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

2022-07-22王芳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文化遗产物质

王芳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文化馆)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多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这些财富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物质为载体,通过人们技艺来传承的文化形式,新时期下,人们的生活追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更是较之以往有了更加高雅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时代的变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形势都有了变化,所以在实践中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技艺,具有极强的地域特性,是我国现代文化资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突出、显著的特征体现,它是一个地区、民族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其从某种程度看,可以当做是某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形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本,其关注传统技艺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备一定的独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之后,不会简单地依赖于物体而存在,更多的是带给人们良好的指引及精神,让人们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文化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审美特性也比较独特,其可以帮助人民更好的分辨其本身所代表的民族特性。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对文化传承重视力度的提升,关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也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升。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困境及原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了以相关人为主体,通过言传身授为主要方式的传承体系。在传统社会中,非遗文化承担着“黏合剂”的效果,属于人们的精神食粮,体现出了人们最朴实的精神及信仰,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很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大众传统的兴起更是彻底改变了文化在人们活动中的传播形式,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对实现了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改革创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敬佩心理逐渐削弱,同时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下非遗文化的社会功效也越来越低。

新时期下,国家已经意识到非遗文化在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也更加看重,并且出台了很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文件,这对非遗文化的现代化弘扬有了一定物质基础。但是从整体情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存在传承不力、传播范围小的情况,传播效果不是很好。国家政府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具有良好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多以传承人保护、数据库建立、资金扶持等为主,这些方式是很难激活广大基层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喜爱之情,这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难的关键原因

新时期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较之过去有了明显改变。在现代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问题,非遗文化是产生于农业社会的重要产品,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更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非遗文化的产生大多建立在传统手工业、农耕经济基础上,其在表现形式、内容上都存在很强的传统性,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其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农业道德观念。在民间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时,用到的符号体系与传统社会有极大关联,其体现的意识形态、文化意义与现代观念存在一定差异,这也造成了很多群众在心理上难以对非物质文化以此产生认同心理。

非遗文化涉及到的符号体系都与传统社会相互对应,而在新时期下,这些内容难免会由于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割裂的情况,从根源上受到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下,非遗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技术手段都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变,社会民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思维等内容也有了变化,这也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不匹配、不适应。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都有了良好发展,社会文化氛围也更加优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都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却依旧深陷传统思维,并没有结合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调整,这也是非遗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如传承人少、受众少等的关键原因。

现代化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也因此变得更小。在现代环境下,非遗文化传播途径有了很大改变,而人们满足精神文化追求的方式又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就造成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甚至是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断绝的情况,所以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保护、振兴之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路径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社会环境的先进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属性存在不和谐、不同步的情况,这也成为了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路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源,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文化发展,就需要注重对其传播路径进行创新。

(一)强化传播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的传播路径中,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掌握者是最关键的主体,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实现传播。而在现代社会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逐渐流失,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造成不利影响。新时期下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失去了原有的传承动力,保护非遗文化的主动性也较之过去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外部手段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发展保护,而政府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看成是发展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视力度也在逐渐提升,并制定了很多文化传承保护政策,但是由于很多政策都是从宏观的角度考虑的,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需。对此在实践中,我国政府部门也需要明确自身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要主动地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职责。政府部门应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发展实际,制定契合当地现实状况的非遗文化保持政策方针,借助更多优质资源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地区、多个利益主体,如果忽视了政府的主体作用,单靠个体是很难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的。所以政府应该从过去传承人手中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承担下来,利用自身的资源、权利,从全局入手,整合各方力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二)构建新型内容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非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撑,是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体现,更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关键,其本身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对于我国现代社会文化建设有很强引导作用。所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时,必须找准其在新社会的定位,并且要从国家文化层面来创新、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加贴切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增强我国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民间文化是最基本的存在,在实践中要想传播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立足于民间文化,这也是实现对非遗文化传承“水土保持”的根本措施。民间群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实践中需要植根于民间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真正地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生活、生产,做到打动人、影响人。在非遗文化传承中,通过民间力量不仅能具备更加丰富的传承营养,还能为其传播提供良好路径,在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本身的传统性、独特性表现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情况,如果不及时调整,很有可能被淹没在历史中。广阔的民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根基,在实践中要结合民间,以多样化的内容生产为导向,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单一性,使其可以更好地契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在实践中实施非遗文化传承时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意义特征,也需要将现代社会的新元素融入其中,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创新,从而产生与现代文明相契合的内容。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时,还需对当前的传播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媒介创新内容,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边产品,满足其在不同媒介渠道上的传播需求。

(三)充分利用媒介资源

人际传播是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在一定范围内起着作用,但是随着空间的扩大,其影响力就会逐渐降低。在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下,电视、网络通过大批复制实现信息传播,能让信息传播速度、传播范围都有明显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必须结合时代新特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借助新媒介资源来实现多平台、多渠 道传播,从而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新兴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话语权威等特征,合理地应用新兴媒体能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话语,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就目前而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探索新的传媒路径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点,新的路径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及范围,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影响力。不同的媒介针对受众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发达状况也会对媒介资源造成影响,所以在利用新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要对各种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考量,结合地区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出各个媒介的作用,增强了非遗文化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路径,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推广,其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应用使得非遗文化数据库建设也有了一定依据。通过非遗文化数字库的建设,能让非遗文化一直保存下来,而不会出现由于传承人流失出现传承危机的情况。非遗文化数据库的构建也能为大众提供一个真实接触非遗文化的平台,人们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了解。同时在实践中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影像化处理,借助现代化方式,如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非遗文化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认同感、好奇心。

(四)扩大受众群体

新时期下,面对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呈现衰落的情况,而传统手工艺也被现代化的工厂流水作业所淘汰,很多基层群众不再看重传统的手工艺,造成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断绝传承。非遗文化的产生与民间生产生活有很大关联,为了更好地促进其传播,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的保护意识,要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同时在实践中还应该借助教育体系,增强年轻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使得青少年群体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全面了解,引导青少年能更加主动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此外,在实践中,还可以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进行精准低分,针对不同受众,构建不同符号体系,让更多人都可以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是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社会主流文化的主要途径。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其传播内容、传播形式都有特定要求,所以在实践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时,必须结合时代特征,采取全新、多样的方式进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到全面开花。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党纪与国法在实践中要相互契合分析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本期主题:为学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读报的启示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