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创新的方向

2022-07-23黄梓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景创设数学教学高中数学

黄梓

【摘 要】 教师的观念会直接影响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教师的观念最终会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力和执行力,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无疑也能间接影响或者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围绕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性开展了系列课堂教学反思,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和数学活动的理性反思,提出了相关环节和数学活动的探究式学习重建方案,以期更好的实施数学教学,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而间接地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 高中数学;情景创设;数学教学

1  情境教学

我们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停的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适应新的创新情境,就是思维的发散,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会归纳出一些小探究结论,这就是归纳思维,它能直接影响整个探究过程,对下一步的发散思维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直至得到最终的探究结论,最终归纳的结论再作为新的知识结构,再支撑我们进行新的反发散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发散思维是归纳思维的前提,归纳思维又反射支撑归纳思维,两种思维形成逻辑闭环,螺旋上升式的提升着我们的数学思维.

现在的很多教辅资料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每一节中出现探究题型123这样的字眼,那么本文先说说这些题型可不可以作为探究课的内容.笔者的观点是比较少,原因是很多的类似于教辅书上的探究点,其实是一些考试中常见到的题型,这些题型大多属于在学习完基本知识后的一些应用,可认为是一种能力训练,这些题目大多是需要老师传授讲解解决方案,并且规范解法的,比如说差比数列的求和:错位相减法,这无法作为探究,更多的是模仿学习,规范过程.当然也肯定有一些问题可以作为探究性问题,不过还是以做题为目的的探究,比如说解析几何中定点问题的处理策略,导数中零点问题的处理策略,都可以让学生通过题目,来探究这类问题的一般方向和相关的策略性方法,从而获得相应问题的处理的能力.对高考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要想,这类问题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探究吗?对于学优生而言,也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辅助的进行策略性引导,普通学生或许都没有探究的兴趣,效果也不明显,但如果换做老师精讲,然后进行刻意训练的效果更佳.

探究性题型,笔者认为还是在习题课进行讲解更好,不一定适合进行探究课.有一些类比学习的内容可以进行类比探究吗?比如:学习完等差数列,学生仿照着学习等差数列的方法,在课堂上探究学习等比数列.

通过今年高考题,我们可以看到出题人是有意的在设置一些创新的探究应用,数列前n项积,就是考察学生在学习时,是不是只是机械式的刷题,而不会对知识进行迁移思考.困难就在于学生不具备类比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迁移发散到前n项积与通项的关系的能力,如果平时我们的探究问题,不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在考场上面对这样的问题,只能束手就擒,所以只有平时在探究问题中让学生真正的去思考,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有方法,有对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习指数函数后学习对数函数,学习直线方程后学习圆方程,学习椭圆后学习双曲线,学习立体几何中平行关系后学习垂直关系等等),让学生在迁移类比的探究性学习中体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有效的探究课堂.这样的课堂我们如何去设计,就成了备课中的主要思考方向,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结合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自己创设出一些探究课题,作为探究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学习完导数的应用后,让学生以三次函数为模型,研究其函数图象、性质.这个探究课题可以让学生从操作层面上,更深刻理解导数在研究函数问题时的工具性,同时深化研究函数图象、性质问题的基本流程步骤,为以后遇到复杂混合型函数的研究应用做好铺垫.类似于这样的探究课题,也需要老师们在一起深入讨论,在每个专题中找到一些课题进行准备.

2  探究式学习课堂设计

传统的教材把数学活动变成了一种"压缩"形式,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变得没有生气,这实在是一种误导.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观察、描述、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思考、再思考,从而形成对数学过程的思维,从而达到对数学学习的渴望.

那么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例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内容简单,学生学习没有多少困难,可以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均能理解掌握,但是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可能有较大的区别.比如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依然能掌握的很好,也能灵活的运用,但学生可能是仅仅学到了知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有可能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够全面和深刻.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最好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

笔者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过程如下:

2.1 动手操作环节

请学生作出过点P(0,3)斜率为2的直线.并叙述作出该直线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1:取点A(1,2),原点和A点的直线斜率为2,过P作OA的平行线;

方法2:取点M(1,5),作出过P,M的直线为l.

