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母婴护理方向培养模式的改革
2022-07-23刘淑霞李云凯陈月琴孙自红
刘淑霞 李云凯 陈月琴 孙自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 年起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对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等具有重要意义[3]。护理职业教育理应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作为一种随着时代发展而新兴的服务行业,母婴护理是指在孕妇分娩之后对其从饮食、身体健康、心理疏导、形体恢复以及新生儿生长发育、健康成长等方面进行服务。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健康领域的重大发展,母婴护理行业作为朝阳行业并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瞄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抢下“先手棋”,开展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方向班的人才培养,基于“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专业教学内容对接相应职业技能标准,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创新创业能力。
1 母婴护理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母婴护理行业供需严重失衡
母婴护理师是家政服务业中最具市场潜力的一种职业,所占份额巨大,对于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具有重要的利好,对于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母婴护理师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行业,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专业性不强、满意度不高、业务水平整体偏低,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4],对于行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1.2 社会对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母婴护理师的需求
母婴护理师,是集保姆、营养师、产褥期护理、新生儿护理工作集于一身的高级家政工作人员,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以专业人员的角色参与产妇家庭支持中,是产科整体化护理的延伸部分,使产妇及家庭获取科学全面的产褥期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和理念。此外,科学、专业的照护可以减少产妇产褥期并发症的发生,帮助产妇维持良好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维持家庭和谐。
1.3 “对接需求”培养母婴护理人才刻不容缓
国务院在2016 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2018 年原国家卫计委、发改委、教育部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推进院校护理人才培养:合理确定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为适应护理行业服务发展,要加快推进培养母婴护理等急需紧缺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场地和重要承担者,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出顺应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鉴于前述目前母婴护理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展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方向人才培养,对于促进母婴行业的健康发展亦具有重要借鉴及应用价值[5]。
2 “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构建理论框架
学校同行业、医院、母婴护理机构成立专业指导建设委员会,建立了校、院、企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师资培育、教学资源开发、科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校院(企)三方共同围绕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教师团队组建培育、课程体系建设、建设实训基地、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开展深度紧密合作,构建校院(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机制[6],见图1。
图1 校院(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机制
2.2 创新“1+1+X”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指导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制定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方向班人才培养方案,构建“1+1+X”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1”为毕业证书;第二个“1”为护士执业资格证书;“X”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例如: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学生毕业取得毕业证、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同时还能取得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职业技能证书。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缓解当先形式下结构性就业矛盾。
3 “1+1+X”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查阅相关文献、展开调研,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反复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内当前对于母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的有关研究现状,对护理行业专家和母婴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开展访谈,在保证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及内容的前提下,制定出高职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从事孕产妇和婴幼儿身心健康教育及管理领域工作的职业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母婴护理行业、婴幼儿托育机构等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7]。
3.2 对接职业标准,构建“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知识结构对接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教学内容对接相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设计对接岗位工作过程、职业教育内涵对接终生学习理念的“五对接”原则。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将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为四大主干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母婴护理课程模块。即“专业教育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优生学》《母婴健康管理》《母婴护理综合技能》《小儿推拿》《小儿心理学》《0~3 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课程群教学内容对接证书考试内容,达到“书证融通”。既保障了护理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也满足了学生多方向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理论和技能储备,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生涯长足发展[8],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不断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
3.3 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岗位调研结果与职业能力分析,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幼儿照护、母婴护理等考试大纲及企业岗位需求等内容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将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紧密结合校内教学与资格考试内容,制作操作流程、操作标准、录制操作视频,建设在线课程,编写立体化校本教材。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安身立命本,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医者仁心德育教育贯穿于护理教育全过程[10]。
3.4 实践基地建设
3.4.1 完善硬件建设
在现有实训基地(豫健集团模拟医院)基础上,完善母婴护理实训中心建设,满足母婴护理实训项目教学。
3.4.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多形式实践教学活动,“早实践、多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实行“职业岗位顶岗实习,企业基地工学交替”。
3.4.3 调整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工作能力和等级证书考试大纲优化实训项目。
3.4.4 构建“三阶梯递进”式实践教学方案
