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拟标题 因文悟法

2022-07-20王志芬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首领学问篇文章

王志芬

叶圣陶先生说:“标题是文章的主脑。”在教学中若是能有效地利用这一“主脑”,便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就特别善用标题这一“主脑”,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他带着学生重拟标题,犹如一个“牧者”,把“羊群”带到那辽阔的水草丰盛之处,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吃草。

一、重拟标题,掘开议论文体的大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定义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肖老师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片段中,带领学生重拟标题,让学生在文中自己寻找,自己思考,最终明白议论文的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题目不叫《怀疑与学问》,而改用文中的某个短语或某个短句,你会用文中哪个短语或哪个短句?

…………

师:考虑一下,哪几个标题,你觉得其实是不可以的?哪几个标题,仔细思考还是有问题的?

…………

师:考虑下,你们提出的标题跟顾颉刚的标题有啥区别?

生17:我觉得“怀疑和学问”,只是说出了“怀疑与学问”,就是先表明了这篇文章要讲“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但是这个“學者先要会疑”和“学则须疑”就是已经表达出了“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师:让你对一个人做学习上的劝说,让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你会用哪个标题来劝说?来,比如说你劝我——

生18:学则须疑!

师:再劝我——

生18:学则须疑!(更强烈)

师:还有,再换一句。

生18:学者先要会疑!(强烈)

师:但是你肯定不会用哪句话来劝我?“肖老师,怀疑与学问”,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不行!这就说明什么?原标题只是文章论题,而我们这两个标题啊,就把作者的观点与看法给说出来了,让我们明确该怎么做,那就叫论点。

师:那顾老先生为啥不用这两个句子做标题?直接亮出观点多好。

师:你来说。你的手轻轻动一动了,肯定是有想法的。能说出来吗?(生19摇头)不能,那我建议您读读顾颉刚文章的标题,读。

生19:怀疑与学问。

师:当你听到“怀疑与学问”,你会怎么想?你有怎样的思维?很真实地说。

生19:为什么要学“怀疑与学问”?

师:还有呢?

生20:我会想,“怀疑与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

师:对了,也就是说,顾老先生的标题会引导我们大家去想一想,我们提出的标题则会让我们大家惊一惊,原来要这样做!不同的标题有不同的作用。老先生就是希望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好,再来读读文章的论点。

生(齐读):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怀疑与学问》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教什么?传统教学就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找出论点、论据、论证,这样的形式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对议论文生出厌学的情绪。肖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给我们教学议论文提供了一个典范。肖老师用问题来“导路”,“如果这篇文章题目不叫《怀疑与学问》,而改用文中的某个短语或某个短句,你会用文中哪个短语或哪个短句?”。这个问题既给学生指出了寻找的方向“短语”或“断句”,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它暗含一股竞争的力量,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当学生找出7个小标题时,肖老师又问:“考虑一下,哪几个标题,你觉得其实是不可以的?”学生不仅要说出哪个标题不可以,还要说出不可以的理由。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想碰撞中知道了标题应该是要能紧扣文章内容来拟。随后肖老师又抛出:“考虑下,你们提出的标题跟顾颉刚的标题有啥区别?”肖老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与原文题目的不同,理解不同标题的不同作用,以及作者不用中心论点直接做标题的原因,从而探析原文标题给读者以思考空间的好处与作用。

李海林老师主张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教法,文体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教学需要采用“以体验为途径的知识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作品的阅读、理解,获得亲身经历的经验”,“让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有感觉’”。也就是说,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没有用的,肖老师引导学生重拟标题,让学生在寻找短语或短句中感知标题的样式,在删减中感悟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在对比中体验到自拟标题与原标题的优劣,从而加深对议论文体的“论点”这一要素的认识,掘开了议论文体教学的大门。

二、重拟标题,整体感知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说:“在一件艺术品中,其成分总是和整体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全新的创造物。虽然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成分在整体中的贡献和作用分析出来,但离开了整体就无法单独赋予每一个成分以意味。”肖培东老师在教学《溜索》时,开篇就让学生寻找一个人物做标题,带着学生对文章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师:如果我们也以《溜索》中的人物来给《溜索》这篇文章重新取题,你觉得可以用文中哪个人物做标题呢?

生2:首领。

师:小说里面都写了哪些人物?除了首领之外,还有哪些人呢?(生3还是回答不出)你看,你没有好好读过这篇文章吧?(生惭愧)

生4:还写了汉子们。

师:汉子们,你加了一个“们”字,说明这样的马帮汉子——

生(齐):很多。

师:还有一个是谁?溜索过程中最胆小的是谁?

生5:是作者。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6:不是作者,是小说中的“我”。

生7:首领!

