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教改对策

2022-07-22何梦雪马会东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智育道德德育

何梦雪 马会东

(1.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淮安市涟水融媒体中心)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的区别是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专业的高校生进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德育教育的含义不单单是指传授传统美德,同时也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因此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除此之外,艺术教学也要具备艺术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两种教育模式,要从多个方面对两者进行融会贯通。艺术要起到提升学生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作用,转变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艺术审美培训,严格要求学生提升相关专业的技能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理论,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一、高职艺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智育”与“德育”现状与不足

在2018年1月3日开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发表了艺术等基础性学科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作用,强调要着重发扬艺术对育人方面的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首先教师通过教授学生艺术知识和相关技能技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问题,即能达到“智育”的目的。其次,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人格品行、价值观等。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中,艺术课程将内涵与应用为一体的课程,但是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高校注重学生的“智育”而不注重学生的“德育”,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强调对学生相关领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的艺术道德等方面并没有充分重视,更加注重艺术的工具性,而非重视艺术的教育性。其次,“智育”与“德育”的专业针对性不高。艺术课程的教学仅仅是停留在单独的领域,没有让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深度融合[1]。最后,“德育”和“智育”并没能跟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不仅要拓展艺术“智育”与“德育”的作用,而且要不断地改善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而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转变已有的教学思维模式,不断地创新并针对性地研究艺术在相应专业中的“德育”和“智育”因子,以此为基础创建结合“智育”和“德育”的新型课程体系,并将其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培养高素质型人才[2]。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内涵及本质

对于艺术教育来讲,其中心内容是审美。对于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它的体现方式是以各项艺术活动为主,最终目标是达到育人的目的。为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品行和艺术鉴赏能力,高校推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课程,希望能够通过品鉴优异艺术成果来指导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发展。

首先,艺术教育需要观赏者靠听觉和视觉来体会其独特的魅力。艺术具有众多特点,如独特性、开放性、感染性、形象性等,不仅能够对人的审美能力起到提高的作用,还能满足人们身心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通过准确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明辨是非。艺术教育还会将审美教育和非审美教育相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超越性和综合性、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统一[3]。

其次,审美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和桥梁。审美可以通过间接、直接的方式或者从综合和整体方面影响人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善良的品质就是审美的特征之一。审美能够起到引导向善、建立善行和储存善良的作用。总之,艺术因其独有的魅力能够滋养人的身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德育与智育结合点内涵分析

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智育”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作者依据从事辅导员工作和专职教师的经验来讲,总结出“德育”和“智育”的根源是教师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中对两种教育思想的整合,是教师对两种教育理念的认可,并结合两种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教书和育人是教育活动中缺一不可的,教师在授课中只有保证两者齐肩并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和辅导员担任着两种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而学生是课堂的倾听者,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理解一门知识或者是掌握一项技巧[4]。同时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由期末考试来检测,检测分数也会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在学校内除了课堂时间之外,其他的大部分时间出现的情况由辅导员负责。辅导员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政工作、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和辅导员是缺一不可的存在。如果能够有效地结合辅导员和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其两者优势,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将会大幅度提升[5]。

在高校中,教学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教师人数最多,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双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对学生的教育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智育”活动,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活动,这是高等院校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从根源上改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德育”,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多样:通过理论的讲解和教师耐心疏导;可以通过情感的互动和借助榜样的力量;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高校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德育的培训是密不可分的,并且相互推动、相互促进[6]。

四、智育、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内在浸融

(一)智育、德育需要艺术的滋养

纵观历史,在古今中外艺术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艺术通过展现人生活的状态,不禁让人对社会现实和伦理道德的进行深刻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艺术的感染力也是极大的,通过艺术可以唤醒人类道德信念、升华人类的思想品质。自古以来,孔子就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人生道理,认为人是通过艺术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随着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里艺术的重视度不断下降,导致出现冷漠无情、虚无缥缈的情况出现。因此,当下社会最需要艺术来温暖人的心灵、唤醒人的意识、激发人内心的自我反省[7]。

