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不古!未来三年,万千古籍将重返“青春期”
2022-07-2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7期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经不起反复翻阅,因此绝大多数都存放在库里,连专业研究者都很难看到。保护,就难以利用;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如何平衡好两者关系是当下古籍保护工作的难点、焦点。据了解,中国规模最大的古籍保护计划是2007年国务院提出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该计划对卷帙浩繁、损毁程度不一的存世古籍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级保存和保护。
目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大致分为三类: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其中,原生性保护是保護古籍这个“文物”本身;再生性保护是指对古籍进行影印再造、数字化或微缩化,让古籍影像和文本以纸本、数字或微缩胶片的形式存在,便于保存和传播;传承性保护是指让古籍里面的知识、故事、思想等进入人们的大脑,通过“人”这一载体传承下去。
在古籍数字化和活化上,科技的作用更加凸显。可以通过AI技术,实现古籍数字化检索、数字化解读等,让人们不需要接触古籍原本就能阅读古籍,能以今人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了解古籍中的知识。与此同时,现在的科技、数字化平台,能够对古籍内容进行再生产,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发掘,让古籍融入人们的生活,有利于古籍通过人一代代传承下去,实现传承性保护。
(摘自“澎湃新闻”2022年5月2日)
◆素材解读
古籍作为数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是珍贵且不可再生的瑰宝。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古籍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有了新的解法。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古籍数字化的智能化开发和利用,用“科技+文化+公益”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科技创新正在让万千古籍重返“青春期”。
◆适用话题
文化传承与保护 科技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