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两种策略
2022-07-25茅磊磊
茅磊磊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要让他们通过语言进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领悟其中的人生道理。接下来,笔者就以《老人与海》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文本细读教学。
一、引导学生细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海明威的小说里充斥着真实和野性。他笔下的大自然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作品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让他们分析一下海明威笔下的自然风景有何特点。
有的学生发现,“风”和“云”是《老人与海》中出現次数较多的自然景象,暗示着老人在海上的命运。一开始,天空中有白色的云一团团地堆积在一起,像又白又可口的冰淇淋。秋高气爽的九月,云朵如羽毛一般轻盈。后来,“东方天空中的云越来越多。星星一颗颗地不见了。风也已经停了”。作者用云块的聚散预示天气的变化,也借这一环境描写暗示了桑迪亚哥的处境将变得越来越艰难。
有的学生则发现,在小说中,老人多次观察空中的云团和风向的变化,这说明他拥有十分丰富的航海经验。发现风停后,天空中的云越来越多,星星也全都不见了.他预料到“三四天内会有坏天气”,但“今晚和明天还不要紧”。后来,风持续地吹着,并稍微转向东北方。他瞬间就明白了这风是不会停了。桑迪亚哥朝前方望去,根本看不见一条船,也看不到一丝帆影或从船上冒出来的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且暗示了老人即将迎来人生中的狂风骤雨。
二、引导学生细读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细读小说中描写桑迪亚哥的句子。通过阅读小说,学生会发现,老人非常瘦,而且容颜憔悴,脖子上长满了皱纹。他的腮帮子上还长了一些褐斑,这表明他常年在海上捕鱼。因为海面上的阳光是非常刺眼的,紫外线也非常的强烈。长期受到阳光的照射,他皮肤的状况自然不好。有的学生发现,他的手上有很深的疤痕。这是因为他常年用手拉绳索。这些疤痕都是绳索留下的印记。还有的学生发现,老人的身体饱经沧桑,但那双眼睛却像海水一样蓝。这说明他是一位乐观的、不轻易服输的硬汉。面对险恶的形势,他毫不畏惧,不屈不挠地与困难作斗争。他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的,所以他才拥有一双摄人心魄的眼睛。
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失去了费尽千辛万苦捕得的大马林鱼,最后只得到了一副鱼骨架。看上去他似乎是失败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段,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有的学生提到:“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里。从表面上看,他一无所获,甚至还弄丢了渔网、鱼叉等工具。但是,他其实赢了。因为他失去的只是物质上的东西,他的精神永远都无法被打败。一无所获又如何,只要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就一定能重新捕到大鱼。这不正是作者想要通过《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吗?我想想,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精神,他就会成为战无不胜的英雄。”也有学生提到:“老人充满了自信,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强者。他想捕到大鱼,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得不与鲨鱼作斗争。即使弄丢了鱼叉,弄断了刀子,他依然满怀信心,要与鲨鱼战斗到底。”还有的学生提到:“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节,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这部分内容着重描述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全过程。仔细品读文章中的细节,我们会发现老人不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还失去了大马林鱼。但是,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鲨鱼。从这个角度看,他其实是一名英雄。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也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有一丝畏惧。但他没有被这种负面情绪打败.反而毅然投入到了战斗之中。这种精神难道不比得到大马林鱼更可贵吗?”
总之,《老人与海》真实地展现了自然的神秘能量,表现出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和谐共生的复杂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小说中描写环境与人物的语句,不仅能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而且能让他们认真地思考人与自然、挫折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