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2022-07-22陈丽仪余婉娜区惠仪

医药前沿 2022年15期
关键词:周径预见性二聚体

陈丽仪,余婉娜,区惠仪

(鹤山市人民医院外科三区 广东 江门 5297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由下肢血液异常凝结于深静脉腔内使静脉回流出现障碍所引起的,多发生于骨科术后。DVT 的发生不仅影响手术疗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DVT 预防是骨科术后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预见性护理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或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促进患者康复。基于此,本文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骨科患者手术的护理工作中,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2021 年6 月鹤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0 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25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且近期接受骨科手术治疗患者;②入院时DVT 风险评估量表评分大于>10 分患者。排除标准:①术前经影像学检查存在血栓形成特征;②下肢静脉曲张;③凝血功能障碍;④既往静脉血栓病史;⑤既往下肢手术史。干预组男性76 例,女性49 例;年龄19 ~69 岁,平均年龄(49.24±4.51)岁。对照组男性72 例,女性53 例;年龄20 ~68 岁,平均年龄(48.33±4.6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护理及饮食护理等。干预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1)术前护理。①健康宣教。采用合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DVT 的发生原因,引起患者的重视,使患者形成以预防为主的观念。②明确高危对象。将高龄、糖尿病、吸烟、心功能不全患者列为重点预防对象,针对此部分高危对象需避免进行下肢静脉输液,以减少对患者血管内膜的损伤,从而预防血栓形成。(2)术后护理。①体位及运动护理。术后帮助患者采用合适体位,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及翻身,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鼓励并帮助患者尽早下地进行锻炼,以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情况,避免出现血液瘀积。②药物干预。在确认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进行干预。③机械性干预。术后可对患者使用足底泵、弹力袜、关节恢复器(CPM),利用其机械原理,避免患者手术后下肢出现静脉扩张情况,提升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流速,预防DVT 的形成。④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以清淡作为主要饮食原则,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个体营养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保证患者每日摄入充足的水分,食用低胆固醇、低盐、低脂、高维生素的食物,且需戒烟酒。

1.3 观察指标

(1)DVT 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于患者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下肢静脉通畅程度进行检测。(2)于术前、术后7 d 对比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患肢血流速度。通过胶乳凝集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患肢血流速度进行检测。(3)分别于术后2 d、4 d、6 d 及8 d 采用标准软尺对患者下肢周径进行测量对比。(4)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本院设计满意度量表对护理满意度评分,包括护理操作、心理指导、沟通情况、巡视情况4 方面,每方面分值25 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DVT 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后,干预组DVT 发生率(1.60%)低于对照组(10.40%);住院时间(18.22±2.21 d),短于对照组(20.31±2.0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科手术患者DVT 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患肢血流速度对比

护理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护理前相比较均明显下降,患肢血流速度与护理前相比均明显提升,且干预组D-二聚体水平为(0.63±0.11)μg/mL,低于对照组的(0.69±0.20)μg/mL;干预组患肢血流速度为(26.74±4.01)cm/s,高于对照组的(23.44±3.9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骨科手术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患肢血流速度对比(±s)

表2(续)

2.3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周径对比

护理后,干预组术后2 d 下肢周径为(37.26±1.25)cm、术后4 d 下肢周径为(35.66±1.02)cm、 术后6 d 下肢周径为(33.35±0.98)cm、 术后8 d 下肢周径为(30.77±0.58)cm,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周径对比(±s, cm)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

护理后,干预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为:操作评分为(21.22±1.05)分、心理指导(22.19±1.36)分、沟通情况(20.24±1.58)分、巡视情况(21.58±1.59)分,护理满意度总分为(84.15±5.56)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骨科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3.讨论

预见性护理也称为超前护理,是近年来所提出的新型护理模式,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判断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做出预见性的干预对策,此护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能够更好地明确护理工作重点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目前,该护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临床护理工作中,且对护理及疾病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DVT 发生率(1.60%)低于对照组(10.40%),住院时间为(18.22±2.21)d 短于对照组的(20.31±2.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采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干预,可改善患肢血流速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并有效预防DVT 形成。究其原因,术前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可使患者了解并正视DVT,通过提升患者对DVT 的正确认知程度,进而提升护理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术后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并帮助患者尽早下地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循环状态,从而增加患肢血流速度;CPM可使患者患肢进行被动运动,足底泵可通过间歇性通气给予患肢适当压力,本研究将二者配合使用,可有效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避免患者下肢静脉中出现血液瘀积的情况。较高的血液黏稠度是导致DVT 发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使患者食用低脂、低盐等食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进而缓解组织水肿、降低患者机体血液黏稠度,从而起到预防DVT 形成的作用。D-二聚体是反应患者血浆是否为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具有快速、经济、简便等优点,是判断血栓形成的有效且直接的方法,对预测骨科术后患者的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护理前相比较均明显下降,患肢血流速度与护理前相比均明显提升,且干预组D-二聚体水平为(0.63±0.11)μg/mL 低于对照组的(0.69±0.20)μg/mL,干预组患肢血流速度为(26.74±4.01)cm/s 高于对照组的(23.44±3.9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干预组术后2 d 下肢周径为(37.26±1.25)cm、 术后4 d 下肢周径为(35.66±1.02)cm、 术后6 d 下肢周径为(33.35±0.98)cm、 术后8 d 下肢周径为(30.77±0.58)cm 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可明显降低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及下肢周径,可有效预防DVT 形成。相关研究表明,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护理干预中,明显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结果与之一致。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84.15±5.56)分,高于对照组的(77.25±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对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可能为,预见性护理通过给予患者针对性干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及护理效果,使患者更快康复,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也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干预,可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降低D-二聚体水平,减少DVT 发生率,对促进患者康复与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周径预见性二聚体
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在下肢手术中的探讨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