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音乐类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研究

2022-07-22潘昳霖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常德文创文化遗产

潘昳霖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常德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历史名城,拥有璀璨的文化,据统计,截止2021年9月,全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在常德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早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其中常德音乐文化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音乐类非遗文化因其特殊性,在传承中有诸多的问题,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将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元素传承下去,也能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添中华文化的绚丽色彩。

一、常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原有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常德音乐类非遗物质文化的文化功能受到了破坏。让长久以来这些音乐所依存的环境基础减少并且消亡。曾经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自娱自乐的民歌、渔鼓、船歌等逐渐被现代的流行音乐所代替。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口传心授”的模式也因找不到传承人,不少优秀的作品随之消亡。

(一)接班人断代,非遗文化遇传承危机

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常德现有国家级传承人9人,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34人,其中最年轻的传承人46岁,最年长的84岁,年龄分布主要在50—75岁之间,40岁以下的传承人为零,6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传承人们“老龄化”情况严重,“老龄化”导致了这一批传承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认知相对来说较弱,对于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意识不足。另外在音乐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接班人断代”的境况也很严重。一是因为长久以来非遗文化传承都是群众自发的行为,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并给予劳动报酬,在年轻人的眼里觉得不是稳定的职业;二是与现代流行音乐相比,音乐类非遗文化就显得不够时尚,不能获得年轻人的好感。

(二)外来文化冲击,新生代对于非遗文化的认同度低

在全球文化不断融入的今天,年轻人们更喜欢流行音乐带来的新鲜视听感受,对于用方言表演的特殊艺术形式的接受度很低,对本民族的音乐的文化认同度不够。在受众看来,首先非遗音乐文化需要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喜欢上一种艺术首先要明白这门艺术在表述什么样的意思,然而方言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够听懂;其次,非遗音乐对演唱技巧的要求较高,不能轻易的模仿;最后来源于作品本身,许多的作品与某些生活场景、劳动场景相关,语言不易理解,曲调难于传唱。而流行音乐,有相对规范的语言和音乐创造规律,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更能够迎合受众的喜好。

(三)受地域限制,生存空间狭窄

在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呼唤“原味传承”、杜绝“形式传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类非遗文化因表演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改变而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性。如常德鼓盆歌,俗称"丧鼓",源于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都修建了殡仪馆,也不需要这种方式来祭奠亡人。又如澧水船工号子,是澧水流域船工在船上劳作时演唱的一种曲调,其主要功能是为劳动者调整呼吸、统一节奏,为劳动服务。原随商船的产生而形成,又随商船的发展而发展,如今,机械化代替了人力,号子也随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彻底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二、常德音乐类非遗文化融入文创产业的价值

(一)非遗文化与文创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拓宽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

一方面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内涵的文化作为积淀,那么就会对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整理,这个过程能够帮助非遗文化建立文化资源库,通过企业对文化的挖掘、包装到退出产品,其实也是在间接的推广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产业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市场,这些古老的文化通过新的演艺,能否被受众所接受。这一过程即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也是寻找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承之路的过程。

(二)挖掘非遗的创意价值,有利于促进文创产业的提质升级

常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时间的见证者不仅是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且对于文创企业提升产品内涵,挖掘企业特色,完成产业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企业的命脉在与创意与创新,如何在多元文化充溢的时代异军突起,迫使更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能够让一批被西方思潮影响的年轻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智慧。

(三)音乐类非遗保护有利于探索常德音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方面,音乐类非遗文化中宝贵的除了音乐之外,还有中国人的精神与勇气,在那生活艰苦的时代里,音乐中给予我们的是希望、热情、力量。这些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通过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能够影响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带动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音乐类非遗文化能够为新时代的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传统音乐文化与新时代音乐文化的碰撞过程,也是对探索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现代价值的一种尝试。

三、常德音乐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一)音乐产业发展缺乏总体布局,现有文创产品内容单一

常德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对常德音乐文创的发展提出了基本的思路,对于一些文旅项目也聘请了专业公司进行开发,但是重点仅放在单个产品的开发上,产业发展规划并没有与传统文化接轨,针对非遗文创产业发展链的构建鲜有涉及。除了常德丝弦的剧目开发,大部分音乐非遗项目融入产业开发的规划较少,文创产业发展路径一直停留在依靠单个项目的开发上,产业底子薄,产业升级缺乏突破口;对文创产业发展的体质机制缺乏创新,对产品打造、营销、运营管理还有很多未破“瓶颈”。常规性工作管理为主,对产业内涵建设和深远发展思考不多,导致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二)音乐文创产业相关人才缺乏,文创企业人才流动性大

音乐文创产业与其他的文创产业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以音乐文化为主体的文创产业,其核心是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常德作为中部的一个四线城市,从事文创工作的人员不足,懂专业的人才缺乏,群众文艺人才队伍不强;文创企业单位大都缺乏职业经理人,文创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有待加强;国内知名企业品牌引入不够,对于产品的开发、市场营销、对外宣传等方面专业人才极为缺乏。