问题 你是怎么思考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 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现在知道一点,根据斜率为2再确定一点,例如点M(1,5),过点P,M的直线即为l.

通过学生动手作出直線既能复习巩固斜率的概念,又为推导直线方程作好铺垫.使得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引入新课渗透在操作过程中,设计的较为巧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展开探究环节

问题1 点B(2,7),C(-1,0)是否在直线l上?

方法1 通过图形观察;

方法2 通过斜率判断.方法1不够精确,以图形为基础,优点是真观;方法2准确,以计算为特征.

问题2 同学们思考一下要判断某一点是否在直线上,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吗?

回答 如果能找到直线上点的坐标间的关系,然后看点的坐标是否满足这一关系,如果满足则在直线上,如果不满足就不在直线上.现在大家研究一下直线上点的坐标所具备的关系.

生甲 设点Q(x,y)在直线l上,则y=2x.

生乙 设Q(x,y)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则y=2x+3.

问题3 讨论生甲、生乙的答案间的异同,谁的更好?为什么?生甲与生乙的结果不同.生乙所得到的结果是直线l的方程,而生甲的结果就不是直线的方程,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引起学生关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给出推导过程:

(1)当点Q与P不重合时,即y=2x+3(※)

(2)当Q与P重合时,(※)成立.

由此我们得到直线l上任何一点Q(x,y),该坐标均满方程y=2x+3.即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反过来成立吗?

即以方程y=2x+3的解为坐标的点是否都在直线l上?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较全面的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问题4 以上的活动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

(1)直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2)直线方程的推导方法:其实就是设未知数、列方程.

2.3 自主学习环节

任务1 直线l经过点P(x0,y0),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

任务2 自学课本

任务3 练习巩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授,而是设计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逐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上述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在坐标系中作出直线l,既巧妙的复习了斜率的概念,又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充分准备.要作出符合条件的直线l,自然需要思考"斜率2"这一条件如何保证,这一方法比直接让学生回答斜率的定义要好的多.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能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斜率的概念.在学生作出直线l后,让其判断某点是否在直线l上,就很自然.

通过分析思考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产生研究直线l上点的坐标关系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步骤使学生产生研究的需求和冲动.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经历知识建构过程,感悟知识建构方法,体会学习直线点斜式的必要和意义,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再乏味,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学生自然学的轻松愉快.

在课堂之余,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授课大赛,丰富课堂授课方式.

笔者选择了必修3"统计"一章作为尝试,赛前两周将全班同学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抽取1个课题,保证每个小组有两周时间进行集中的备课和准备,并公布比赛的相关要求和流程.期间,对每个小组的备课和准备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

授课大赛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①自主学习,能完整地说出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完成课后有关的练习,准确率能达到100%;

②小组第一次集中研讨,讨论学习心得,交流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③小组第二次集中研讨,教师介入各组讨论,听取各组组长和成员的想法,进一步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重难点如何突破;

④小组第三次集中研讨,确定授课成员(各组选派1名优秀代表),并开始集体备课和磨课;

⑤小组第四次集中研讨,教师介入各组讨论,对预设教案和展示过程中的注意点提出意见.

关于评分规则的制定,将由过程性材料(研讨过程的积极性、准备素材的完整性、教案的设计、PPT的制作等方面)和赛课(学生评议、教师打分)两个部分构成.各组按照得分评出特、一、二等奖,给各组上台展示的同学颁发优秀选手证书,均颁发奖品,教师将每日的活动以活动简报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3  结语

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迁移类比的探究性学习中体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有效的探究课堂.

这样的课堂我们如何去设计,就成了备课中的主要思考方向,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步骤使学生产生研究的需求和冲动.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裘佳佳.論新媒体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试题与研究.2021(32):87-88

[2]仲维君.浅析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47-48

[3]张丹丹.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2(04):165.

猜你喜欢

情景创设数学教学高中数学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情景创设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开展实践尝试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情景创设的作用和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