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非遗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福州实践

2022-07-23林逸宁

大众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农村

林逸宁

(福州市文化馆,福建福州 350001)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发展

(一)充分把握非遗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价值

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振兴,应着重做好观念、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非遗在培育乡村文明性、建设文明乡村、发展乡村产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非遗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特色文化的显著而直接的体现,其间蕴藏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民族村落、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建设中融合传统建筑文化、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将传统乡村习俗、村规民约,文化习惯等因素融入农村文化的发展中,有利于让乡村文化大放异彩、形成新的乡村文明氛围有利于凝聚人心、教育群众和淳化民风,建设美丽乡村。

二是非遗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非遗深植于民间文化土壤,扎根并来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是珍贵的文化积累和提炼,是民间艺术的净化与民间智慧的结晶。既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特征。非遗的传承发展能够打造每个地域乡村的不同文化特色、艺术形式、表达方式,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构建该地区美丽乡村的文化核心,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

三是非遗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兴盛。传承发展非遗有助于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非遗的生产性转化,深挖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与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推动乡村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二)抓牢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核心

非遗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根基、文化支撑与产业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实现。乡村实现振兴后,又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人力支持,保障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提供经济支持,保障非遗传承发展的经费开支;提供资源支持,保障非遗传承发展提供场所、技术等需求;提供精神支持,凝聚更多社会共识共同参与非遗传承发展。

非遗传承和保护关乎文脉延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强化系统化保护,推动常态化传承,是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立足于非遗传承队伍研习研培、技术理论研究和非遗文化产品推介,为乡村非遗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提供了教育培训、行业组织建设及交流合作活动等多元渠道。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人才资源的建设。非遗传承和保护要致力于实现更合理的要素配置,在鼓励农村劳动人口参与非遗保护的同时,根植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更具市场潜力的文化展品与文化品牌。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产业布局中完善资源配置,鼓励更多的新生力量就业创业,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传承工作中。

二、非遗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优秀案例——以福州市罗源县为例

(一)罗源县非遗传承与发展总体情况

福建省罗源县拥有以畲族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项,其中2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0项县级项目,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8名,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8个、展示馆1个。

罗源县非遗资源丰富,同时也有深厚的传统工艺基础。借着非遗保护的东风,罗源畲族地区延伸出一条“文化+脱贫之路”。

(二)罗源县非遗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

一是以非遗传承发展重塑乡村文化内涵,助力文化振兴。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文化内涵,并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将村民教育培训、图书阅读、娱乐休闲等活动相结合;举办“畲族·风”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成立了多个畲族非遗示范基地、示范村,创办了畲族服饰展览室、服装与剪纸刺绣加工作坊、民俗实物展览厅等,拓展乡村文化内涵与品牌。

二是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产业振兴。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了畲族文化主题公园、畲家湾度假村、畲山水景区等,畲族服饰传承保护基地年均游客量达到十万人次以上,依托非遗资源积极放大媒体宣传和“名人效应”,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走得更远更稳,通过省台、市台等对罗源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传承人宣传报道,受邀亮相“百工百艺 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为罗源旅游提升知名度,也强化非遗工艺品的品牌建设。大力开发非遗+旅游的文旅产品,打造罗源名匠工艺品厂,结合福州脱胎漆工艺研发彩绘角梳等角梳工艺品,同时面向乡村劳动力吸收学徒,有效解决村镇就业问题,实现展示非遗文化、解决农村就业、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农村收入等多方共赢。

同时,拓展文化产业链,稳抓文化消费市场,罗源县依托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小镇等区域举办“非遗购物节”,强化“线下展示+线上直播”销售模式,鼓励、帮助保护单位建立营销类线上平台、拓展线下渠道。另外,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与茶叶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茶叶的影响力,推动茶文化发展。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破解畲族医药无法规模化应用的困扰。

三是以非遗传承保护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助力人才振兴。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通过建立传承示范基地、开展传承人申报和教育传习等工作,将传习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乡村扶贫、技艺培训等项目结合起来,于2010年建立竹里村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为畲族服饰传承人提供活动经费,鼓励传承人向村民传授工艺,并提供制作场地帮助村民生产,打造技艺型新青年、新农民,吸引人才回乡、资源流转,成功吸引流失劳动力回乡创业,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以非遗传承发展推动乡村治理,助力组织振兴。通过党建引领,聚集优势,带领广大村民积极投身村经济、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建设,共享乡村全面振兴成果。重塑文明乡风,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群众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群众自治,促进邻里和谐,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五是以非遗传承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生态振兴。福州市在生态优美的基础上着力传承发展非遗事业,大力开发文化含量高、污染低的文旅产业、茶叶产业、生态农业等,并凝聚社会力量、乡贤、非遗传承人等共同宣传、引导、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乡村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乡村生态振兴的美好局面。

