成为其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进高校网络育人融合发展,不断提升高校网络育人的实效性。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发展困境

高校网络育人既是育人的过程也是网络传播的过程。网络传播的要素包括传播主体 (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而当下高校网络育人在传播主体、内容和渠道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主体困境

传统高校网络育人群体主要包括专职化的教师育人队伍以及兼职化的学生育人团队。教师育人队伍普遍面临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欠缺、网络传播规律把握不足、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特征认知匮乏等窘境,偏向采用传统灌输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被大学生所抵触,在大学生被外表光鲜、有趣、吸引人的网络不良信息诱惑时,主旋律教育便无法起到引领思想、指导行动的作用;大学生育人团队虽然具备更多的朋辈经验和更强的新媒体使用与传播能力,但思想政治专业水平等还有待提升,也无法保障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话语权。总体而言,高校网络育人队伍面临人数较为有限、组成相对单一以及难以最大化释放主体合力效能的困境,这一困境阻碍了育人主体和大学生主体之间形成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互相增益的协同关系,致使高校网络育人的成效不佳。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内容困境

高校网络育人的内容困境主要体现在内容来源局限、产能不足、组成失衡、方式教条、形式单一上,总体质量较为欠缺。尽管互联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育人相关资源信息,但仅凭高校网络育人队伍有限的人力资源难以物尽其用,也难以大幅提升内容产能,仅有的育人内容极易湮没在互联网信息大潮中。网络育人不仅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思政育人内容,还包括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校园生活、心理健康、法律援助等服务育人内容,如何将多方位内容有效整合传播是高校网络育人亟需摆脱的困局。另外,由于高校网络育人队伍相关理念的限制,其在内容表达方式上较为生硬庞杂,缺少趣味性和针对性,难以与大学生群体产生共情;内容呈现形式上也相对单一,多采用传统的图文形式,缺乏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短视频、漫画等新鲜形式。这种形式的“距离感”使大学生群体对高校网络育人内容接收度不高,从而无法取得良好成效。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渠道困境

自19世纪90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后,高校网络育人在经历过最初的管理控制导向期后,迅速转向渠道平台建设中。拓展的渠道具体包括Web1.0时代的BBS论坛、红色网站等思政教育主题门户网站,Web2.0时代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等,然而高校网络育人的渠道建设始终不尽人意,各渠道均缺乏拥有高度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高校育人账号。高校网络育人渠道建设主要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渠道的路径依赖。高校普遍对新媒体发展不敏感,基本按照原有路径惯性开展网络育人,往往会错过新渠道发展的蓝海期;二是新渠道适应期较长。进入新渠道后,高校网络育人队伍迟迟难以掌握新渠道的新传播规律;三是忽视垂直细分渠道。大学生群体网络使用分众化、小众化已是既成事实,很多高校网络育人渠道只局限于大众化微博、微信等渠道,忽略颇受学生群体欢迎的小众平台,如B站、豆瓣、网易云音乐等,阻碍了育人信息最大范围地抵达大学生群体。

二、教育融媒体建设推动高校网络育人融合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9年5月启动开展教育系统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确立了首批包括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北京大学等15家试点单位,并于2020年确立了第二批15家试点单位。教育融媒体建设要占领主流阵地,充分发挥教育融媒育人功能,把教育融媒体建设和思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融媒体要着力加强综合平台和优质内容建设、运用先进技术赋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在教育融媒体建设背景下,或将有助于高校网络育人摆脱当前窘境,实现高效融合发展。

(一)建设综合平台与优质内容推进高校网络育人融合发展

2020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提出各试点单位要搭建平台,形成教育融媒体“新闻+政务+服务”格局,供给优质内容,用活用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平台;《2020教育政务融媒体海口宣言》的共识之一是要加强优质内容建设,提升教育舆论“四力”。综合平台的打造既可成为高校网络育人的统一阵地,也有利于解决高校网络育人内容组成失衡的问题,将思政育人与服务育人统一起来,共同促进全方位育人。于2020年9月1日正式上线的“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集时政、政情、党史、政策、微课、观点等思政育人频道于一体,并嵌入各类考试成绩查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学位证书查询等服务窗口,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对平台的黏性。类似的综合平台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导的“手机易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中央开发的“青年之声”移动客户端。一般而言,教育融媒体综合平台建设更适合整体实力强大,能够汇聚众多高校信息资源的上级行政部门,并不适合经济基础、技术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不突出的高校,从当下高校的自有客户端大多处于休眠状态也印证了这一点。教育融媒体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为高校网络育人发展指明了道路,高校虽然不具备综合平台建设优势,但是在具体育人产品研发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能力制作出既富有思想性又符合传播规律的优质网络育人产品,为高校网络育人提高成效提供坚实的内容基础。

(二)运用先进技术赋能高校网络育人融合发展

2020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强调:教育融媒体建设要谋突破,让前沿技术为教育融媒赋新能,利用5G、AI及高校最新研究成果,服务教育融媒体建设。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AI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有机融入教育融媒体运作中,能够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激发教育融媒体活力并赋能高校网络育人的高效融合发展。“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的5G技术能颠覆内容分发,使各平台得以实现信息内容同步,促进育人信息全方位普及和思想意识同频共振;大数据及云计算驱动下,教育融媒体能够实现社群和用户分析、舆情监测、资源整合利用、智慧编辑、信息协同管理和运营数据评估等,并能科学提升高校网络育人采、策、编、审、发、评等各个工作流程的效能;物联网能够将数以亿计的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由此捕捉的大量数据将为高校网络育人内容生产、科学决策做贡献;区块链技术在打击虚假信息、规范内容版权、用户隐私保护和数字资产管理等方面助益颇多,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更高效、更可信、更安全的环境;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应用能够为高品质内容创作生产,例如疫情隔离期间,武汉大学融媒体中心与新华社合作推出“云赏樱”直播活动,采用“5G+VR+AI”等前沿科技直播樱花绽放盛况,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武大樱花的期待,更寄托了网民的祈福、守望与战胜疫情的信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校网络育人融合发展

