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需、循径、循联:基于思维生长的数学活动设计研究
2022-07-24王茜
王茜
【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地,引领学校、教师聚焦课堂教学,通过高效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结合“认识公顷”教学实践,本文基于学生思维生长开展长线数学活动设计,从“循需:前置任务驱动,唤醒‘前’经验”“循径:长线体验贯穿,建构‘大’表象”及“循联:综合实践延伸,完善‘新’认知”等三个方面出发,创新数学教学活动形式,在大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生长 数学活动 空间观念 大面积单位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是“双减”政策中的核心重点。坚守教育本质与育人初心,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必然要加强对教学的研究、对课堂的打磨,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使课堂成为点亮学生心灵的地方,实现真正的“减负、提质、增效”。本文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认识公顷”为例,谈谈数学课堂中,基于思维生长的数学活动设计思考。
有效的学习需要厘清“现在在哪儿”“要到哪儿去”“怎样到那儿”等三个问题,折射到数学活动中就是要基于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指引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创新活动形式,延伸活动广度与深度,循需、循径、循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明确方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活动过程,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综合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生长。
一、循需:前置任务驱动,唤醒“前”经验
“公顷”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内的“测量”范围。在小学数学的“测量”内容中,长度、面积和体积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概念。面积单位的理解是建立在长度单位的基础上的,大面积单位的学习由小面积单位的知识迁移而来。课前,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前置任务,从组织学生回顾梳理开始,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包括面积单位名称、字母表示、数学上定义的大小、生活实例等(见下图),唤醒学生的“前”经验。在梳理中,学生发现面积单位命名方式的规律,并尝试创编新的面积单位,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认识公顷”学前活动单
1.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面积单位?请试着整理。
2.它们之间有什么關系?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3.想一想:还可能有什么面积单位?如何定义它的大小?
在前置任务中,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小面积单位,如以文字、绘画等不同的形式表示。我们从这些不同的表示方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大多建立在表征上,这也为大面积单位学习提供了思考方向。“创编新面积单位”促使学生从命名到定义,有规律地思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形成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整体认识。
二、循径:长线体验贯穿,建构“大”表象
“公顷”是一个大面积单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课标中是这样描述的:知道面积单位“公顷”。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陈述,但在应用中学生往往分不清“公顷”和后面要学习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且易混淆。在以前学习小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学生可以通过找一找、做一做等方法来感悟、体验单位面积的大小,但这样的方法不适合“公顷”单位的学习。究其原因,像这样的大面积单位,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感悟认识,直观体验几乎为零,在日常生活中也看不见、摸不着。课堂中,教学活动仿佛一缕穿针线,教师可以设计长线体验路径贯穿始终,帮助学生将“公顷”的现实与抽象串成一条线,经历“对比想象—建构表象—强化表象”的体验过程,加深对大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一)路径1:1公亩有多大——公亩为中介,实现正迁移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总是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记作100。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错误呢?因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对应一个长度单位,且可由其计算而来。而“公顷”没有对应的长度单位,学生找不到规律。在前置任务“创编新面积单位”中,很多学生关注到了命名规律,自然地想到了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平方千米,这是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结合学生的创编,教师顺势借助公亩(平方十米,该单位现已不采用)、公顷(平方百米)。“公亩”这一面积单位的借用是学习“公顷”的中介和参照,同时也完善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为100”的知识体系,使面积单位体系有规律可循,促进知识正迁移。
1公亩有多大?结合“平方十米”的定义,即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100平方米。教材中给出“28个同学在操场上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的提示,规定了1公亩的大致大小,也激发了学生“亲身体验”的热情。于是,学生从课堂走出了教室,聚集在学校小操场,兴致盎然地去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逐步形成了深刻且具体的“100平方米”大小的表象认识,这便是后面“公顷”学习的良好中介。
(二)路径2:1公顷有多大——公顷是核心,建构“大”表象
1.抽象—现实,直观体验
“公顷”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怎么找到1公顷呢?抽象的概念给了学生答案: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有了前期对公亩的大小的亲身体验,学生纷纷表示要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走着走着就能找到1公顷了。在熟悉的校园里,通过步测发现,从东边的旗台墙到西边的花坛大约是55米,从南边的校园到北边的小操场大约是64米,都不到100米,学生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校园占地面积不足1公顷。从抽象的概念到现实的直观体验,学生经历了想象、操作、观察等过程,初步形成了1公顷很大的表象认识。
回到课堂,借助地图软件,学生自然想到在地图上将校园形状延伸,拉成一个边长大约100米的正方形。虽然学校占地面积不足1公顷,但学生也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找到它。实践中的直观体验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实现了三维立体空间到二维平面图的转变,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大面积单位的表象认识。
2.对比—想象,间接感知
借助头脑中1公顷的表象,利用校园里的其他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对比。教师可以选择身边的操场、跑道、舞蹈房、报告厅等,让学生推算、想象“( )个操场、( )间教室、( )间舞蹈房、( )间报告厅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看不见、摸不着的1公顷变成了“大约3个操场那么大”“大约50间报告厅那么大”“大约200间音乐教室那么大” “大约300间普通教室那么大”……这种将1公顷与现实原型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就是建构空间观念的过程。正因为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在后续的估计、比较中,就能根据自己建立的1公顷表象进行分析、比较、想象,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树立了空间观念。
这节课中,“1公亩有多大”“1公顷有多大”两个学习路径的设计带领学生厘清了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脉络。学生在长线体验活动中逐步建构、强化大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
三、循联:综合实践延伸,完善“新”认知
一节课结束后,教师一般会布置一些包含本节课知识点的书面评价作业,其中有基础练习如单位换算、简单的面积计算等,还有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解决,如铺地砖、面积增加或减少等。知识技能评价是必要的,但课标中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学后多元评价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认识公顷”这一课重在体验,而学生没有在校园里找到直观的1公顷是小小的遗憾,但延长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假期,延续课堂内容,找寻知识间的联系,与家人或同学一起用数学的眼光“童眼看南京”,找一找南京城里的1公顷。从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到实地测量,走一走,将路线记录下来,结合实景图片与平面图,增强对1公顷实际大小的体验,是课堂的拓展延伸。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统計、步测、估计。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了研究“公顷”的信心,将“公顷”这个知识点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完善了关于大面积单位的新认知体系。实践中的直观体验让学生真实地觉得“数学有趣”,也慢慢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从学生需求出发,到课堂学习路径的设计,再到课后生活中的“循联”,从教室内到校园内再到校园外,时间和空间的扩展衍生为数学活动设计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前置任务与课堂活动相对应,课堂上的数学活动统整课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体验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再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思维生长。这也许就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希望努力达成的目标。一堂“认识公顷”课结束了,基于思维生长的数学活动设计研究还需继续深入、生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理解教材、了解学生,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快乐地探索,在教学中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这样,课堂才有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新.创造充满活力的生长型课堂——“认识公顷”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6(20).
[2]黄金桑.在“体验”与“想象”中建构大面积单位——以“认识公顷”的教学实践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