(三)音乐文创企业规模小,竞争不充分,企业影响力不够

常德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暂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带动,整体竞争力缺乏。缺少支柱型文化产业项目与国字号顶尖品牌,音乐文创市场主体弱;现有的音乐文创作品大多以流行音乐为主,特色音乐文化的融入不够,产业带动不强,智慧化、科技化含量低;音乐文创产业园区建设还未开发,集群性效应弱,业务单一的音乐文创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四)常德消费市场有限,消费者对文创消费的意识不强

作为市场体系的终端,文创产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是消费市场的扩大。与常德文创产业发展缓慢相对应的,常德人民对于文创业的消费意识还有待改变,很大一部分市民对于要花钱看一场演出或者买一件不能吃的文创品,是一种浪费。所以从常德的内部消费来说,在文创的消费上占比很小,市场难以拓展。

四、常德音乐类非遗文创产业发展路径

2012年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的指出“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非遗音乐应该如何进入文创市场?非遗音乐文化如何成为新时代的产品?非遗音乐文化如何在产业化的发展中保持其生态活力不受破坏?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常德音乐类非遗文创产业在发展中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也是目前音乐的保护和文创产业的商业化之间的矛盾。

(一)立足音乐类非遗文化内涵,发展文创产业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常德目前的许多文创企业大同小异,毫无特色,最后悄无声息的瓦解了。常德的音乐文创产业需要具有文化内涵,个性和特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企业的要求。在多种文化体系的撞击中,如何让产业快速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一是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寻找文化中的精髓去唤起受众关注中华文化的意识。如从常德丝弦中感受善卷文化,让善卷的德性与精神能够传承。二是产业的发展不能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要通过时间去证明文化的价值。

(二)搭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科研院校帮扶的多元化立体发展体系

产业的发展不单单靠几个企业或者几个经营者就能够完成,在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中,无论从政策制定、产业规划、人才引进、促进合作等方面,政府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高校来说,也应该发挥自己的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优势,将地方文化的传承融入到高校的发展之中。常德音乐类非遗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科研院校帮扶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发展体系。

1.加大对音乐文创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政府要制定文创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打造政府为主导的新型音乐类非遗文创产业,改变目前中小型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资源求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政府也应对文创产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通过精简审批手续、提供资金帮扶等手段吸引更多的优质文创企业入驻,对于小型企业开发项目成功的要给予奖励。政府要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不断提升产业运营能力和市场的发展潜能。

2.加强音乐类文创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提质升级需要改变现在的这种利润低、品牌意识薄弱、市场杂乱的现象,那么建设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进优质公司及高素质人才进驻,通过增强集群性来提升园区的经济发展。要转变观念,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不仅仅依靠发展规模、经济产值为衡量标准,以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园区要依靠文化的内涵建设及文化创新,城市的接纳度、民众的满意度要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要改变受众对产业园区陌生和离人们生活很遥远的观念,音乐类文化园区应该建设在居民集聚地,不仅仅是打造新时代产业园区,还要致力于将其建设成文化街区。

3.制订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总体规划

加强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推进常德河街非遗文化街区的建设,扩大鸳鸯走马楼非遗演艺基地常态化演出及国家级4A及旅游区桃花源的实景演出《桃花源记》的影响力,设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或传习所。加大对我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的抢救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加快推进常德音乐非遗记录保存工程的建设。

4.加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地方高校其建设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高校有专业性强的教师团队,在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能够保证文化遗产的“原样保护”,做到“不走样”。通过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支非遗文化挖掘、整理的专业队伍,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进行系统、科学的的整理与研究,建立相关文化的资源库。在尊重传统、保护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与时代接轨的新的作品。

(三)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创产业人才

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的高水平人才引进政策,对于高水平人才要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如2022年初对于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就给予了金额不等的购房优惠政策。其次,加强与本地高校的合作。对于急缺、紧缺性人才依靠高校进行订单式培养,或者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包括音乐类非遗文化的艺术表演专业、设计类专业、营销类专业等。最后,传承人作为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加民众对于这类人群的关注度,通过提升经济待遇来保证这类人群的生活质量,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文化传承的大军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走进丝弦传承人”“我眼中的土家族山歌”等活动增强传承人的“明星效应”。

(四)加快产业双平台建设

一是抓好常德剧院、音乐厅等演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构建传统文化演艺市场体系,加强对演出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扶持常德丝弦、荆河戏、澧州大鼓、渔鼓等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精心打造音乐类非遗文化产品。设立官方的演艺集团,积极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支持举办音乐会等市场营业性演出活动,活跃文化演出市场。二是网络智慧平台建设。产业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当下的热门网络平台通过官方发布短视频、纪录片的形式,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常德文创文化遗产
陶溪川文创街区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扶琴》
银色的常德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清溪雅集》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