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2-07-22徐娴英
徐娴英,吴 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1 辽宁省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现状
新兴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点领域,是新质战斗力和新型生产力生成和存在的新空间,涵盖生物、新能源、海洋、太空、网络、人工智能领域。新兴领域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既能提供保障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又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2019年至今,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从各产业领域看,高端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通用航空产业已初步形成重点企业在城市区域间的产业集聚,并带动区域内数百家企业参与配套与供应链活动。辽宁省目前共有涉军单位近400家,80%为民营企业,在生物医药、民用飞机、机器人、信息服务及“互联网+”领域支持了40多个重点项目。在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了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3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同时,建设了3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1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术界对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政策制度、组织管理、产业结构、宏观战略等领域探索较多,较少以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为研究背景,更缺少从营商环境改进视角探索新兴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落地问题及优先重点发展方向。特别是辽宁省的六大新兴领域基础条件不同,集聚程度有明显差异。如何针对不同的新兴行业发展需求与营商环境对接,从市场、政务和人文环境给出建议,更是缺乏针对性的研究。以辽宁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为研究背景,研究结论对服务辽宁省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 辽宁省六大新兴领域可融合资源现状
2.1 海洋与太空领域
海洋与太空领域是当前两种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根据辽宁省印发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盘锦海工基地等单位建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辽宁省航空航天产业基础雄厚,依托沈飞、黎明等骨干企业以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中科院创新中心、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沈飞民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沈阳航高基地及北部通航产业园为核心,以飞机复杂零部件制造和装配技术与装备、飞机科研生产数字化技术、无人化成套装备及功能部件、先进遥感技术等为支撑,发展航天航空产业。
2.2 网络与人工智能领域
网络与人工智能是新兴领域最核心的技术资源。网络方面,辽宁省拥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直联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东软集团、沈阳奥维通信、沈阳亨通光电、大连环宇阳光集团等骨干企业。这些资源可促进通信整机产品发展,提高智能终端产品配套能力,有利于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辽宁省新松机器人公司、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远大集团、大连四达公司等骨干企业不断加快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机器人数字化车间、机器人智能制造体验中心和国家级机器人检测中心等建设。
2.3 新能源和生物领域
新能源和生物领域是军民深度融合的两个发展前沿。在新能源领域,辽宁省锦州阳光能源集团、锦州华昌光伏科技公司、中科院沈阳科学仪器研究中心等重点企业,大力建设辽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并提出鼓励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互联网。在生物领域,辽宁省拥有众多药企,如三生制药、成大生物、益康生物、丹东药业、沈阳红药、阜新蒙药、辽宁药联等骨干企业。可融合资源着重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生物技术主要集中在军民医疗方面,一是为人体微量元素摄入提供膳食补充,二是在高原、沿海等边境艰苦地带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朱桂龙等解释了生物领域技术作为产业共性技术所发挥的重要效能。肖汉杰等认为在有限理性以及资源禀赋存在异质性的前提下,新兴领域产业共性技术会促使军民不同产业间在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形成博弈。
3 辽宁省军民融合过程中的不足
3.1 融合合力尚未形成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由基础指标、产业指标、融合指标和环境指标构成。辽宁省在基础指标与环境指标维度的表现相对要好,位于第二梯队的平均水平。然而在产业指标与融合指标方面则相对落后,位于第四梯队。具体表现,在基础指标上,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五个省份基础指数处于第一梯队,福建、上海、河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份的基础指数处于第二梯队,得分高于平均值 31.5;在环境指标方面,广东、江苏、山东位于第一梯队,辽宁仍位于第二梯队;在产业指标与融合指标方面,辽宁省均位于第四梯队,远低于平均水平。依据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中心31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从广东省59.49到西藏17.58。辽宁排在第19位,创新指数是22.73。这些数据都表明辽宁省融合合力尚未形成。
3.2 基础创新实力不强
从《202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查到,中国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各区域代表性省市的研发机构数、研发研究人员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如表1所示。其中涂有底纹的数字是在某一指标排序上位于前5位的省市。
从表1可知,北京、四川、上海在各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江苏、广东大部分指标位于前5位,山东、河南在个别指标上特色突出。辽宁省在6项指标中无一进入前5。且研发机构数位于所列14省市中最后一位。研发人员排第8,试验发展排第6,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排第7。可见,辽宁省在基础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等基础条件均有待提高。
