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综合治疗联合知信行健康教育湿热瘀阻证的慢性盆腔炎疾病管理模式的建立

2022-07-21冯爱民朱东方钟雪云郑衍庆罗捷玲罗艳芳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广东佛山528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4期
关键词:盆腔炎复发率有效率

冯爱民,朱东方,钟雪云,郑衍庆,罗捷玲,罗艳芳(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本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严重者可导致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现有研究显示,西医单独疗法疗效不佳[1],且易产生耐药,中医治疗效果显著,而合理护理方式可以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为此探寻一种实用性强、行之有效、易于推广的慢性盆腔炎疾病管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2-3]。本文在早期研究基础上,拟通过对中西结合治疗联合知信行健康教育这一管理模式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考察,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中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及《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7版)中湿热瘀阻证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有下腹痛或盆腔包块(直径<5cm)。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肝、肾、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②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和其他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精神系统疾病;③存在研究药物使用禁忌或近3个月内有相关药物治疗史者。

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符合上述标准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n=40),对照A组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为(37.4±4.6)岁,病程1-4年,平均(2.1±0.8)年;对照B组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为(38.1±4.3)岁,病程1-3年,平均(1.9±0.8)年;观察组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为(37.8±4.2)岁,病程1-4年,平均(1.9±0.7)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通过佛山市卫健局伦理审批(批件号SSZYY20200424-04)。

1.2 方法 对照A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左氧氟沙星500mg,qd。对照B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中医综合治疗[4]:①中药内服:清湿热化瘀方水煎至400ml,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经期停服;②耳穴压豆:穴位选肝、脾、大肠、内分泌;隔天一次;③隔姜脐灸:隔天一次,经期停;④中药保留灌肠:注入慢盆灌肠液70ml(粤药制字Z20060023,佛山市中医院,主要成分:丹参、赤芍、莪术、血竭等)进行盆腔灌注,每日一次。

观察组:在对照B组基础上加中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实施知信行健康教育:①知识:除常规慢性盆腔炎知识外,还包括告知患者慢性盆腔炎康复后复发控制及相关因素等知识,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配合及康复后的自护知识;同时通过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即边进行健康教育边引导患者针对疑问点提问,然后给予解答;②信念:以慢性盆腔炎患者相似病例的实际案例作为宣讲的基础,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结果,树立治疗信心,安抚其对疾病的恐惧情绪,使患者相信保持良好心态、采取正确行为可提高治疗效果;③行为:指导患者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及定期随访;④通过家庭成员的监督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号、慢性盆腔炎相关专业知识讲座等加强医患沟通的手段强化教育效果。

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1.3.1 症状积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疗效评定标准就疼痛、带下异常、月经异常及其他四项内容进行评价[4],单项0-6分,合计24分,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1.3.2 临床效果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结合文献[4]分为4个级别进行评价,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

1.3.3 自我效能评价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进行评价,含10项内容共计4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好。

分别在治疗当天、第10天、第20天对三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积分、临床效果及自我效能水平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1.3.4 复发率 参考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治疗2个月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非参数的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症状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天,观察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0天,观察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三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第10天 治疗第20天对照A组 40 16.7±3.8 11.3±2.1 8.4±1.7对照B组 40 16.5±3.9 10.4±1.8 6.1±1.4观察组 40 16.9±3.6 7.1±1.5 3.2±0.9 F-0.237 2.056 7.943 P-0.812 0.039 0.002

2.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0天后,观察组及对照B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3 三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后,观察组自我效能高于对照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天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s,分)

表3 三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第10天 治疗第20天对照A组 40 21.4±4.9 27.3±5.1 29.6±4.6对照B组 40 22.1±4.7 31.4±4.2 32.1±3.9观察组 40 22.7±4.6 33.1±4.6 36.2±3.9 F-0.201 7.320 8.172 P-0.817 0.003 0.000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无复发,对照A组复发8例,对照B组复发6例,经比较,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玻璃酸酶及糜蛋白酶联合治疗为主,但效果一般且有一定副作用,同时易产生耐药[5],如本次研究中对照A组,治疗20天后,总体有效率仅75%,且2个月后复发率达20%。中医无慢性盆腔炎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可对应“瘢瘕”、“妇人腹痛”、“带下”等症。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主要病机为湿热瘀结、气机不畅,病性为虚实夹杂,当以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消瘾为治疗原则。本文所用中医综合疗法,中药汤剂施以清湿热化瘀方,可起利湿活血、行气止痛、化瘀消瘾;耳穴压豆通过穴位刺激可增加脑肽啡等介质分泌,缓解患者疼痛情况,同时促进机体代谢及机体免疫;隔姜灸外敷少腹部,加快局部组织血液运行,更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达到缓解局部组织粘连,促进炎症吸收的目的;而中药灌肠则是通过多种活血化瘀、消癥止痛中药经直肠给药,其有效成分经直肠黏膜吸收,通过直肠静脉与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直接作用于盆腔病变部位,局部浓度高、疗效好,对盆腔瘀血状态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如黄爱红[6]等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其基础血液指标和临床有效率都要高于单纯西医组;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对照B组的综合疗法患者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均要优于对照A组,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患者对疾病认知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但现行慢性盆腔炎的健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生动的健康教育,以至于患者治疗过程中配合度不足,治疗依从性较差进而影响整体疗效。刘莲[7]等研究显示,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慢性盆腔炎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生活质量。知信行理论模式(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是一种通过帮助受教者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提升其健康信念,进而愿意主动采取积极措施,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方式[8-9]。耿梅[10]等曾将知信行健康教育用于盆腔炎治疗中,结果显示,其能有效提升患者疾病知识及预后,降低复发率。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自我效能水平均高于对照A组和B组,而复发率则较上述两组低(P<0.05),结果与早期研究基本一致,主要推断为知信行健康教育通过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及防治意识,提高了患者治疗配合度,进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中西医治疗联合知信行健康教育这一疾病管理方案用于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并降低复发率。

猜你喜欢

盆腔炎复发率有效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妇科千金片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慢性盆腔炎患者该如何保养
很有效率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