(二)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

在人们的思维形式中,艺术是通过最美的方式来展现。但是,艺术除了要具备美的特征之外,还需要用优良的道德品质来支撑其展现出来的美。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艺术不能光有光鲜亮丽的外壳,还需要有丰富充实的内涵。如果艺术仅仅是具备美的空壳,缺乏了道德水准,那么不仅不能给社会带来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社会,甚至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比如在现实中,部分艺术领域出现荒诞、缥缈、色情、虐待等不健康的、不符合正常价值观的艺术内容。如果不及时制止含有上述不健康内容的艺术,任其随意蔓延,会严重影响欣赏者,还会出现到与道德伦理出现相悖的情况。高校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干力量,对事物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分辨真伪的能力,因此过多的接触没有道德底线的艺术会导致学生的三观扭曲,甚至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伤害。所以,道德底线的支撑对艺术来讲是极为重要的。

(三)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艺术和审美是构成品德的两大组成部分,是道德人和理性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根据实际情况,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艺术审美能够让欣赏者获得超功利的自由、能够让观赏者的道德进化和提升、甚至能够让人成为道德人。而作为道德人所追求的最终理想是精神的解放与道德的自由,以此来感受人生的终极幸福。从哲学角度来看,人们不断地对生存意义进行解释,并且有不同的观点,而激起人的对生存问题深刻思考的正是审美。审美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慰藉,更是能够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帮助人的精神达到自由的境界[8]。

(四)智育、德育与艺术浸融的具体表现

美与善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艺术对于塑造人的美与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的生命伦理的展现方式是通过艺术来完成的。不管是东方世界的“尽善尽美”理念,还是西方世界的“美就是善”的观点,都充分展现了这一理论。简而言之,在艺术里美与善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而且美即是善,善即是美,美与善在艺术领域统一的。在艺术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艺术教育要在艺术规则的约束下中体现善;其次,艺术教育于“德育”之间是通过感情作为桥梁,“德育”中所说的终极目的是艺术教育通过培养情感而获得。因此艺术和审美在价值上是等同的。但是艺术教育中除了培养审美价值,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教化、情感体验等价值,以此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五、高职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内的艺术教育应该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艺术、技巧、文化、涵养、素质为体现方式。对于不一样专业的学生,根据高职艺术的“德育”与“智育”因子解析要创设高职院校内艺术教育的“双育”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体系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后评价等方面进行改善优化。首先在课程目标上,要让三维目标提升为核心素养目标。要依据专业的不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艺术“智育”与“德育”的标准。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课程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服务性和整体性。艺术并不存在明确的分支,因此可以将艺术各个分支贯彻到专业领域内,增加实际案例、多彩的艺术文化、实际生活例子、图文并茂,扩大艺术软件的应用市场、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艺术+”的内容、添加艺术的相关历史和著名作家履历、要把艺术的理性和严谨思维与道德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还要拓展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信息化和实体化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融“现代”“传承”于一体 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育人环境。

六、高职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为培养德智发展提供环境

高职艺术教育是学生提高审美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而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优渥的环境,同时美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部分。

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有一下2种途径。

第一,校园艺术活动的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已经不局限于线下活动,线上的网络活动也是校园种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发挥校园广播站、闭路电视、学校影剧院和校园网的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第二,校园环境。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校园中的软装设施,通过学校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来:学校的校舍建筑、校园雕塑、园林绿化、交通道路等物质的东西都要体现学校的精神艺术文化;充实图书馆的阅览室、活动室内容,规划板报的橱窗、室内与室外的雕塑、建筑物的墙面与地面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媒介,充分利用、发挥学校各处设施设备的美育功能,使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内艺术教育要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进行教学,并且要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要转变当下“智育”与“德育”相互不融合或者是融合不深刻的情况。以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依据,及时改革教育理念。共同去探究高职教育中艺术教育如何融入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从完整的课程体系来探究,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证实理论。不仅止于此,还要对理论不断进行分析,最终创立结合“智育”和“德育”为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高职艺术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并且将其落实到实践课程当中,充分展现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智育道德德育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