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22-07-21童光展
摘 要:“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试点,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关键在于师资团队的管理及创新。本文通过梳理传统人才模式,立足解决产教融合的问题,提出构建制造业物流人才“双循环”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即内部循环:学生、教师及教学体系的三方循环;外部循环:理论知识、实践体系及市场需求的三方循环,并提出了相关前瞻建议。
关键词: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本文索引:童光展.<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3):-159.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7(a)--03
1 问题提出
现代物流人才是我国十大紧缺人才之一,湖南有8所高校、34所高职院校、23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物流专业学生近3万人,成为专业开设学校多、在校生人数多的热门专业。“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试点以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夯实,本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协同制造业企业开展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开发,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看法和建议,主要体现在:一是教材与行业技能需求存在脱轨现象。二是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三是制造业高端物流人才缺乏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2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容
传统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证书、综合人文素质、应用技能,重点倾向教师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教师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实践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教师+学生模式
教师多数从门到门教学,学生群体单一,该模式主要侧重理论课程教学,授课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自身专业积累和备课所学,学生按部就班,教学方法单一,过程简单,容易产生教学疲劳,学生兴趣弱。
2.2 教师+实验室模式
该模式的教师大多出身企业,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结合理论的程度较低,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过程简单,教学反馈学生脱离课本对相关知识点产生怀疑。该模式还存在实践老师不会上理论课,理论老师不会上实践课的现象。
2.3 教师+学生+实验室
该模式对教师、实验室环境要求比较高,需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既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又要强调实训环境,从目前来看,教师课程压力比较大,一学期2~3个课时很难达到课程的连贯性。
3 物流管理专业“双循环”人才模式的构建
3.1 面向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内部循环体系构建:学生、教师及教学体系的三方循环
3.1.1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技能型物流职业人才培养研究
第一,厘清“1+X”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概念认知。针对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的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官方资料等为“X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给出一个清晰、实用、权威的解释。第二,利用爬虫软件采集国内外企业的物流技能型人才招聘数据,分析各类物流岗位的职位信息,如证书需求、技术能力、技术水平、薪资水平等,根据分析结果定向培养学生,获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1.2 基于“双师型”教师机制的高职院校物流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第一,梳理“双师型”教师机制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内涵界定。针对国内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通过分析国内外文献、官方资料等为“双师型”教师机制建设梳理出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为国内“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第二,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高职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素质能力需求、保障措施等。第三,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后,对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传授成效等进行有效反馈,督促教师队伍及时提升与更新。
3.2 协同育人外部循环体系构建:理论知识、实践体系及市场需求的三方循环
3.2.1 基于“三高四新”战略的先进制造业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第一,深入分析先进制造业的物流人才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挖掘制造业的物流技能人才需求、供应链物流人才需求、智能物流人才需求等。第二,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型物流人才精准培养体系。技能型物流人才指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自动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有一定计算机、英语基础,能够快速学习与更新,专门从事上架、堆垛、配送等工作的物流人才。因此,要区分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有针对性地精细化培养学生。第三,引导市场需求对接教学体系。实时关注、收集市场需求并应用至教学体系,及时更新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从而培养高度匹配市场需求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3.2.2 面向先進制造业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第一,建设新型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传统课程注重概念和方法的诠释,当前物流环境的复杂性和非结构性是传统课程教学无法解决的。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吸纳专业前沿知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在授课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物流环境,使用新型软件、硬件解决物流操作问题,从而培养出实用型物流技术人才。第二,建设课程、证书融合的实践体系。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1+X”证书培训内容进行有机融通,厘清物流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专业开设课程的对应关系,实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的重构。
3.3 内、外循环相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企业及政府的协同育人
3.3.1 制造业企业、学校、政府协同育人可行性研究
第一,分析已有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的成功案例。通过梳理制造业企业集团办学、现代学徒制等协同育人模式,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大数据爬取行业需求,制定合理的协同育人方案。第二,分析湖南省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目前,湖南省正打造三个制造业集群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人才与市场匹配分析,使制造业企业形成较为全面的市场需求体系。第三,探索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基于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搭台,校企双重主体、双重身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体系。要进一步挖掘政策支持方向,在明确主体身份的同时,进行政府搭台、双主体共演的良性深度协同育人。
3.3.2 基于行业需求的技能反馈机制
第一,全面收集行业需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数据,建立可量化的一般数据库,构建数据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搜集要尊重市场规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或建立需求与供给的指标模型。第二,在数据体系基础上,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尊重行业需求,政策育人要求;在学校办学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集团办学、学徒制办学等合作机制上,深化协同培养机制。第三,探索建立校企协同发展的综合效果评估。协同育人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使用去向,还要考虑企业实际困难、学校的辦学实力,立足于育人、成才的角度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4 主要建议
4.1 更新观念,实现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新时代教师必须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梳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因时因地开展育人,并转变传统育人模式,由灌输向教授转变,准确定位好角色,梳理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因材施教,重塑课堂、课外关系,注重将课堂教授转变为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平等、互信、积极等育人观,掌握现代物流理念和低碳意识,成为有道德情操、创新本领、健康体魄、专业技能过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职业教师素质。
4.2 加强学习,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时代是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交互共生的时代,技术日新月异,一线教师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将新技术和方法结合专业、教材、实训条件,更新教学内容,探索使用新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将课堂实训、综合实训逐步向仿真实训、真实实训转变,不断巩固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厘清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点,关注学科、专业、课程最新的前沿信息与技术。
4.3 专业互补,加强教师专业交叉能力。
当今,对教师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教学,还更加注重教师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能力。组建教学团队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中心,结合专业所长,成立课程组,课程组不定期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从教学生反应,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相互协作。在教学研讨过程中,邀请学生代表、企业技术代表参加讨论,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建成一支“名师名匠双引领、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双突出”,能在现代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4 整合实训,优化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
依托物流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联合行业优秀企业加快推进智慧物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规划一体化设计,以专业课程为基本,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单元,通过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理念设计教学,特别突出跨专业复合型能力培养。重点建设仓储与配送虚拟仿真课程、运输管理虚拟仿真课程、供应链管理虚拟仿真课程、快递运营虚拟仿真课程、集装箱港口虚拟仿真课程、智慧物流管理虚拟仿真课程6门课程。在校内定期举办智慧物流虚拟仿真设计大赛,通过智能物流构建与实训系统,学生模拟真实物流系统搭建仿真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与优化,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联合兄弟院校、企业开展区域性物流虚拟仿真设计大赛,扩大高水平专业的示范引领效用。
4.5 工学结合,重构专业群创新培养课程体系
通过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实时引入物流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借鉴、创新国际现代学徒制 、“双元制”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标准,加强创新创业内容整合与动态更新,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依托合作企业,将真实项目、真实产品引入学校,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3门以上创新创业讲堂,培育3~5名创新创业导师,鼓励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协同攻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综合能力。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基础互通、技能突出”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建立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 “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1+X”证书制度下高职宠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5):21-25.
崔周发.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双师型”教师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7):62-68.
徐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变迁与实践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81-86.
孙学军,齐俊景,阚曲欣.基于招聘数据挖掘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以物流类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9(8):159-164.
毛少华.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0(1):55-61.
李学礼.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12):1-5.
胡业华,卢建平.职教教师专业化视域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5(24):13-16.
郭鹏,秦明.高职农业物流管理1+X证书人才培养研究[J].核农学报,2021,3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