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截石位护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影响
2022-07-23林娟
林娟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河南驻马店 463800
在我国结直肠癌是仅次于肺癌、胃癌的第三大高发癌症,根据2018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该病每年新发病例42.92万人,死亡病例28.14万人,防控形势严峻。目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首选方案是腹腔镜手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肿瘤,以达到控制病情恶化、防止癌细胞扩散的目的,但由于该手术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且手术时间比较久,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体位护理确保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在以往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患者通常采用脚高头低的截石位,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表明,患者长时间保持该手术体位会增加下肢麻木、静脉血栓、肿胀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中不断对传统的截石位体位进行改进优化。有研究指出[3],经过改良后的截石位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舒适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将82例结直肠癌患者选为研究对象,按照体位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就术中不同体位摆放护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影响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层抽样法,将手术过程中接受常规体位护理的41例结直肠癌患者列入对照组,将手术过程中接受改良截石位的41例结直肠癌患者列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45±3.56)岁;发病部位,升结肠癌13例,降结肠癌15例,直肠癌1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58.32±3.89)岁;发病部位,升结肠癌14例,降结肠癌16例,直肠癌11例。纳入标准:临床资料齐全,能够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认知障碍,近3个月内曾接受下肢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体位护理。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将脚架安装在手术床上并牢固固定,提示患者弯曲膝盖、髋关节放置于脚架上。调整患者身体,使臀部骶尾从手术床背板边沿伸出5 cm左右,抬高患者臀部,在臀部下方垫上一块软垫,之后利用托脚架支撑起患者大腿,确保腘窝部位放置良好,膝关节弯曲角度约60°,双侧小腿下垂自然。使用床单包裹住患者的双侧上肢,呈外展型摆放,两边肩膀部位借助肩托支撑,头部向下降低30°,使患者呈现脚高头低的体位。
观察组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改良截石位护理。(1)在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前,告知患者术中体位护理的大致流程,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体位护理当中。(2)将脚架安装在手术床上并牢固固定,提示患者弯曲左侧膝盖和髋关节后,把左腿放置在托脚架上,如脚架过高,则适度进行调整,使脚架的高度与患者弯曲的髋关节齐平,确保脚架支撑点位于小腿肌肉较厚的部位,脚架关节端注意避开腘窝,水平放置患者的左侧小腿。提醒患者将右腿放置于支腿板上,在其右膝下方垫入一块棉垫,向上抬起30 cm左右,并使两侧大腿呈外展型摆放姿势,注意外展角度尽量不可超过45°;对脚架高度进行适当调整,以患者感到双腿外展舒适为宜。(3)下移患者身体,使其臀部骶尾从手术床背板边沿伸出5 cm左右,并抬高臀部,在其下方垫上一块软垫,使用床单包裹住患者的双侧上肢,呈外展型摆放,两边肩膀部位借助肩托支撑,头部向下低30°,使患者呈现脚高头低的体位。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若患者出现不适感,可稍微调整体位,待其感觉体位舒适后,即可以气管插管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
1.3 观察指标
(1)分别在实施体位护理前以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开始0.5 h、1 h后,利用爱德华Vigilance连续心排量监护仪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以及中心静脉压(CVP)进行检测。(2)分别在实施体位护理前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开始1 h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股静脉直径和血流速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股静脉血流量,计算公式为:血流量=血流速度×2π×(股静脉直径/2)。(3)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发生下肢麻木、静脉血栓、肿痛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循环系统检测指标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CI、CO、CVP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0.5 h后,观察组患者CI、CO、CVP指标有所上升,且对照组在手术开始1 h后各指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循环系统检测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循环系统检测指标情况(±s)
组别对照组(n=41)观察组(n=41)CI[L/(min·m2)]CO(L/min)CVP(cmH2O)t值P值护理前3.02±1.13 3.04±1.07 0.03>0.05手术0.5 h后3.93±1.06 3.50±0.99 0.78>0.05手术1h后4.42±0.61 3.61±0.53 2.56<0.05护理前4.22±1.23 4.11±1.31 0.17>0.05手术0.5h后6.01±1.01 5.03±1.26 1.82>0.05手术1h后7.81±1.03 5.45±0.64 4.47<0.05护理前8.42±2.11 8.34±2.04 0.07>0.05手术0.5h后11.53±2.34 10.34±1.89 0.98>0.05手术1h后13.73±1.37 10.87±1.02 4.05<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以及股静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 h后,对照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较观察组低,且股静脉直径较观察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s)
组别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值P值股静脉直径(mm)护理前7.33±0.94 7.35±0.92 0.04>0.05手术1h后9.88±0.93 8.01±0.90 3.85<0.05血流速度(cm/s)护理前23.16±4.12 23.12±4.22 0.02>0.05手术1h后12.75±2.01 18.77±3.03 5.48<0.05血流量(mL/s)护理前12.70±2.69 12.72±2.71 0.01>0.05手术1h后9.53±1.54 12.07±2.34 3.01<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随着当代医疗技术、器械的不断发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过程中,合理的体位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不恰当的体位会导致手术视野受到阻碍,进而影响手术效果[4]。
在以往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患者通常采用脚高头低的截石位,但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该体位存在诸多弊端,究其原因,一是该体位需要在腘窝处放置托脚架,而此部位神经组织密集且薄弱,容易在托脚架关节端的长时间作用下产生神经损伤;二是患者将双腿放置于托脚架后,双侧小腿随着重力下垂,导致托脚架对下肢血管形成压迫,一旦手术时间过长,就会引起下肢血运受阻,从而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三是该体位要求患者髋关节保持较大的外展角度,容易撕拉、损伤大腿内侧的肌肉,对坐骨神经产生不利影响[5-7]。此外,有研究指出[8],患者长时间保持脚高头低的体位,会对机体循环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加快回心血量,不利于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因此,临床中不断对传统的截石位进行改进和优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开始1 h后,其CI、CO、CVP指标低于对照组,股静脉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高,股静脉直径较对照组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表明改良的截石位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改良截石位的主要优势在于:(1)将小腿从自然下垂改变为水平摆放,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腘窝部位在托脚架关节端的长时间作用下发生神经损伤,还可缓解托脚架对下肢血管的压迫,降低血管内的压力,改善下肢血运状况,进而可维持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处于正常范围[9-11]。(2)改良截石位改进了传统体位中以腘窝作为托脚架支撑点的缺陷,将小腿上肌肉较为丰厚的部位作为支撑点,避免托脚架对腘窝产生压迫而阻碍下肢静脉回流,有利于患者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改善循环系统检测指标[12-13]。(3)在指导患者将右腿放置于支脚板上时,将一块软棉垫置入膝盖下方,并抬高其膝关节30 cm,可有效防止患者因保持长时间的屈髋屈膝体位而产生压疮、肿痛、麻木等手术并发症[14-15]。(4)在确定不会对手术效果有影响的前提下,协助患者外展双侧上肢,并确保患者双腿外展不超过45°,与人体生理跨度相符,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16]。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改良后的截石位体位,有助于患者稳定循环系统检测指标,促进下肢血运通畅,尽可能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