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等六篇)
2022-07-20
普通高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过去10年间,党和政府为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有力推动了普通高中改革发展。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高考改革引领普通高中改革发展。2016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共同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教育普及。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为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政策支持,也为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2021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2年初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文件,都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全面发展,为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养和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各地普通高中学校表现出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的改革努力,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改革。一直以来,普通高中改革始终被认为是一个最“难啃”的领域,但随着普通高中发展政策日益明晰,各地及其普通高中学校改革动力与创新活力将得到更大释放。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普通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将与整个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同步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教育领域的又一中国示范。(摘自《光明日报》)
上好“劳动”这堂必修课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届时,劳动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
过去,一些人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读好书、当白领,就是为了“告别劳动”。对此,政策持续纠偏。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此次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不仅对课程内容作出了规划,而且提出了细致的实施建议,实效值得期待。
如何创新机制、优化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一道现实考题。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对待劳动课。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编制课程内容,统筹好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和长远的劳动精神培养,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
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之外,家长也应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进而言之,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让热爱劳动蔚为风尚,青少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真正以劳动为荣。(摘自《人民日报》)
国家为中西部农村
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
据教育部消息,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5918人,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和蒙医学。
据介绍,报考免费医学定向招生计划的考生本人及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实行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只招收农村生源,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免费定向本科医学生录取后、获得入学通知书前,须与培养高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免费定向本科医学生在学期间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毕业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定向就业所在地。(摘自《光明日报》)
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
绝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
新修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公布以后,有媒体和专家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这其实是一个误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近期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的新法规定,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它体现了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也是为我国高质量的教育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陈子季表示,此次新法规定有四个关键词需要把握,第一个关键词是“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后的意思是,初中教育以后要实行普职分类教育。第二个关键词是“不同阶段”。这是指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第三个关键词是“因地制宜”。就是说不要搞“一刀切”,要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各地可以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第四个关键词就是“协调发展”。就是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两个类型的教育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它只有办学模式的融合、育人方式的异同,有相同、有不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轮驱动、双翼共进,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来促进教育结构规模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陈子季强调,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绝对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转向,重点是要放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摘自新华网)
全国2895个县实现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日前印发了《关于公布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市、区、旗)名单的决定》,公布广西、西藏、四川、新疆、内蒙古、甘肃6省份的94个县正式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这标志着,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95个县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这是继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决定》要求,各地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不断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一要持续保持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不减,在发展规划、财政投入、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持续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三要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常态化监测复查,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持续巩固好均衡发展成果。四要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优质均衡的标准,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据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摘自《光明日报》)
疫情之后,教育应如何转型
疫情给各层次各阶段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困境,经历了之前“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的忙乱,当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已能从容做好应急预案,但是师生的社交阻断、心理焦虑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从教育理念上来看,一些教师没有将线上教学作为常态化趋势看待,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仍然延续着以往存在的知识教育为主、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很多地方的线上教育主要以国家课程中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没有抓住机会对学生及时进行道德与责任感、科学知识与个人防护、公共卫生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等的教育。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对线上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少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首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真正践行全面育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证明了全面育人的重要性,且要尽快补齐教育的一大短板——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从科学素养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崇尚科学的精神,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和自我的矛盾关系,学会健康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人文素养来说,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和文化底蘊。
其次,应拓展教育内容,延伸学生的知识跨度。公共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等关系到人的基础生存能力和生活价值导向,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常常被忽视,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此外,从此次疫情防控来看,由于缺乏对突发灾难的理性认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少学生产生了慌乱、焦虑、迷茫甚至抑郁的消极心理反应或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延伸知识跨度,通过加强灾难教育和危机教育,使学生具备在灾难和危机面前理智判断、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的生存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最后,应变革育人方式,探索智能教育。疫情期间学生和教师居家学习和网上授课,教师从以往的面对面、手把手的“给予者”“控制者”转变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引导者”和“激发者”,尝试了前所未有的“大放手”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不敢放手、不想放手、不会放手的状况,并以成长导师的角色,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和督促学生开展“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自主自律、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方面获得成长。(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