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射频消融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7-21刘民强查晓亮黄湘荣吴强何仁亮
刘民强 查晓亮 黄湘荣 吴强 何仁亮
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ution,RFA)治疗HCC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但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可达35.0%~83.3%[1-3],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本研究分析HCC患者行全麻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RFA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及时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择期行全麻下CT引导经皮肝穿刺RFA的HCC患者102例,根据术后24 h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情况分为中重度疼痛组(VAS≥3分)56例和非中重度疼痛组(VAS<3分)46例。纳入标准:术前均经病理确诊为HCC,单个肿瘤直径< 5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Ⅲ级。排除标准:有肝癌射频消融史,单个肿瘤病灶直径> 5 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重度贫血、血小板< 50×109/L,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疼痛VAS及术后24 h内再次手术的患者。
二、研究方法
(一)手术过程 术前禁食、禁饮10 h。常规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脉搏氧饱和度及脑电双频指数,开放上肢静脉。予面罩吸氧,麻醉诱导采用静脉输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气管插管或喉罩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全麻采用持续吸入七氟烷,间断注射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维持心率、MAP于基础值±20%,BIS值在45~60,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RFA:在CT引导下于肋间或肋缘下进针,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射频电极穿刺定位至肿瘤,使烧灼范围覆盖周边至少5 mm正常肝组织,每个病灶的治疗时间为9~12 min,较大病灶(直径>1.5 cm)可行多点叠加治疗,术毕停用全麻药。术后24 h采用VAS评价肝区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发生中重度疼痛时肌内注射曲马多或吗啡镇痛,给药间隔大于6 h。
将肿瘤位于Ⅰ、Ⅳ、Ⅴ、Ⅷ段或中央几段连结处者定义为中央型肝癌,其余为周围型[4]。将肿瘤临近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 5 mm定义为临近肝包膜,> 5 mm为远离肝包膜[5]。
(二)监测指标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肝硬化及肝脏手术情况、术前疼痛情况、肿瘤病灶大小、肿瘤位置、与肝包膜的距离、肿瘤数量、消融病灶数量、消融时间及手术时间。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釆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可疑因素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发生再次手术的情况,其中56例(54.9%)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了中重度疼痛。与非中重度疼痛组比较,中重度疼痛组术前合并疼痛、病灶>1.5 cm及消融时间>12 min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可疑因素的比较[例(%)]
续表1
二、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1.5 cm及消融时间>12 min是CT引导下行RFA的HCC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讨 论
RFA是通过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经电极针使病灶内分子与离子震动,产生热能,进而使周围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局部灭活肿瘤的效果的微创治疗技术[6]。然而,部分HCC患者RFA术后出现明显肝区疼痛,如能预测患者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可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方法进行预防性干预,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VAS是目前临床对患者痛觉进行定量评估的常用指标,医师采用带有刻度的标尺较客观地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为后续处理提供参考依据[7]。HCC患者行RFA治疗期间,热消融可导致病灶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进而诱发疼痛[8]。此外,术中肝穿刺可导致肝组织损伤,支配炎症反应部位的自主神经受激惹亦可诱发内脏疼痛[9]。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灶> 1.5 cm及消融时间> 12 min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原因包括:①炎症介质的释放程度通常与坏死范围有关,病灶大者炎症介质释放较多,导致术后疼痛程度增加[10];②大病灶消融范围亦大,牵涉到的神经相对较多,增加术后内脏痛的发生率[11];③较大病灶手术难度增加、时间延长,加上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水平通常与手术刺激程度呈正相关,相同条件下消融时间长者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亦较大,术后疼痛加重[12]。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HCC患者肿瘤病灶大小及消融时间预测RFA术后的疼痛程度。
支配肝脏痛觉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多位于肝表面被膜上,通过第一肝门沿门静脉分布,对牵拉、烧灼较敏感[13]。有研究显示,肿瘤病灶与肝包膜距离较短者术前及术后均易发生疼痛[5,13]。本研究观察到中重度疼痛组合并术前疼痛的比例较高,但统计学分析未提示其为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术前合并疼痛的绝对数较少及RFA治疗后肿瘤坏死,对局部压迫减轻有关,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有助于明确上述指标对预测HCC患者RFA术后疼痛的价值。
综上所述,HCC患者肿瘤病灶> 1.5 cm或RFA消融时间> 12 min时术后易发生中重度疼痛,麻醉过程中及术后早期可适当采取多模式、超前镇痛,减少患者痛苦,促进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