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可持续发展”理想
2022-07-23彭永清
彭永清
2022年3月15日,普利兹克奖官方宣布,建筑师、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1965— )荣获202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该奖项的第51位获奖者。出身于非洲布基纳法索同时拥有德国国籍的凯雷也因此成为非洲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第一人。美国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评价凯雷称,他亲手将对于地球和居民来说具有可持续性的、前瞻性的设计付之于极度贫困地区;其兼顾地区和全球视角的建筑设计,是“超过了建筑本身的极好礼物”。
布基纳法索是全世界受教育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别说像样的建筑,就连干净的饮用水、电力和基础设施都很匮乏。国内居民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完全靠天吃饭,加之该国气候条件非常差,每年10月到次年6月几乎不下雨,白天的气温高达45℃,因此农民的收入微薄,生活贫困。
凯雷出生在一个人口约3000人、名为甘多的小村落,该村落位于首都瓦加杜古的东南部,村民住在用锡或稻草做屋顶的泥屋里。凯雷是家中八个孩子的老大,父亲是甘东村村长。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凯雷说:“我在一个没有幼儿园的社区长大,那里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人都是家人。附近的每个人都会照顾你,整个村庄就是你的游乐场,我每天只满足于与小伙伴们在一起聊天、玩耍。来到祖母的屋子里,我们会互相挤在一起,祖母和蔼的声音包围着我们,招呼我们走近些,围成一个安全场所……我在考虑建筑设计时,这种经历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甘多村没有小学,村里的孩子基本都没念过书,识字率比全国平均25%的数值还低。凯雷是当时甘东村第一个上学的人。在他7岁时,热心教育的父母把他送到离家13公里的腾科多戈市一所小学读书。那时,凯雷每天要与100多个同学挤在一间教室里上几个小时的课,这间由水泥砖建造的狭小教室,通风和照明条件非常差,让人难以忍受。那时他就发誓,要把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好。
小学毕业后,凯雷当了一名木工学徒。20岁时,他因木工技术出色获得了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公益中心的职业培训奖学金,到德国木工技术学校留学。他白天在技术学校学习,晚上又到夜校去学习高中课程,希望进入大学深造。经过努力,凯雷终于在30岁时考入了柏林工业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凯雷心里就想着要为家乡做贡献,让给予自己支持的社区居民以及下一代人有机会追随他的脚步。1998年,还在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的凯雷产生了要在家乡建小学、让家乡的孩子们有书可读的想法,与同学一起设立了“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V.”基金会 (意为 “甘多小学之砖”,后来改为“凯雷基金会”),目的是将在欧洲学到的知识与布基纳法索的传统建筑方式结合起来建造甘多小学。在多方努力下,凯雷基金会募得了资金,凯雷决定回到家乡与村民们商量建小学事宜。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起初,村民们对凯雷带来的设计图纸感到很失望。大家都期待这所小学会相当时髦,但他的计划却是让大家一起砌泥砖。凯雷不断地向村民们宣传使用当地可以采购到的建材以及村民们自己动手建造的重要性,他告诉村民们,只有使用自己能够修补的材料和工艺,甘东小学才能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经过一番耐心的劝说,凯雷终于获得了几乎所有村民的支持,开始着手建小学。除了从欧洲运来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村民们使用当地可以买到的建材制作的。村民们齐心协力,妇女负责搬运水——由于缺水,她们有时要两手拎着水桶走7公里以上的路;男人们则负责挖土,过筛后加水泥和水做成泥砖;孩子们搬石头和泥砖,有时搬的大石头甚至超过自己的体重;村公所则将高强度泥砖的制作方法传授给村民们。
