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感管理质态的思考
2022-07-22陈瑜
[摘 要]“管理之道,攻心为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精准把握情感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策略,不断优化其管理质态、提高其管理绩效,既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对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也有着积极的探索价值。
[关键词]提升;情感管理;质态;策略
所谓情感管理,是指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1]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精准把握情感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策略,不断优化其管理质态、提高其管理绩效,既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对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也有着积极的探索价值。
一、“刚”“柔”相济,绘就同心圆,提高执行力
制度建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却让许多校长颇感棘手。如果只是将几个“严禁”上墙,几个“不准”入册,形同虚设,显然有违初衷,难收成效。学校与机关不同、与企业迥异。教育过程不是“流水线”,教育“产品”也非“标准件”,在职业倦怠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当下,优化学校制度管理既要注意“刚”的硬核,也要渗透“柔”的情怀,在坚持严肃对待、严格执行的同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做到:
——与人文性相融合。在构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宗旨,以信赖为基点、适切为准点、激励为力点,做到“制”而有“度”,“规”而有“章”。 即使简单如教师的课务课表安排,也应尽量从科目的不同、课时的分布、住址的远近、家务的轻重去考量、去研商。让冷冷的“条条框框”敷上“关注人、爱护人、体贴人”的厚重底色,更容易让人接纳、采纳、悦纳。
——与民主性相糅合。“集众智方能聚民心。”学校规章的制定、重大项目的决策都应该“多和老百姓商量着来”。尤其是一些有异议、有争议、有疑义的事项更要反复考量、仔细斟酌,并为各种观点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民主商议的平台,在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后,再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的方法,最后确定下来。这样的规章制度,由于不是少数几个人“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后形成的,所以更助于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更利于各项制度落地生根、落实生效。
——与动态性相整合。“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知”通“智”;“制”即“制度)学校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结构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内的各因子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多维作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总会出现一些与“预计”“设想”,“不一致”“不协调”的因素。学校应当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十分注重收集各方的意见、建议与看法,并及时循由察变、据情施变,对相关要求作出相应的“改版升级”,使各项规章和措施与实情更合拍、更和谐,以确保学校持续、健康、稳健地发展。
——与公平性相统合。“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开方显透明,公正方可取信,公平方会服众。尤其是课时(包括延时)津贴、绩效工资等的核发更应做到一碗水端平。教师对报酬、奖励、福利往往“不患不足,而患不平”。因此课时(包括延时)津贴、绩效工资计算都要有十分详尽、合理、周至的方案,每次发放前都要张榜公布,有错必纠、有误必改。公正、公道、公允的“阳光”核发,不仅能在力所可及的范围内让教师切实增加收入、得到更多实惠,更由于真正体现了“有付出就有回报,有贡献就有得益”,能使大家由衷地感到工作更有干头、生活更有奔头,无不“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加快干。[2]
——与简明性相凝合。近年来,不少学校力推精致化管理,有的学校的《制度汇编》甚至厚达几百页。其实,精致重在品位与质量,既不等同于精细,也不同等于越细越好。制度的制定重在贯彻、遵循、落实。因此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要力使各项制度在旨归上方向一致,在内容上取向配套,在要求上顺向协调,并力求做到项目简化,层级简明,权重简当,对结果的预期作出清晰而规范的表述,真正让人“看得懂、听得明、够得着、办得到”,否则,或偏高过难、偏细过死,或语义不清、表达不确,难免使人或心存芥蒂、腹怀不满或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二、“身”“心”相融,铸造强磁场,提高忠诚度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员工的“忠诚度”越高,其工作效率必高、效果必显。就学校而言,离开了教师的尽心竭力,再先进的理念也是镜里花,再完美的设想也是水中月。因此,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涵养“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公共精神当是情感管理的重要内涵。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身”与“心”同频、“精神”与“物质”共振,努力为教师:
——增添轻松感。有人戏言:“什么都可以有,但不能有毛病。”此话不无道理。离开了健康,财富何用?时间何用?追求何用?环视当今的教师,不合理的工作负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不安分的教育对象忙得他们抬不起头来,不恰当的角色期望累得他们直不起腰来。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教师“减负”,让他们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有可无的评比、检查、活动,能减则减、能停则停、能并则并。对“带病工作”堅守课堂的老师不宜作过度渲染,其品质诚可贵,精神尤可嘉,但其行毋须效也。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状态;有了好的状态,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增进温馨感。激烈的竞争、逼仄的空间,乃至无端的指责、无理的取闹,常常导致教师产生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关系紧张等状态,“身累心更累”已是常态。作为学校,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办公条件,优化物质环境,尽量做到用品齐全,设备先进,合理配置绿植,适当装饰墙面,力求一花一草含深意,一字一画蕴匠心;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际环境。积极倡导大家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兼容,少一点偏狭;多一点从容,少一点暴躁。从而使大家心更顺、气儿更畅、劲儿更高,使学校真正成为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温馨的港湾”。
——增大获得感。“获得感”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知识、收入、荣誉、健康、晋升(包括职务与职称)乃至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改善等,都是“获得”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我们当做到“民之所盼,必有所思”“民之所呼,必有所应”,尽力为老师们提供方便、搭建舞台、创造机会,真正让好学者收其成,能干者有其位,拼搏者获殊荣,勤奋者得硕果,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大家增加收入,让老师们过得更体面、更自豪。