《2020教育政务融媒体海口宣言》的一大重要共识是教育融媒体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融媒纵深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于2014年8月18日通过了 《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改革重心放在内容、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20年6月30日通过的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要深化主流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现已进入关键阶段,如果不突破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瓶颈,那么技术迭代更新与内容建设将始终呈现断裂之态,更无法彻底解放主流媒体的生产力。教育融媒体建设要紧跟国家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布局,在内容、平台与技术建设之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设计出推动教育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关系框架和运行机制,推动高校网络育人困境在体制机制层面得到进一步解决。此外,在体制框架层面要建立一体化组织架构和评估、监管体系等,在机制层面改革内部组织设置、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包括信息生产传播联动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机制、激励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使主体间关系得以维系或调整的机制。例如,在业务流程方面,教育融媒体可以借鉴主流媒体建立“中央厨房”式的信息生产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级生产、全平台传播的全媒体业务流程,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并有利于育人内容生产的整体统筹发展。

三、教育融媒体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教育融媒体建设不断推进综合平台、优质内容、先进技术发展及体制机制改革,有助于高校网络育人逐步走出困境,实现主体、内容和渠道层面的融合发展,具体发展路径如下: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主体融合发展路径

主体融合发展是提升高校网络育人成效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具体路径主要有:首先,多元育人主体融合。技术赋能及教育融媒体结构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的改革,有利于高校网络育人实现多元主体凝聚教育合力的目标。一方面是高校内部主体资源的整合,将高校各部门人员、各学院专业师生作为合作主体,如借助设计、编导等专业师生力量制作优质内容。另一方面是校内外主体资源的整合,高校可以与新闻媒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例如联合新闻媒体共同组织、策划、传播网络育人内容;与政府宣传部门联动,协同做好互联网思政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工作;同卫健委、消防、普法等部门单位协作,做好卫生健康、安全、法治等方面的育人工作,等等。其次,育人主体多维能力融合。随着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完善和相关培训章程、评价激励机制的展开,高校网络育人队伍须实现育人能力和网络传播能力的融合,成为思想政治道德理论素养高、善于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融合型人才”。最后,育人主体和大学生主体间协同。融媒体环境下,“权威范式”开始向“对话范式”转换,高校育人队伍要在强化政治意识、站稳立场、保持定力的前提下,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分析学生反馈、及时解答学生困惑、与学生保持高频深度沟通等举措,改变传统单向度、供给式、权威化输出的育人模式,与大学生群体共建双向沟通、供需平衡、平等民主的网络育人新模式,实现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内容融合发展路径

高校在网络育人内容生产方面发展空间巨大,内容融合发展路径的构建将进一步释放其潜能,提升高校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具体路径如下:首先,内容来源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融合高校内外、线上线下育人资源,实现网上网下校园内外资源共享、互动互补以及高校网络育人内容产能的扩大。具体包括学校内部的图片、视频资源库等资源,外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智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库等资源,微信、微博、网站等育人融媒体联盟的资源,以及通过信息员、协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采集的基层一线的生动素材资源。其次,内容组成融合。借助综合平台建设和优质内容建设,实现高校网络育人思想内容与服务内容相融合。在综合平台设计上兼顾思政育人和服务育人,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业、求职、查询等服务内容有机融入思政等育人信息传播中,提高大学生对教育融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和好感度;在内容传播时将网络思政内容的讲授与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最后,形式方式融合。在确保育人内容定力与质量的前提下,借助新兴技术手段融入更多新颖的表达形式和方式,采用视频、音频、直播、H5、VR、AR、可视化专题等传播形式,以及年轻化、短微化、趣味化和定制化等传播方式,生产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网络育人内容。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渠道融合发展路径

高校虽不具备综合平台建设的优势,但可借助已有平台建设自有渠道并构建渠道融合发展路径,从而为提高网络育人效果提供渠道基础。具体路径主要包括:首先,多元渠道融合。建立相互支撑、优势互补、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融媒体传播矩阵,使高校网络育人内容达到全媒体、全网络、立体式覆盖的效果。重点运营用户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众渠道以及教育部主办指导的综合平台,例如“两微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中国教育发布”“易班”;除此之外,还要将优质内容投放部分大学生关注的分众垂直渠道,例如B站、豆瓣、网易云音乐、澎湃、百度百家等,并与时俱进、迅速将大学生偏好的新渠道发展为高校网络育人传播新渠道。其次,融入各渠道特色。每一种网络渠道都有其特殊的产生和发展逻辑,使用者只有掌握该渠道特有的传播规律并在内容生产中融入相应的特色,才能发挥该渠道最大化的育人价值。高校网络育人队伍一则需要根据不同渠道的特性进行差异化生产传播,避免千篇一律的相同制作和无差别投放,还要在适应该渠道特色的同时适时加以创新,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与渠道内其他账号主体进行区分,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渠道间协同联动。在信息生产传播联动机制下,不同媒体将改变各自为政、无序发声的状态,形成合力发声、交叉覆盖、相辅相成的局面,大幅提升高校网络育人的实效性,获得最广泛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渠道育人融合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刚柔并济
破次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融椅
我也来做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