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索
2022-07-20吴永芳
摘 要: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方式,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途径。由于阅读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以高中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本文借鉴了思维型课堂教学思路,按照“导入、过程、反思、迁移”四个基本环节,依托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Living Legends”一文,设计旨在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的阅读思维型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阅读思维型课堂
作者简介:吴永芳(1998-),女,广西钦州人,闽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英语教学。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大脑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阅读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有效途径,“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不断地对输入的文本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内化。本质上,阅读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阅读的关键能力是思维”,“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而且能多维度地培养学生不同层级的思维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于是许多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开始探索落实思维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如何将思维品质的培养真正渗透到阅读课堂中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目前许多教师都已具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但是设计的教学环节往往偏重形式,缺乏深度挖掘和系统化的训练,淡化了语言学习的思维过程”。 新课标将思维品质定义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需要考虑思维的层次性,设计不同思维层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课堂层层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目标。本文借鉴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及思路,按照“导入、过程、反思、迁移”四个基本环节,依据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Living Legends”一文,设计了旨在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的阅读思维型课堂。
二、思维型课堂概述
林崇德、胡卫平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原理: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此外,针对以上四个基本原理,还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应用迁移。本文尝试将思维型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阅读思维型课堂。
教学导入就是指在阅读课堂的导入环节,基于学生已有背景知识导入本单元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进一步使其产生认知冲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冲突是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认知冲突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原始动力。教学过程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动,推动思维向前发展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学习方法和经验,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应用迁移是指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并且能够对其进行迁移和创新。基于以上理论和思路,本文设计了阅读思维型课堂的教学过程:巧用课堂导入,激活学生思维;把握文章内容,思维由浅入深;注重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迁移,发展创新思维。
三、阅读思维型课堂实践
在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甄选,所选取的阅读材料必须要有一定的评价和创新空间,并且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在确定好材料后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语篇研读。对语篇的研读可以从What(文章的内容)、Why(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How(作者是怎样通过写作表达他的思想意图)这三个问题入手。本文依托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Living Legends”一文,设计了阅读思维型课堂。
(一)文本解讀
本单元话题是“Sports And Fitness”,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Living Legends”一文,主要讲述的是郎平和乔丹的运动生涯。作者之所以把他们两人称为“体育界的活传奇”,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符合两个标准:在他们的领域处于顶尖地位、为人们树立了好榜样,还因为他们身上所传达出来的体育精神值得人们赞扬和学习。全文结构清晰,第一段讲明了成为living legends的标准,之后分别阐述郎平和乔丹的经历和成就。作者通过对郎平和乔丹重要人生经历、事件和选择的描写,使读者逐步领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具体教学步骤
1.巧用课堂导入,激活学生思维。导入是一堂课的预热环节,导入的目的在于顺利开启本节课的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适当抛出能够令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其对话题产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顺利导入本单元话题。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使学生对话题的思考逐步深入,促进其认知冲突的产生,从而提高其思维活跃度和课堂参与度。
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展示2022年冬奥会的吉祥物和相关图片,询问学生冬奥会的比赛情况,与学生进行free talk。随后教师播放冬奥会的比赛视频,询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sports can bring us?” “Why do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ttach so much importance to the Olympic Games?” 以上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追问:“What kind of athlete do you think should be called a legend? Why?”借助以上问题,教师顺利地将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与单元主题相关联,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导入本文话题。教师在提问之后要注意适当追问,适当的追问可以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看待问题时具有更广阔的视角。不停地追问Why是期望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意图以及观点,与此同时能够找到合理、充分的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2.把握文章內容,思维由浅入深。有了导入环节的相关铺垫后,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三阶段教学法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步骤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思维型课堂与传统阅读课堂的不同点在于它着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将思维品质定义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要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设计能够使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都得到锻炼的活动。
在读前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文章的插图、大标题、小标题以及补充信息等,从基本信息的获取到对文章的体裁进行判断并且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文章体裁的识别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更好地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思想。读前能够根据给定的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判断和预测不仅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思维在逻辑性方面的重要体现。
3.注重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读中阶段是学生自己阅读,而不是教师讲给学生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其在阅读中获取语言知识,理解文章主题意义,形成认知结构。学生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快速阅读获取文章的基本信息,验证前一阶段根据图片、标题等信息所作出的假设。随后教师展示课前设计好的围绕主题意义的问题链,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才能获得相关信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链不是简单的一连串问题,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围绕主题意义且遵循思维梯度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解决完这些问题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教师通过逻辑结构清晰的问题链,对学生的思维提出挑战,并推进、监控、评价学习进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在仔细阅读阶段,教师呈现的问题如下:What's the nick name of Michael Jordan? Why do people call him that? Why do the author said Lang Ping's determination was tested? Why do the author said Lang Ping had faced difficulties before?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Lang Ping and Jordan are? An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前三个问题为细节理解题,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可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信息,但也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整合。第四个问题为推理判断题,学生在文章中找不到相应的答案,需要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才能作答。最后两个问题为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对所读到的内容进行筛选、思考、下定义,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一环节,学生除了自主探究,还可采取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探究结束后组织全班性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使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最大化。
4.知识应用迁移,发展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特征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即能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对知识和经验的重组,解决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实问题和复杂问题”。读后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并且为新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迁移提供平台。在读后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意义,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引导他们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将知识应用、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读前和读中活动都要立足于语篇,而读后活动可以超越语篇。教师应找到语篇和现实生活的联结点,为学生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创新。
在学生对文本的基本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文本的主题意义。利用问题“What kind of good qualities can we learn from them?” 引导学生从郎平和乔丹的事迹中总结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体育精神,逐步思考和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前面的阅读环节中,学生可以找到作者评判“体育界的活传奇”的标准:“They must be athletes who are masters in their sports and also set good examples for others”。教师在读后阶段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评判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依据文本总结出自己的评判标准,并据此推荐自己心中的体育明星,并且给出推荐理由。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课上以口头阐述的形式上讲台分享,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推荐自己心中的体育传奇人物,对文本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结语
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为案例,探讨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途径。本文结合思维型课堂的理论及基本环节,设计了旨在培养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巧用课堂导入,激活学生思维;把握文章内容,思维由浅入深;注重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迁移,发展创新思维。在关注文本主题意义探究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不同层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给予重视,在阅读教学中避免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思维品质培养的倾向。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在进行语篇研读时深度挖掘文本中思维的关键点,精心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和活动,避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流于形式,真正使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落到实处,实现从思维品质到品质思维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翟莉群.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12):49-51.
[2]林艳,郭强.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教学实践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3):29-32.
[3]石红梅同,朱小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阅读教学途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2):53-5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钟畅蓉.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小说阅读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2):43-47.
[6]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6.
[7]时丽丽.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初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1):8-15.
[8]王健.在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