——增加幸福感。“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教师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社交半径越来越短,活动内容越来越贫乏,逐渐处在了一个相对闭塞的状态。因此,在丰富学生文化的同时,应切实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努力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除了用好学校“人才济济”的有利条件组织好教师的业余“兴趣小组”之外,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诸如“趣味运动会”“插花艺术展示”“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红色之旅远足行”等,让他们也能在休闲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娱乐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旅途中体会自然的魅力。
——增强归属感。在“升学率是学校的牌子、教师的面子、学生的命根子”仍未改变的当下,要彻底为教师减负松绑,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如何才能使教师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累并快乐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重要的一条是校长必须事事身先士卒,处处率先垂范。作为学校最突出的“公众性”人物,务必严格要求自己,以身正求公正,以公心聚人心,以精彩赢喝彩,以共融促共荣,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好老师的“老师”,从而真正形成“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喜人局面。
三、“内”“外”相连,激活源头水,提高进取心
强化情感管理的根本目的即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教师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都有“不断超越”的迫切要求。切实帮助教师“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是对教师最具有价值的感情投资,是让教师最感实惠的纾困良药。因此,我们要把提高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时刻放在心中,真正落到实处:
——“立标”激情。行动源于心动。思想是灵魂,它左右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我们当努力使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特别是具有良好师德的优秀教师,如李吉林、李庾南等成为教师效仿和学习的榜样。此外,可结合选评“师德标兵”“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途径,组织形式多样的“名师风采”宣传表彰活动,从而使历史上的贤人志士和现实中的师德表率成为教师自我追求的“灯塔”,以人为镜,见贤思齐。
——“考评”传情。考核与评价对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但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既与从事体力劳动的工农群众不同,也与同是脑力劳动的科技人员有异。其成果与付出既不等价,也不同步。因此,对教师的考评,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评分表“照章办事”“按图索骥”,既应突出现实状况,也需关注前后变化,更要看重发展趋势,以期全面地、科学地、准确地认定工作的得失、成绩的大小。另外,考评只是手段,提高才是目的。管理者既要“问诊把脉”,又要“出谋划策”,只有让考评显导向、强反馈、重指导,在拿出考评结果的同时也要提出整改建议,才会让考评真正起到增压力、出动力、激活力的作用。
——“助推”显情。“个性即魅力”。为了使更多的教师不断形成独特、鲜明而良好的教学个性,我们应积极鼓励教师的自我追求、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当然,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的独特之点、“非常”之处,我们既要秉持激勉的态度,但也不宜不加思考、不经剖判便悉数肯定、全盘接纳。对其一些隐蔽的、潜在的缺点或不足尤要认真分析、深入研讨,切实提出改进措施,以期相关的做法或特点更完善、更显豁,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进一步定好位、设好标、迈好步,真正与平庸握别,与卓越牵手,行走出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拔优”彰情。人才是第一资源。带出一支出色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校长的重要历史使命,要比建几幢新楼房、添几样新装备紧要得多、关键得多。校长应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善于“以其为定其位、给其位促其为”。实践中,要从专业发展规律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努力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环境,压担子与给位子并行、搭台子与架梯子兼顾、铺路子与开方子相谐,不断提升干部、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与成长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能尽其用,从而引导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使更多的教师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创新,踏上奋斗之路、推开成功之门。
——“存异”蕴情。由于知识结构有别、生活阅历不同、教学经验迥异,教师的水平、能力、素养绝不会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应当做到因人施培,区分对待。对优秀教师重在为其“对标挖潜”,助其“成型”(努力形成显明的特色与品性);对一般教师重在为其“搭梯架桥”,协其“成熟”(尽快把定教学的方法与技巧)。[3]对新入职的老师,更要以友善的态度、饱满的热诚、发展的目光对待他们,在指出其弱点与缺漏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成绩或进步,要铭记“好教师也是夸出来的”,从而使所有教师都能在自信、自尊、自奋中幸福地成长。
值得指出的是,管理者不能不讲“情”,但也不能只讲“情”。只讲情的管理,容易使管理者丢失公平性与原则性,反会带来感情的异化与变味,致使管理的无序与低效。运用“情感管理”当特别注意做到:
1.情要纯。少数校长误以为“情感投资”就是放下“身段”,没有距离,不分彼此,“混”成一片,于是经常与教师在一起推杯换盏、称兄道弟。显然把纯真的同事之情简单化、庸俗化、浅薄化了。也有个别校长热衷于编织个人的小圈子,进而对“圈内人”往往不讲原则、不顾大局,交往时态度上投其所好,要求上有求必应,甚至不惜损害集体和师生的利益。这只能使校长的情失真、话失灵、行失控。
2.情要切。切者,适度也。情感本身属于感性的范畴,不可能进行精确的量化与检定,所以对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4]其中的推重、信赖、慰勉、奖励都应建立在教师对学校付出和贡献的基础上,如果这些因素失去分寸,就会造成管理的失实、失信与失衡。或会使员工泾渭不分、是非不清;或会使员工当做不做,得过且过。因此,对于情感管理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放而不抓,也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顺其自然。
3.情要恒。即应做到始终如一不动摇。人与人之间要真正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恰如其分地将情感融和到纷繁、琐细、持久的工作与生活之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关心员工,适时、适地、适切地“解暑送暖”,始终以对待“自家人”的热心和耐心,应对员工的烦心与闹心,这些体贴和关爱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往往能促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情感的滋润、幸福的芬芳,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升华到忠于职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中去。
總之,在管理中“情感”不是万能的,但忽视甚至无视情感是万万不能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坚信,一抹草会因一缕春风拔节生长,一朵花会为一丝细雨绽露风姿,你若能给教师带去一份又一份的感动,教师自会回送一份又一份的惊喜感动自己、感动你的!
参考文献:
[1]张静抒.情感管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78.
[2]俞祝强.学校战略性发展思考与实践[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1):13-16.
[3]陈瑜,王晨.“合格课堂+”发展性教学评价标准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2):42-46.
[4]霍燕南.浅谈人力资源工作中情感管理和约束机制的有效融合[J].人力资源管理,2014(8):58-59.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E—c/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