2001年,甘多小学建造完成,整个村子都欢欣鼓舞。新建成的甘多小学不仅凉快,而且不怕刮风下雨。校内还有农场,饲养了家畜,既可以为孩子们补充营养,又可以让他们通过种菜和饲养家畜的劳动培养责任感,同时还促进了与其他农户及市场的交流。
通过建学校,村民们掌握了建设技术,之后就可以参与其他学校的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西非推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村民们学习和掌握技能才是凯雷的目的。他说:“在非洲的传统村落中,每个人在整个社区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想要离开社区到别的地方去生活,那么就应该尽力弥补社区因失去你这一分子而削减的能量。就像我一样,用在柏林学到的知识回乡建小学,回馈养育自己的社区。”
凯雷将与学校建设相关的所有图纸都留在村里,并将CAD数据上传到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阅览。受甘多小学的影响,周围的几个村子也在甘多村民的协助下建起了类似的学校。村民们还利用掌握的技术维修自己的住宅,并参与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
2004年,甘多小学的项目获得了阿迦汗建筑奖,并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二战’后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筑之一”,为更多项目的开展创造了机会。此时已经39岁的凯雷也从柏林工業大学毕业并留校成为建筑系的教师。2005年,凯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与9名员工一起在非洲和中东等地区开展业务。
年近40岁的凯雷凭借甘多小学这一处女作一举成名。该小学不是通常的混凝土结构,而是利用当地的黏土加水泥强固制成的泥砖建造,既可以将凉爽空气保留在室内,同时也能将热量通过砖块天花板和宽大的悬空高架屋顶排出,从而实现整体通风,即使没有空调,室内也不会感到闷热。2005年之后,凯雷又先后在甘多村负责新建了四个教室、教师宿舍、学校食堂、图书馆和足球场等,使甘多小学扩容了一倍。在建造图书馆时,凯雷进行了一项技术创新:将一个个陶罐切成两半后插入天花板,当阳光从这“蜂巢”一样的洞口透进来,竟能产生浪漫的光影效果。后来他把木百叶和陶罐做成更大的开口,又配上额外的遮阳和防雨措施,不但使教室更加敞亮,还能防暴晒和暴雨。目前,甘多小学的学生人数已由刚建成时的120人增至700人。凯雷说:“我不害怕改变常识并承担风险……优质、豪华、舒适是每个人都应该平等享受的,而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又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挑战。”
除了甘多小学,首都瓦加杜古郊外拉恩戈的文化教育设施“歌剧村”也是凯雷的代表作之一。该设施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包括教育机构、医疗中心、招待所、学校和大厅等在内的26栋建筑呈放射状矗立在花岗岩高原上。该方案由一位德国电影导演最先计划并着手建造,但因其肺癌去世未能如愿。凯雷在之后的建设中巧妙地利用当地素材与自然风土,将艺术、教育和生态环保等因素整合在一起。
2010年,布基纳法索政府决定加大中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甘多村有50名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却没有相应的校舍和教室。2011年5月,甘多中学开工兴建,这也是凯雷当时所做的最大工程项目。
甘多中学是一座综合性教学楼,包括12间教室、学校大厅、图书馆、行政大楼和几个运动场等,可容纳约1000名学生。学校教室呈圓形布置,相互间形成了一个受到保护的内部空间,可防御粉尘和风沙的侵袭。布基纳法索的年均气温非常高,班级人数又多,学生们在没有空调的教室里上课非常难受。因此,凯雷设计出了利用自然换气来降低教室温度的“空冷”系统:在学校周围筑起土堤,并在土堤上种树,既能形成树荫,又可以收集水分;同时,土堤下面还铺设有收集水分的开孔管道,热空气通过开孔管道时被水冷却,然后从地板上的孔进入教室,使地板下冷却系统实现零排放。据估计,这种既简单又高效的方法可以使教室温度降低6~8℃。
布基纳法索的人口增长和柴火的使用,导致森林日益遭到严重破坏。在过去的15年间,60%的森林被砍伐;更为糟糕的是,植树造林计划利用的是对自然环境要求不高且生长迅速的桉树,但这种树需要大量吸取地下水,所以这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甘多中学使用桉树为建筑木材,并在周围种上需水量较少的芒果树,这样不仅可以生产芒果,还可以给师生们提供更多的荫凉。