第一学年培养主题是让护生专业认知,除理论教学外通过校内实验课、实训课学习及每学年4 周的学校附属医院和母婴服务企业见习,让护生初步体会护理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做到理论实践结合,进而达到培育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目的;第二学年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建立专业认同,除理论教学外,在校内学习本专业有关仿真实训并结合医院、母婴服务企业见习,在校内任课教师和企业一线教师共同培养下,护生能够对护理对象进行基础护理,做到学中练,练中用,进而培养其护理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第三学年的培育主题为专业岗位实践,通过医院、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医院实习8 个月,母婴服务行业2 个月),培养学生护理核心执业能力。
3.5 探索“四位一体”文化育人模式
母婴护理职业涉及生命的形成与诞生过程,是最应具备人文素养的职业。将“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竞赛育人”有机结合,探索如何加将人文教育渗透入母婴护理相关课程教学中,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新时代技术人才。
3.5.1 课程育人
结合母婴护理行业自身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设置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将人文关怀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从母婴护理相关课程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沟通、人文、评估等知识和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一线工作护士及母婴行业工作人员工作模式、体会与护理对象交流沟通经历、感知教与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目的。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相互学习、体验式教学、书写学习感悟及见习日志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其关爱护理对象的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
3.5.2 活动育人
第一学年开展以“关爱他人、温暖人间”为主题的系列课外社团活动,让学生体验被人关爱的温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第二学年通过医院和母婴护理机构见习、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等开展专业实践、进行专业文化熏陶,让学生在一系列主题活动中意识到对生命的珍视,学会关爱他人。
3.5.3 环境育人
从专业特色出发建设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护理系感受到仁爱圣洁的职业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职业素质引导和教育。例如摆设刻有誓言的南丁格尔塑像,墙壁张贴优雅端庄的护士形象宣传画,悬挂获南丁格尔奖的护理前辈画像及其事迹简介,提倡护理专业的无私奉献和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学生对医学护理理念的认知和理解。
3.5.4 竞赛育人
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和母婴护理综合技能比赛。竞赛中通过角色扮演提高护生对母婴人文关怀的认识。
3.6 师资队伍建设
3.6.1 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开展分层次培养
对于高级职称者,鼓励参加学术会议及国内外培训,以指导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方向发展;对于中级职称者,鼓励送出去国内外进修培训和临床实践,使他们成为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强的护理专业骨干;对于初级职称者,加强教学基本功培育训练,采用听课、说课、评课“一对一导师制”以老带新,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6.2 以项目带动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
主要以“在线课程建设”“微课程建设”等教学项目带动骨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培养,同时采取短期培训及学术交流、教科研活动、国内外访学等形式加快骨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培养。采取国内外访学、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
3.6.3 实施校企师资的双向流动
(1)选聘企业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X 证书课程的理论、实训教学及岗位见习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了解母婴行业企业文化;(2)学校推荐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学习,同时在企业完成专业交流和培训,逐步提升校内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岗位实践能力以及行业认同感;(3)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及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其最大潜能[11]。
3.7 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其基本要求是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护理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与医疗企业的产教融合”“与大健康产业企业的产教融合”,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目前护理教育仍然主要以“校内教学+毕业前临床实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竞聘医院上岗”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形式单一,师生没有做到双向流动,没有真正做到“与大健康产业企业产教融合”,教师和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均较差,学生从业渠道较窄。学校围绕行业发展需要,通过与“郑州圣马医院月子会所”“雪绒花月子会所”等多家母婴护理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共设课程标准,共同组织教学”的育人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对接相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设计对接岗位工作过程、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构建“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共享共促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3.8 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学校内外联合、多元多方位、全过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教、评学是校内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评教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评教、同行之间听课评教、督导督课评教、领导听课评教、教师自我评教等,按照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对各环节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评学:改革传统考核模式,设计“线上线下结合,过程终末结合、课堂课外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校外评价包括行业专家以及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三方评价,通过护士资格考试过关率、“1+X”证书考核通过率、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人才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多方面评价[12]。采用多方位评价-客观分析-及时反馈的反复循环,将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目标、过程紧密结合,促使教学质量评价成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4 小结
“1+1+X”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紧扣护理专业教学标准,融入母婴护理、幼儿照护证书等级标准内容,有机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证书培训内容,形成“1”和“X”互相融合又突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3],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持续深化改革教学方式,达到提升学生职业涵养、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目的。2020 年6 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8 级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方向班150 名学生参加教育部“1+X”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全部顺利通过考核获得证书,通过率达10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1+X”证书制度提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保障毕业证书质量的前提下延伸学习内容,进一步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就业、创业本领[14]。特别是“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填补了我国当前没有特定的母婴护理师相关资格证书的空白。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场地和重要承担者,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涵养[15]。鉴于目前母婴护理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展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方向人才培养,对于促进母婴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亦具有重要理论借鉴和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