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美同行与德相伴

2022-07-22石文颖

考试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渗透德育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当代社会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美术教育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的现代公民。”这就意味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还要强化学生的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文章针对德育渗透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展开研究与探索。

關键词:小学美术;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2-0155-04

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透过艺术的“谎言”,认识世间的“真理”呢?文章结合个人的学习成果和实践经验,尝试从“以‘赏’育人”“以‘析’育人”“以‘画’育人”“以‘物’育人”“以‘行’育人”“以‘己’育人”几个方面,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希望以此为契机,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养成向真、向善、向美的良好品质,实现艺术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 以“赏”育人,端正审美取向,提升审美品位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占据主导的认知阶段。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学生从情感体验与直观感受等浅层认知出发,来体会作品的意境,揣摩作品的美感。然而,对生长在新媒体时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了“短、平、快”的资讯形式,需要在热闹、鲜活、绚丽的视觉冲击下才能集中注意力,激活想象力。因此,当面对一尊静止的雕塑或者一幅淡雅的国画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丧失欣赏的兴趣与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恰恰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将美术欣赏与课堂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由对游戏的兴趣产生对美术的热爱,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审美取向,提升审美品位,使他们学会发现美和欣赏美。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流动的色彩》的时候,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抽象表现主义先驱人物波洛克的作品——《鸟》。一开始,受到鲜艳色彩和奇异造型的吸引,学生的双眼在画面上短暂驻足了一下。但是很快,他们的脸上就露出了失望、默然的神情。他们不理解这样一团模糊的色彩与杂糅的线条组成的似鸟非鸟的画作,为什么能够被称为艺术品。显然,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很难激发学生欣赏画作的热情。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流动的色彩”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先是让学生采用“滴”“吹”“流”三种方式,让三原色墨水自由流淌,看看能够创造出怎样的美术作品。就这样,一幅幅抽象而鲜活的画作诞生了。由于这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因此,他们会带着新奇的眼光与欣赏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作品。此时,他们会发现,线条的随性融合和色彩的恣意叠加,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然后,教师再要求他们围绕自己的画作展开联想,并基于联想结果,给自己的画作确立一个主题。同时,采用“涂色”与“添画”的方式,围绕主题,展开再创作。就这样,学生创作出了《百花图》《雄鹰》《夕阳》等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要求学生欣赏波洛克的《鸟》,他们就能够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与游戏心得,从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融合、造型的设计、意境的营造等方面体会这幅佳作的美感。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流光溢彩是美,淡雅质朴也美,活泼跳动是美,恬静怡然也是美……这对学生端正审美取向,提升审美品位是十分有益的。

二、 以“析”育人,强化情感熏陶,培养高尚情操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由感性转为理性,此时,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就不只停留在视觉感知和直观体验上面,而是会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展开观察、联想、分析与判断,从而展开更深层次的艺术思考,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针对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教师应该在鉴赏教学中做出哪些转变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拓宽鉴赏教学的广度,挖掘鉴赏教学的深度,通过引入作者生平、介绍创作背景、分析创作流派等方式,使鉴赏教学完成由“赏”到“析”的过渡,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契机,通过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来强化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国画与油画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我国画家齐白石的《寿桃》和法国画家塞尚的《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两幅作品,要求学生通过对两幅作品的观察与对比,尝试总结中国画与油画的特点。在学生自主鉴赏两幅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供学生参考。比如,关于《寿桃》这幅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以下信息:桃在我国素来有长寿、幸福、吉祥的含义。因此,《寿桃》的作者齐白石先生一直很喜欢以“桃”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他画的桃具有“红花墨叶”“雅俗共赏”的特点,自成一派,被称为“齐桃派”。齐白石先生爱画桃、善画桃,也体现了他热爱和平,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征。在日本侵华期间,为了拒绝为日寇汉奸作画,他不仅在住所张贴了“画不卖与官家”的布告,甚至闭门谢客,不再与外人分享自己的画作。直到抗战结束,他才恢复作画与卖画,并创作了《和平鸽》《和平颂》《和平胜利》等一系列反战爱国的作品。齐白石高洁的人品和高超的画技使他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也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毕加索就曾经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教师通过为学生介绍《寿桃》的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这幅画作的鉴赏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受到齐白石先生做人、作画的理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操。

