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2-07-25高红青
高红青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机会去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其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如今,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学习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本文就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學生的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一些语文教师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如此,这样做还能帮助他们培养思维能力,明确学习的方向,让其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互动环节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师:同学们读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何感受呢?
生1:很悲凉。
生2:挺悲伤的,也很悲愤。
师:两名同学都提到了一个“悲”字,你们是从哪些地方读出这种情绪的?
生3:“献愁供恨。”
生4:“忧愁风雨。”
生5:“揾英雄泪。”
师:非常好!那么,词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
生1:因为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无法保家卫国。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从“预习学案”上的“写作背景”中知道的。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秋。这时,辛弃疾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他登上建康城水门楼上的赏心亭,眺望江北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无法实现,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师:很好,大家学会了知人论世。那么,大家觉得哪个句子最能抒发词人的这种情感呢?
生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一句。是说他把当年用过的刀剑看了一遍,却不能上战场杀敌,只能无奈地拍打着栏杆。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那你觉得这句子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呢?
生3:“看”。
师:为什么这个字最能表达这种感情呢?
生3:“吴钩”本来是词人用来杀敌的,如今却只能“看”。这个字中潜藏着词人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
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其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如果教师不合理地引导他们将这些问题提出来,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直接忽略掉这些问题,转而去关注别的内容。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质疑,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培养多思多悟的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并结合文章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问。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阅读时就能独立解决;有些问题则有一定的难度,可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有一名学生觉得文章的标题有问题,质疑道:“‘忘却’与‘纪念’可以说是一对反义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题呢?他到底是想让人们记住还是想让人们忘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教师要表扬该生,并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思考,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探究和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鲁迅先生提到“已经两三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虽时时记起,毕竟也在慢慢的忘却”。他写这篇文章倒不为了记住他们,反倒为了快点忘却他们。他要写一篇文章把自己从悲哀中拯救出来。一个人总得要摆脱悲痛,却又不得不留下一篇永不能为世人忘却的文章,以作为不朽的纪念。之后,教师可以从语法的角度补充说明:文章的标题“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语为“纪念”,表明“纪念”才是写作的中心;而限制语“为了忘却”是一个介宾短语,是“纪念”的目的。从表面上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忘却”,实际上是想呼吁人们不要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而应化悲愤为力量,以奋起斗争来纪念死者。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