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的临床观察
2022-07-23冀志林赵喜英
冀志林,赵喜英
乌兰察布市第二医院麻醉科,内蒙古 集宁 012000
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麻醉过程平稳可靠、麻醉苏醒彻底等诸多优点,是全麻手术中应用最广的麻醉方式之一[1-2]。但是瑞芬太尼和七氟醚都属于短效药,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由于痛觉过敏等原因而出现躁动症状,这阻碍了该麻醉方式的应用。有研究表明地佐辛属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具有对中枢系统镇痛作用时间较长的优势,可减少患者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麻醉苏醒期的躁动[3-4]。但关于该药的临床理论数据尚不完整且没有较为系统的评价,本研究旨在探析地佐辛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恢复期躁动中的临床干预效果,为完善国内关于该药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乌兰察布市第二医院120例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对照组(NS组),每组各60例。D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3.8±7.4)岁;平均体重(65.8±6.3) kg,NS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44.6±5.7)岁;平均体重(64.6±5.9)k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②按照美国麻醉协会医师协会(ASA)对麻醉进行等级划分,为Ⅰ-Ⅱ级。排除标准:①心功能、脑、肺功能、肾功能障碍。②无法配合本次研究。③拒绝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2 麻醉方法与管理
所有患者入室前禁饮、禁食6 h,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和记录生命体征,按标准实施麻醉。使用0.15 mg/kg维库溴安、5μg/kg芬太尼以及100 mg异丙酚等进行静脉注射,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其通气情况。麻醉期间持续用七氟醚至患者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维持在0.7%~1.0%左右,并静脉输入瑞芬太尼,流量为0.05~0.2μg/(kg·min),并每隔30 min静脉注入一次维库溴铵(0.5μg/kg),术毕前30 min时则予以停止肌松药,转而以异丙酚作为其麻醉药物维持。在手术结束前15 min,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08 mg/kg地佐辛,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作干预,手术完成前5 min停用瑞芬太尼和七氟醚,当患者呼吸恢复,呼之能答应,指令能抬头,拔管送入麻醉恢复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麻醉苏醒时的躁动情况。镇静评分标准:1分,患者烦躁不安。2分,患者安静合作。3分,患者嗜睡。4分,患者睡眠状态,但能够唤醒。5分,患者对呼叫表现出迟钝反应。6分,患者深度睡眠,对唤醒无任何反应[5]。躁动评分标准:0分,患者合作安静。1分,患者受到刺激肢体出现躁动。2分,患者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出现挣扎行为,但是不需要制动。3分,患者挣扎激烈,并需要制动[6]。
采用BCS舒适度评分法在患者拔管后20 min, 40 min及60 min进行舒适度评分。BCS舒适度评分共分4个等级,其中级别越高,舒适度越好[7]。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拨管时以及拨管5 min后的HR(即心率)及MAP(即平均脉压)值,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静评分与躁动评分情况
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经过地佐辛的干预后,就镇静评分而言,地佐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躁动评分方面,地佐辛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及躁动评分情况(±s) 分
表1 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及躁动评分情况(±s) 分
组别NS组(n=60)D组(n=60)t值P值镇静评分2.33±0.83 3.07±0.96 9.721<0.05躁动评分1.23±0.83 0.78±0.73 8.72<0.05
2.2 两组患者BCS舒适度评分情况
地佐辛组患者在注射地佐辛后拔管后三个时间段舒适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CS舒适度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BCS舒适度评分情况(±s) 分
组别NS组(n=60)D组(n=60)t值P值拔管20 min 1.62±0.72 2.22±0.85 7.904<0.05拔管40 min 2.1±0.60 2.87±0.75 9.172<0.05拔管60 min 2.68±0.81 3.27±0.73 9.088<0.05
2.3 两组患不同时间段HR及MAP指标情况
通过监测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拨管时以及拨管5 min后的HR(即心率)及MAP(即平均脉压)值如表3所示,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MAP与HR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S组)患者的MAP及HR值在拔管时及拔管5 min后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D组)患者的MAP及HR值在拔管时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拔管后5 min的HR、MA与手术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D组)患者HR与MAP在拔管时和拔管后5 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MAP与HR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MAP与HR情况(±s)
a表示与手术结束时比较,P<0.05;b表示与NS组比较,P<0.05。
指标HR(次/min)NS组(n=60)D组(n=60)MAP(mmHg)NS组(n=60)D组(n=60)手术结束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 73.46±7.19 74.34±7.06 93.88±8.06a 84.45±7.43ab 89.56±5.06a 78.34±4.26b 87.64±14.33 85.24±16.22 114.65±16.45a 100.46±13.34ab 98.78±11.87a 88.56±10.47ab
3 讨论
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具有镇痛效果确切,手术过程平稳的优势,是目前临床中主要的麻醉方式,但由于瑞芬太尼与七氟醚均是短效药物,其药效消失较快,停药后可短时间会在人体代谢,患者意识恢复但觉醒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这虽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苏醒延迟,但在患者麻醉恢复期可能因为疼痛、导管刺激等因素使患者出现躁动及血流动力学波动,这是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8-9],若无法采取有效方法避免或预防,会限制此麻醉方法在临床上的推广。
本研究采用的地佐辛是一种新型的镇痛药物,属于k受体激动剂,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效果,同时也是μ受体拮抗剂,对μ受体发挥出激动作用,不仅不会导致患者的依赖性,通过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还可以被机体快速吸收,具镇痛及轻度镇静作用,同时由于地佐辛对δ受体无活性,所以临床用药后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不适感大大降低,因此在手术结束前提前给予患者注射佐辛被认为是处理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的有效方式[10-12]。
目前,国内外大量学者对于地佐辛可以预防手术患者在麻醉恢复期躁动的情况也进行了大量研究。Suzuki等[13]研究发现全麻开胸患者在手术结束前20 min给予地佐辛干预,则麻醉恢复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苏醒组躁动情况。DeAndrade等[14]在研究腹部手术全麻患者的拔管后疼痛感受时发现提前给予地佐辛镇痛组患者在拔管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所以认为疼痛是导致患者术后躁动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均能说明地佐辛在预防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的临床优越性。
地佐辛在预防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方面已获得国外诸多研究机构的认可,但该药在国内临床理论数据尚需完善,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来分析此药在不同环境下的干预效果。而在本研究中手术结束前20 min注射地佐辛进行干预的地佐辛组患者在躁动评分和镇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对拔管后的各个时间段(20 min、40 min、60 min)的舒适度评分的结果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地佐辛对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起到调节改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与前人报道[10-14]的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地佐辛不但可以有效预防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在麻醉恢复期的躁动现象,还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