三、 以“画”育人,深化生活体验,发展健全人格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赏”和“析”虽然占据重要位置,但并非核心环节。而绘画,以及与绘画相关的剪纸、泥塑、雕刻等美术实践活动,才是美术教学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美术实践的机会,实现德育渗透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美术实践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美术实践中深化生活体验,在生活实践中汲取美术灵感,并在生活与美术的共同熏陶与影响之下,发展健全人格。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最受尊敬的人》这一课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抓住人物特征并表现人物特征。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美术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锁定”自己在生活中最尊敬的人,并回忆这个人或这类人的主要特征。然后,再运用教师所教授的美术技巧,描绘人物形象。于是,在动笔作画之前,学生纷纷用语言描述自己最尊敬的人的特点。有的说:“我最尊敬的人是警察。他们的特点是:无论站、坐还是走都身姿挺拔,体态端正。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表情都比较严肃,不过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表情在严肃中还会透出关心和亲切。”有的说:“我最尊敬的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有一个特点,就是她非常爱笑。但是她很少大笑,而是微笑,并且在微笑的时候眼睛弯弯的,亮亮的,脸蛋变得更鼓了,还会浮现两个酒窝……”显然,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并描述自己最尊敬的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美术实践,使他们在绘画中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也深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可敬、可爱的人的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良好品质,也促使学生向这些人学习,也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生活实践与绘画及与绘画相关的其他美术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人格培养。

四、 以“物”育人,丰富教学资源,唤醒家国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诚然,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美术教学高效开展的物质基础,而富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媒介。因此,基于德育渗透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节庆文化、民间习俗、非遗项目等地方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从而用一方水土教育一方英才,使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之下,强化美术学习,并激发家国情怀。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是一节电脑绘图课。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初步掌握构图及色彩搭配的技巧,并应用复制、粘贴、移动、合并等操作,完成电脑绘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对电脑技术并不陌生,他们很快就能够掌握电脑绘图的基本操作方法。然而,在构图与色彩搭配中,学生却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并不了解各个节日的文化习俗,无法从“素材库”的文件夹中选取适当的素材,构建适当的画面。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教师不妨引入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本土文化资源的启发与辅助下,完善构图,搭配色彩。比如,江苏当地在春节期间有“挖元宝饭”和“喝元宝茶”的习俗。那么,在教学当日,教师就可以将“元宝饭”和“元宝茶”带到教室当中,让学生“睹物思景”,回想自己家过年时候的热闹景象。就这样,在实物的启发与文化的熏染之下,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了贴对联、挂年画、团圆饭、舞狮子等场景,并通过电脑操作,将这些场景展现了出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生的构图与色彩搭配奠定了基础,也增加了学生对家乡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使他们产生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可见,教师通过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在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的同时,创造德育渗透的契机,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 以“行”育人,参与社会实践,明确责任担当

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经说过:“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拓宽教学边界,使其向现实世界延展。那么,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去写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展开创作;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观察、社会调研等活动获取创作素材及灵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展开创作;也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物品中寻找美术工具,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展开美术创作……而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机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长为有担当的人。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社会实践任务:参观当地现存的古代建筑物,总结这些建筑物在外观、材料、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了解这些古建筑物的保护情况,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任务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观察这些古建筑,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关注这些古建筑。在观察与关注中学生发现,很多古建筑都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游览。然而,这些古建筑在历尽岁月沧桑与风雨侵蚀之后,很容易受到损害。全年无休地开放迎客,会导致这些建筑因为游客超载而遭受不可逆地破坏。同时,出于商业化的考虑,一些古建筑被过度装饰或随意改造,已经失去了古建筑的文化底蕴与风骨。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一些无良游客在古建筑亭、廊、栏、柱上乱写乱画,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的美感……学生的这些发现,无疑能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加入“保护古建筑”的宣传活动或监督队伍中来。可见,教师通过拓展美术教学的边界,实现美术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创造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人。

六、 以“己”育人,发挥榜样力量,端正言行举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那么,基于德育渗透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理应本着“以身作则”的原则,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提升个人的素养,为学生做好道德典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之下,端正言行举止,培养高尚情操。

例如,在日常教学方面:如果教师始终严于律己,按时到岗、充分备课、认真讲课、全情投入,那么教师这种热爱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就会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间也养成同样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在师生交流方面:如果教师始终秉持平等互敬的原则,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的成长,那么,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影响之下,养成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在个人修养方面:如果教师博闻强记,热爱学习,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文采飞扬,而教师的这种个人魅力必然能够打动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并激发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急公好义,乐于助人,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也养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志向远大,心怀家国,则他的满腔热情也必然能够在课堂上得以彰显,学生在感受到这种热情之后,必然受到熏染,从而树立远大理想,激发爱国情怀。总之,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个标杆,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就是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美术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德育渗透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力求通过“以‘赏’育人”“以‘析’育人”“以‘画’育人”“以‘物’育人”“以‘行’育人”“以‘己’育人”等途径,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成长之路与美同行,与德相伴。

参考文献:

[1]朱慧.传统文化德育转化的学科实施路径:以小学美术中“老鼠嫁女”剪纸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2(7):18-22.

[2]薛智华.随画入境美中立德: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7):150-151.

[3]罗雅丽.德育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分析[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論文汇编(一),2021(6):657-659.

[4]张紫薇.德育为首润无声胜:关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探究[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2021(4):661-662.

[5]陈婧.从实践中来,到作品中去: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流行色,2020(6):115-116.

[6]刘必勇.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方式探究[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2019(9):415-417.

作者简介:石文颖(1986~),女,汉族,江苏邳州人,江苏省新沂市行知学校,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渗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