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术联合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7-23韦智
韦智
武陟新区医院疼痛科,河南焦作 45495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椎疼痛[1]、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手术虽能改善腰椎凸角,但术后疼痛、并发症较多,安全性较差[2]。椎间融合术及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联合治疗可有效重塑腰椎,促进康复,减少脱钉、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回顾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椎间融合术联合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4月武陟新区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n=40)与联合组(n=40)。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2.87±4.01)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01±1.14)年。联合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2.47±4.06)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09±1.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病案信息完整患者。(2)知情同意患者。(3)接受随访患者。(4)骨生长功能较好患者。排除标准:(1)以往颈椎、脊柱手术史患者。(2)随访失联患者。(3)严重并发症患者。(4)心脏病患者。(5)各种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联合组患者全身麻醉,C臂透视确定病变位置,清理视野区,标记病椎,沿病椎标记7 cm长切口,行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融合术,分离软组织,清除残余,钝性剥离骶棘肌,定位同侧上下关节突,C臂透视满意,置入导针于患侧椎弓前缘3 mm,插入导丝,安装螺丝钉。咬骨钳咬除部分椎板及黄韧带,减压神经管,切开纤维环,取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安放试模,置入融合器,植入椎间隙。C臂透视满意,安装连接杆及螺帽,止血,缝合。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方法治疗:患者全身插管麻醉,以定位间隙为中心取正中旁切口3~4 cm,分离皮下组织,显露椎间隙上下椎板,剥离神经,游离患韧带,切开纤维环,摘除髓核,缝合,术后留置引流管。
1.3 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疼痛。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在术前、术后7 d、30 d、100 d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3)生活质量。使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进行评价,总分100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活质量越好。(4)功能障碍情况。应用腰痛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在术前、术后30 d、100 d进行评分。评分范围0~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包括生活质量、VAS评分、Oswestry评分等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s)
组别常规组(n=40)联合组(n=40)t值P值手术时间(min)110.14±6.29 95.01±6.23 5.970<0.001术中出血量(mL)467.11±10.57 314.28±10.51 36.018<0.00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100 d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常规组(n=40)联合组(n=40)t值P值术前7.09±1.19 7.01±1.14 0.095>0.05术后30 d 6.64±1.16 4.14±1.12 4.247<0.001术后100 d 5.84±1.01 3.14±1.06 5.614<0.001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上升,联合组患者PF、RP、GH、VT、SF、RE、MH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项目PF术前术后6个月RP术前术后6个月GH术前术后6个月VT术前术后6个月SF术前术后6个月RE术前术后6个月MH术前术后6个月常规组(n=40)联合组(n=40)t值P值55.40±4.10 70.02±5.77 55.57±4.14 77.41±5.73 0.012 26.364 0.979<0.001 55.71±3.47 72.20±4.47 55.14±3.45 84.74±4.44 0.264 27.195 0.974<0.001 54.41±3.14 70.40±2.91 54.10±3.13 79.77±2.99 0.004 21.654 0.997<0.001 55.41±3.79 70.42±1.77 55.02±3.72 75.02±1.77 0.010 7.716 0.991 0.05 57.43±1.26 70.74±1.74 57.10±1.22 75.04±1.79 0.046 12.000 0.956<0.001 55.22±4.45 74.77±2.47 55.41±4.47 79.55±2.44 0.030 20.264 0.974<0.001 70.15±12.00 75.00±3.13 70.07±12.01 80.74±3.15 0.359 20.260 0.941<0.001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评分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Oswestr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Oswestry评分均有下降,联合组患者Oswestry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评分情况(±s) 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常规组(n=40)联合组(n=40)t值P值术前3.49±1.20 3.48±1.26 0.134 0.894术后2.59±0.28 1.01±0.24 25.479<0.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因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向后突出[3],致使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内,出现病节段神经根压迫综合征。李少辉等[4]研究认为,腰椎不稳症是导致髓核压迫神经根主要原因。腰椎不稳症导致神经根变性,严重者致残。以往研究认为[5-7],对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采用保守治疗措施,如牵引及腰背肌力功能锻炼,但保守治疗时间较长,恢复较慢,效果不突出。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合理治疗术式能消除腰椎不稳,减少脊髓压迫,改善稳定。行之有效的术式是预防神经根退变的关键。传统后路融合术的双侧坚强固定术经临床证实适用范围较小,手术禁忌证较多,虽能产生一定效应,但亦加重相邻关节的退变,其安全性不佳。椎间盘特殊的生理结构特殊,术后椎板损伤区容易血肿,导致纤维瘢痕组织[8]或不规则骨增生,进而引起椎管狭窄,引发术后疼痛[9],极不利于康复。PLIF手术能缓解椎管压迫,改善伤椎高度,恢复受压脊髓与神经根。但手术适应证范围较窄,不适用腰椎退变严重者。诸多临床结果证实单独使用该术式不能起到彻底减压椎管的作用[10-13]。因此,临床常使用联合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位效果较好[8]。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术能较好的清除病变组织,复位腰椎,改善椎间压迫,双侧椎弓根螺钉术在术中固定一侧会破坏另一侧椎板及相关组织,不能保持椎体的完整性。且术中过分牵拉马尾神经[14],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损伤马尾神经的风险。椎间融合术联合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会损伤对侧组织结构,几乎不影响马尾神经,不损害对侧椎板,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钉棒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系统采用全椎板减压方式,在不影响关节稳定及正常组织功能下充分减压。术后固定,并适当扩大减压面,起到辅助融合的作用[15]。VAS、ODI常用于临床判断腰椎疾病治疗预后情况,其中VAS能反映术后腰椎、下肢放射疼痛,ODI则可反映患者腰椎功能损伤情况,联合二者评价患者术后情况,能有效指导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30 d、100 d联合组患者VAS评分较低,提示椎间融合术联合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术式更能减少术后疼痛,有利于改善舒适性。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联合组患者最高,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椎间融合术联合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方案在提高患者精神、体力、生理功能等方面更加突出。术后,两组患者Oswestry评分均有下降,联合组患者Oswestry评分较低,说明手术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障碍,其中椎间融合术联合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方案作用最明显。
综上所述,椎间融合术联合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方案能显著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缓解疼痛,预防功能障碍,值得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