师:支持“首领”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

师:大部分同学都支持“首领”。那这篇文章,就叫作《首领》或者《英雄的首领》?联系这篇小说,你觉得这个标题行吗?

生8:我觉得不行,感觉很奇怪。溜索队伍的首领,这首领究竟是指哪个首领,好像没有说清楚,感觉很别扭。

师:那就改为“马帮首领”。总而言之,我就用“首领”来做标题,可不可以?结合整篇文章来想一想。你来说说看。

生9:因为溜索的不只是首领,还有汉子们和牲畜。

师:也就是说溜索的人很多,首领只是其中指挥的那一个人,这是一点。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10:我觉得用“首领”应该不行。我的感受和前面的男生差不多,溜索的不止首领,主要是以“我”的感受来写。

师:那把标题改成“溜索的我”行不行?

生11:应该不行吧。因为以“溜索”为标题,可以表示很多人,不是单单指一种个体。

师:其实你已经有点进入课文了。这篇小说就不存在某一个核心人物。它和前面两篇小说其实完全不同:《孔乙己》讲的是孔乙己的故事,《变色龙》讲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断案的故事,可我们这篇小说是没有核心人物的,它讲述的就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江的一段经历。因此这篇小说和前面两篇小说的一个不同,在于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标题换成谁都不行,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

生(齐):溜索。

在该片段的教学中,肖老师把《溜索》这个题目与《孔乙己》《变色龙》的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以溜索中的人物来给文章命题。学生首先找到的是“首领”,肖老师继续引导“文章中还写了哪些人?”“汉子们”“胆小的我”。那就用“首领”或者“英雄的首领”来命题行吗?多个学生提出疑问:应该不行,因为溜索的不只是首领,还有汉子们和牲畜。在肖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及时的点拨下,学生最终确定题目只能是“溜索”,这篇文章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它讲述的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江的一段经历。肖老师在该片段的教学中表面看是让学生在文中找人物来给文章命题,实则是带着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阅读者在读完谋篇文章后产生的心里感受,是对文体内容的总体领悟,也是阅读者的初步理解以及对要点的宏观把握。”肖老师要求学生重拟标题,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也给我们一线教师“整体感知”环节的教学提供了一条路径。

三、重拟标题,寻找中心句

“中心句是语篇中集中表达意思的核心句,是其他语句所围绕的中心。”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了中心句,就有利于正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肖老师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就是带着孩子重拟标题,很快地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

师:很显然,这《与朱元思书》已经不是当时吴均写给朱元思的完整信件,全文已经散佚。“与朱元思书”这个文题多少显得空泛和笼统了。那你能从《答谢中书书》中找出一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吗?(学生思考)

生6:我觉得可以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因为《与朱元思书》也写了山水的美丽景色。

师:你的意思呢?

生7:我觉得“山川之美”四个字就可以了,这篇文章写出了富春江山水之美。

师:更简洁,也更明确。还有呢?

生8:我觉得可以用《答谢中书书》中的“欲界之仙都”来命题,富春江山水很美丽,这里也是人间仙境。

师:都很有创意。那么,如果用《与朱元思书》里的句子来换题,大家觉得哪句最適合?

生(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能不能改得更像文题?

生9: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

生10:天下独绝的山水。

生11: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生12:独绝的富春江山水。

师:真好,不管怎样都是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出发的。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奇山异水”,是景物的主要特征。“天下独绝”,则是作者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品读山水之“奇异”,体会这天下之“独绝”,与古人共谈山川之美。

在该片段的教学中,肖老师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巧妙地过渡到新课文的学习中。“那你能从学过的《答谢中书书》中找出一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吗?”学生找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等做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学生对文章中的山水已有了具体的感知,肖老师让学生用前一篇文章的句子来拟题,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又对新的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知道了文章写的是山水之美。同样是山水之美,肖老师巧妙地过渡到“如果用《与朱元思书》里的句子来换题,大家觉得哪句最适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富春江独绝的奇山异水”等,标题虽是不同学生所表述出来的,但他们都是围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来拟题的,肖老师顺势引导:“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奇山异水’是景物的主要特征,‘天下独绝’是作者的评价。”抓住了这一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流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主题。能够引导学生把一个文本的思路摸清楚就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肖老师就是这样的好语文老师,无论是“重拟标题,明论点”,还是“重拟标题,寻人物”,抑或是“重拟标题,进山水”,肖老师都能从不同的体裁引导学生去理清文本的思路,真正做到了因文悟法,恰到好处。

刘永康教授说:“名师的精彩教学片段都是在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肖老师的课堂就是“带学生走向知识的课堂”。总是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研读肖老师的课例总能催人奋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进专业的发展,从而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首领学问篇文章
波猴的表现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A house in the sky
黑纹鼠折射两种人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
静与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