三、非遗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及对策思考

(一)集: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目前,人们已经达成共识,应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但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保护它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支持,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和一个村庄就很难被“识别”。要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强化意识方面着手,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统一传承保思想。引导社会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主动保护、带头保护、共同保护。要引导社会明确保护方向,避免先破坏再修复的问题,在保护中实现传承原味儿不走样,修复修建与原古迹一致、协调。要引导社会树立可持续传承的非遗保护工作前提,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注重根植于原生态的非遗文化,解决本地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以“不割裂”的发展理念处理好传统工艺与现代推广路径的关系,开拓既传承保护非遗又促进乡村振兴的,从保护到开发再到保护的可持续传承道路。

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教育。要强化学校教育,通过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联合发力,将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等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增强学生的美学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要加强大众教育,面向广泛人群,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以富有吸引力的形式与手段,激发普通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信,唤起公众自觉保护意识。要加强农民教育,让乡村农民充分认识到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与重要意义,推动实现从“被动干”到“主动兴”的转变,全面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思:科学规划非遗传承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保护的顶层设计,强化法律与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保护立法,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出台有关地方法规,把保障非遗资金稳定供给、明确非遗保护主体责任、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监管等制度化固定,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重视、落实责任,地方遵循中央规划、主动参与,落实各地区党政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科学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利用与保护并重。

二是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保护落实落地力度。对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强支持力度,探索增加“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扶持、保护利用。要健全政策体系,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共同推进,在遵循《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条措施》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基础上,出台立足本地实际的各项非遗传承保护政策,特别是在加强传承人补助经费、激励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场馆建设与技艺保护上明确更多可操作、效果好的政策。探索鼓励和引导银行等社会力量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纳入重点对接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三是进一步提升保护运用水平。进一步增强“活化”意识。在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留住“原住民”,重视原住民的利益,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增强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文化干部作用,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重视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在非遗传承发展中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乡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三)广:广泛拓展路径、培养人才

一是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广泛拓展产业发展路径。要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把握好非遗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积极融入切合市场、时尚现代元素,采用现代思维与高新技术手段,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兴盛的优势,探索构建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乡村特色非遗产业体系,充分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乡村文化等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产业、传统工艺品制造业,同时探索结合文化研学、文化夏令营等,发展相关教育产业。要做好非遗的生产性转化与保护,不断革新生产创作方式,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与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

二是要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进一步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强化农村文化干部、农村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留存本地人才资源,以人才支撑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明优化等方面内容。要高度重视加强非遗传承人建设,引导非遗传承人以健康开放心态做好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与队伍建设,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研培计划、研讨会、专题讲座、交流活动等学习活动,保护单位要利用社会力量建设项目培训基地,扎实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传承人传承、创新、发展非遗的水平。要通过非遗传承保护为农村就业提供平台,在传统工艺品制作、非遗文化宣传讲解、非遗项目展示等各个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大本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培养符合非遗传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新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

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建设工作,进一步挖掘具备一定传承基础,且富有潜力的传统工艺,如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对进入名录的项目在传承人申报、专项资金申报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为乡村非遗传习的延续助力。

(四)益:公益普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乡风文明、优化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普及度和文化活动丰富度、促进乡村文化新时代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进一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集中供给。建设乡镇图书室、书屋、农村文化广场、农村娱乐体育设施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要将文化学习与娱乐放松相结合,相互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三网融合”推进,发挥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综合推进,发挥信息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建设新时代文化服务;探索运用好非遗传承保护基地的双重功能,既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站,发挥对本地农民的教育、服务功能,又能宣传展示非遗。

二是进一步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要把非遗传承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非遗的文化内涵建设健康的、向上的、有益的本土乡村文化。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同质化倾向问题,充分挖掘极具特色的本地文化资源,挖掘非遗的丰富内涵,打造各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

三是进一步拓展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供给形式。要继续用好农村大喇叭、农村大舞台等传统载体,把乡村本土文化发扬光大。要以老百姓文化点餐、文化下乡、非遗进乡村进古厝等形式,把各类非遗项目送进乡村,为乡村百姓提供丰富的文化食粮。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依然找得到乡愁,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着眼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在福州市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进程中,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度日益增加。罗源畲族地区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农村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