表1 代表省市科研基础条件信息
3.3 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创新活动从来都不是靠行政手段和命令促发的,而是企业自发出现的结果。营商环境关系到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聚散,直接影响到军民融合效率。营商环境包括4个维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军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军企因不愁订单与市场而参与融合积极性不高,民企也只有能找到“关系”的才有机会参与到高溢价的军品生产体系中。这些现象反映的深层次问题都是军民融合过程中配套营销环境缺失。首先,市场环境方面,因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国防科技工业还是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军方的需求拉动不足,“民参军”通道不畅。与国内兄弟省份相比,辽宁省民营企业在数量与规模方面的实力有待提高,特别在独角兽企业与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培育方面,需要特有的针对性营商环境给予扶持与引导。
4 辽宁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不同于传统产业,六大新兴领域均有大量的新型前沿技术,通过新兴产业自身所具有的新技术提升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合力的措施如下。
4.1 优先发展具有平台辐射效应的人工智能行业有助于融合合力的提升
网络和人工智能领域是新兴领域最核心的技术基础。5G网络已走在国际前列,如何借助这一优势,促进人工智能的下一步融合带动作用是实现突破的路径之一。提前战略布局,瞄准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平台与兼容性,形成六大领域之间要素资源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促进各领域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行业是具有高知识溢出、高物化溢出的军民融合潜力行业,能带动航空、海洋、智能制造、医疗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点领域。“人工智能 +商业模式”、产业链条加速推动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增长点。应着重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经济、政治及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以需求为导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领域融合合力的形成。
从发达省份人工智能发展目标来看,主要集中在数量、规模、人才等方面。对此辽宁省可设置重点任务目标:强化人工智能研发的前瞻性,扩展人工智能应用的广泛性,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人工智能领域示范效应,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平台,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型企业。
4.2 以“应用-技术-基础”为发展路径促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
六大新兴领域中,网络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特性更强一些,而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平台特征则较突出,这个平台对生物产业、海洋产业与太空产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辐射作用。
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及实现其平台辐射作用,遵循“应用-技术-基础”路线。一代机器人靠知识,二代机器人靠数据。通过不断应用完善知识,丰富数据,提升机器人算法、算力。在实现机器人行业升级换代的同时,扩展应用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升级。
人工智能基础层主要以硬件为核心,包括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GPU等,主要用于提高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技术层主要以感知智能为核心,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通用技术使机器具备了听觉、触觉、视觉等感知学习能力。场景应用层主要包含了基础层和技术层等多个层次的核心能力,是硬件与软件的融合。短期内在基础相对完备的行业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引进与应用。
同时,在中长期目标中注重培养和吸引基础算法领域研究人员。从远期来看,数据将作为核心动力,推动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呈现出大量结构化、可靠的数据被采集、清洗和积累,甚至变现。完全可以实现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甚至可在不同的场景下执行不同的决策。所以,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任务应是从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建设出发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4.3 创造有利于可以主体企业成长的营商环境
政府应如何从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对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实现倾斜,给予各种优惠扶持措施。在军方、民方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营商环境改善,进一步促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营商环境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一个综合性生态系统”。营商环境保障军民融合措施如下:以军民融合市场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以军民融合法律政策体制改革为保障;以军民融合人才环境建设为手段;以政务、金融环境建设提升效率。
基于辽宁省新兴领域现状,结合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所需,给出促进辽宁省六大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所需营商环境建设的配套方案。
首先,政务环境建设是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其次,对于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药产业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其优先发展;对于新能源产业和网络产业需营造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其健康发展;在太空与海洋领域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务环境保障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