凯雷的建筑作品除了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夯土之外,另外一大标志就是双层屋顶和高耸的“烟囱”。非洲不少地方天气恶劣,双层屋顶能利用高度差的风压形成自然通风;通过“烟囱”自动吸风与排风,帮助冷热空气对流,配合了夯土的储能性质。就这样,一座座“被动式建筑”出现在酷热的非洲大地上,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甘多小学项目结束后的20年里,凯雷不仅为自己的国家设计建造了多个可持续建筑,而且为马里、多哥、塞内加尔、苏丹、肯尼亚、乌干达以及德、美等国家的大型项目进行过设计。2017年,蛇形画廊委托他设计了伦敦的蛇形馆。同时,凯雷还担任哈佛、耶鲁等大学建筑设计相关学院的教授职务。
甘东小学是凯雷职业生涯的起点,如今仍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基于社会考虑的建筑设计,使以故乡甘东村为中心的非洲各地社区的建筑业发生了变革,普利兹克建筑奖正是对其与地区气候、资源及建筑传统相匹配的“乡土”建筑设计理念的肯定。正如凯雷所说:“越多地使用当地原材料,对促进地区经济就越有利。”
凯雷的作品不仅注重设计,而且注重工艺。具有木工经历的他在设计时能够充分从建设者的角度去思考。“手工艺、切割和组装材料,是我深深着迷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想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融入这些。”凯雷觉得设计和建造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如今许多建筑师为了描绘自己的蓝图,正在疏远建筑过程本身。“这是巨大的断层。有的人在办公室面对着电脑来设计世界,这不是最好的方法。那些能够在施工现场目睹原材料是如何组装的年轻建筑专家们,应该采用不同于单一电脑设计的方式。”
虽然凯雷的建筑哲学本能地重视实用性,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象征性和视觉整体性的力量。例如,完工不久的肯尼亚东北部教育中心“狮子初创园区”,其颇具特色的高塔有助于通风换气,同时模仿该地区的白蚁冢造型,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在为伦敦蛇形画廊设计临时展馆时,凯雷通过开孔便于空气循环的木块、暗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集雨木顶等,充分展现了作品的各种元素。因为受到在甘多成长经历的影响,凯雷设计的蛇形画廊充满了西非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追求“独立”和“私人空间”不同,“树”在非洲文化中寓意着“社区”间的感情和联结。西非的传统文化之一就是在一棵圣树下庆祝和集会,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这一元素在凯雷的设计中反复出现,成功的“树”符号转化为一种有效而实用的视觉语言。建筑的中央结构取自大树的形状,外围蜿蜒曲折、互不相连的墙体由三角形靛蓝色模块组成,蓝色在非洲文化中象征着力量。
布基纳法索国民议会在2014年因军事暴动被破坏,凯雷接到了在首都新建国民议会大楼的订单。他将新国民议会大楼设计成金字塔形状,并在呈阶梯状的临街部分划出一个公共空间,以显示民主开放的信息。不过,由于受今年1月政变余波的影响,该项目一直中断至今。虽然自己国家的项目无法正常进行,但凯雷在邻国贝宁的国民议会大厦工程进展顺利。作为建筑项目的中心,庭院中央的大螺旋楼梯从下至上将整个议会大楼的垂直空间串联了起来。中空的“树干”承担起整座建筑的通风采光,屋顶则是一个荫庇众人的“树冠”,主要为办公及其他辅助空间。底层“树干”部分设置了一系列休憩座椅,在提供遮阳的同时也给人们创造更多停留的机会。“树干”部分的中心为开放的中央庭院,给建筑整体带来自然通风效果,庭院内的绿植设计激发了与自然产生更多互动的可能性。凯雷解释说,国民议会的设计是以非洲独特的形式来表现民主主义、记忆元素和认同感。
普利兹克评审委员会评价凯雷称,他通过作品体现了基于不同场所的素材的力量。他所设计的建筑为社区而建,与社区同在,其施工、材料、程序和独树一帜的特色,也可以说就是社区本身。在世界陷入土地严重不足的状况下,凯雷作为建筑师为地球及其居民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先河。他一方面是建筑师,一方面也是一位在被世界遗忘的地区为提高无数民众的生活和体验而服务的人。他的建筑体现了沉稳的美感和大胆的创造力,而其自身的高尚举止,提升了普利兹克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