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两种策略

2022-07-25张钰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令游子景物

张钰

审美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会着重引导学生欣赏美,培养其鉴赏能力。但是,学生如果只能欣赏美,却不能发现美、创造美,其审美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需帮助他们培养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讓他们形成相应的审美情趣。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

学生如果处于一个美的环境中,自然不难发现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中,以此来引导他们发现美。

例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走人作品:“干枯的老藤缠绕在苍老的树木上,乌鸦在空中盘旋、哀鸣。日暮西沉,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在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无家可归的游子看着眼前的景象只是感到孤苦与寂寞。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座小桥,桥下的河水潺潺地流淌。河边出现了一户人家。傍晚,屋子里是如此的温馨,充满了欢声笑语。游子却远离家乡,在荒凉的古道上一个人独行……”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了作品。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首小令的美。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到:“作者一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等九种景物,一字一景,可谓‘惜墨如金’。之后又在九种景物的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修饰语,以此来突出各个景物的特征,并使互不相干的景物出现在了同一幅画面之中,构成了一个整体。可见,作者的语言简练却不简单。我能感受到这首小令的语言之美。”有的学生则表示:“在苍凉的暮色下,我们能看到藤、树、桥、人家、古道等静景,也能看到鸦、水、风、马、夕阳等动景。小令中的景物动静结合,互相照应,营造了凄清的氛围。从中,我感受到了这首小令的画面之美。”还有的学生提到:“乌鸦在呜叫,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与游子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以乐景写衷情的写法,充分地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与悲伤。可谓‘无一情字,却字字含情’。从中,我感受到了这首小令的情感之美。”

二、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创造美。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绘画活动、表演活动、改写活动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王维的《鹿柴》为例。大部分学生在小时候背过这首诗,却不一定能说出这首诗好在哪里。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开展绘画活动,引导他们将诗中的景象用画笔描绘出来并互相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示例: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a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日光。

复:又。

某生绘制的图画:

一名学生是这样评价的:李宾之日: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的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这幅图色彩鲜明,线条也比较流畅。这位同学画出了空山深林的幽静景象,但是对光影的把握却不到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写的明显是傍晚的景象。我们都知道,山中的景色会因日光的变化而变化。诗人选取的明显是傍晚时分的山林景色。夕阳返照,射人树林深处。其中,有一部分光线落到了青苔之上。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山林中的各种景物也都呈现出斑斑驳驳的样子,明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射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被渐渐拉长;在树林的深处,光线会更加幽暗。这名同学明显没有画出山林在斜晖返照的那一瞬间所特有的景象。

在活动中,学生既发现了美,又欣赏了美,还创造了美,其审美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

猜你喜欢

小令游子景物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在月亮抵达之前(外一首)
写写冬天的景物
潮细胞
游子
掉坑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