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高危因素及抗生素用药时机分析
2022-07-21黄静张凌子唐芳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广东佛山528305
黄静,张凌子,唐芳(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5)
胎膜早破是围生期常见并发症,被认为是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1]。关于胎膜早破引起新生儿感染的原因,现有研究多认为胎膜早破是母体感染与绒毛膜羊膜炎的表现,胎膜破裂则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可能,其中:B族溶血性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2]。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关于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趋于一致,如认为剖宫产、早产、羊水污染、胃液培养阳性等因素均可能引起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3-4]。使用抗生素有助于预防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5]。但是,临床关于抗生素使用时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以88例胎膜早破新生儿为对象,总结了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就抗生素用药时机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预防与降低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指导合理用药提供相应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8月-2021年7月收治的胎膜早破新生儿共88例为对象。纳入标准:①均根据《胎膜早破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年)》确诊为胎膜早破;②病例资料完整;③对所用抗生素不存在过敏反应。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疾病者;中途放弃治疗者。根据新生儿是否感染分为非感染组(n=62)和感染组(n=26)。根据抗生素使用时机分为早期组(n=44)和晚期组(n=44)。早期组和晚期组胎龄、性别、产妇孕次、胎膜早破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6-8]基础上,将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胎膜早破时间、是否羊水污染、是否有发热症状、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入院时血小板计数等作为潜在影响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
1.2.2 治疗方法 早期组和晚期组均采用1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100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点滴治疗,每12h治疗1次,至产妇分娩。其中:早期组在胎膜早破12h以内予以治疗,晚期组在胎膜早破12h以后治疗。
1.3 新生儿感染判断标准 有如下情况之一,即判定为新生儿感染[9]:①明确诊断为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皮肤脓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②有发热/低体温、食奶量减少等感染临床症状,并经细菌病原学检查阳性;③有感染临床症状,感染生化指标异常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新生儿在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胎膜早破时间、是否有发热症状等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s)
表1 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s)
因素 n 非感染组(n=62) 感染组(n=26) 统计值 P性别(例,%) 男 47 33(53.23) 14(53.85) 0.003 0.958女41 29(46.77) 12(46.15)分娩方式(例,%) 剖宫产 35 20(32.26) 15(57.69) 4.947 0.026阴道顺产 53 42(67.74) 11(42.31)胎龄/孕周(例,%)足月胎龄(孕周) 60 49(79.03) 11(42.31)11.388 <0.001不足月胎龄(孕周) 28 13(20.97) 15(57.69)胎膜早破时间(例,%)<12h 52 44(70.97) 8(30.77) 12.245 <0.001≥12h 36 18(29.03) 18(69.23)羊水污染(例,%) 否 65 48(77.42) 17(65.38) 1.374 0.241是23 14(22.58) 9(34.62)发热症状(例,%) 有 21 6(9.68) 15(57.69) 23.243 <0.001无67 56(90.32) 11(42.31)新生儿出生体重(images/BZ_19_1565_238_1580_272.png±s,g) - 2923±584 2646±515 2.211 0.030入院时白细胞(images/BZ_19_1565_238_1580_272.png±s,×109/L) - 15.9±5.3 15.1±5.7 0.613 0.541入院时血小板(images/BZ_19_1565_238_1580_272.png±s,×109/L) - 241.6±57.4 245.5±63.1 -0.272 0.787
2.2 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感染为因变量,以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胎膜早破时间、是否有发热症状等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分娩方式、胎龄、胎膜早破时间等是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早期组和晚期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比较 早期组新生儿感染2例,感染率4.55%。晚期组新生儿感染8例,感染率18.18%。早期组新生儿感染率低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44)。
3 讨论
3.1 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关于胎膜早破的发病机理,多认为与产妇生殖道感染(主要是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此外,也有研究认为胎膜早破可能与胎位异常、头盆不称,进而导致胎儿先露不能与骨盆入口衔接,引起盆腔空虚并最终造成羊水囊受力不均引发胎膜早破有关。孕期饮食摄入不合理,维生素C等缺乏也可能引起胎膜早破。胎膜早破不仅影响产妇分娩结局,而且也是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感染治疗不及时,又会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脑膜炎等。因此,总结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新生儿在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胎膜早破时间、发热症状等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分娩方式、胎龄、胎膜早破时间等是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与何晓光[9]等人相一致。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感染组剖宫产率达到57.69%(15/26),高于非感染组32.26%(20/62)的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剖宫产作为一种有创分娩方式,放大了操作各环节的感染风险有关。研究还发现,感染组中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占新生儿感染总例数的57.69%(15/26),非感染组的比例仅为20.97%(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应该与未足月早产儿机体免疫抵抗能力相对较低,容易感染有关。在本研究中,感染组中胎膜早破时间≥12h的比例为69.23%(18/26),非感染组胎膜早破时间≥12h的比例则为29.03%(18/62),前者比例较后者高4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外有研究认为孕妇外周血细胞因子、炎性因子等与胎膜早破时间有关。胎膜早破时间越长,且未得到及时治疗,无论是产妇还是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更高[10]。上述结果提示对非足月、采用剖宫产及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的胎膜早破新生儿要予以重点关注,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以预防新生儿感染。
3.2 不同用药时机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预防效果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降低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有效手段。但是关于用药时机目前临床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王慧[11]在研究中,将9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分为三组,分别在胎膜早破12h以内、胎膜早破12-24h以内及胎膜早破24h以后予以抗生素,结果发现在胎膜早破12h以内使用抗生素的效果最好,产妇产后出血、宫内感染、产褥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另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另两组(P<0.05)。文春蓉[12]进一步将抗生素使用时间提前至胎膜早破6h以内,研究结果发现:在胎膜早破6h以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仅可以提高胎膜早破产妇阴道顺产率,而且还降低了新生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妇产褥感染率等(P<0.05)。同时,她的研究也表明,在胎膜早破6h以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还可以降低新生儿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发生率。本研究在总结现有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将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时间分为胎膜早破12h以内和胎膜早破12h以后。研究结果发现:在胎膜早破12h以内(早期组)予以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新生儿仅感染2例,感染率4.55%(2/44)。在胎膜早破12h以后(晚期组)予以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新生儿感染8例,感染率18.18%(8/44)。早期组新生儿感染率低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胎膜早破后尽早予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非足月、采用剖宫产及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的胎膜早破新生儿要予以重点关注,并尽早(胎膜早破12h以内)采用抗生素治疗,以降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未能对新生儿进行持续跟踪,关于尽早使用抗生素对新生儿的长期影响并不明确。这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观察和细致分析,以综合判断尽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