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的黑龙江人
2022-07-20王若尘
王若尘
我的家乡黑龙江,是一个连土地都呈现着朴实的黑色的地方。初为团员的我,怀揣着一个朴实的梦想: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回报家乡。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一名共青团员,我们奋斗是为了什么?我的答案是:为了振兴黑龙江。
黑龙江历史上有着一代代默默无闻又扎实奋进的年轻人,他们深爱这里、扎根这里、建设这里,让家乡永远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但近些年,不少人想离开家乡到南方去发展。看着一批又一批从家乡走出去的年轻人,让人不禁思考:难道我们拼命学习,就是为了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吗?
问问你的祖辈,当年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1974年,当时我的爷爷还是一名年轻的退伍兵,他穿着一件破棉袄,坐着绿皮火车来到边境小城——饶河,投身建设大军。他被分配到小南山开路、垦荒,在这里挥洒青春的汗水。今天,小南山美丽无比,被网友们评为“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每次走到小南山,爷爷总是用他那浓重的家乡口音激动地对我讲:“这满山的松树,都是我和我那些战友种的啊!”
奶奶认识些字,本是老家的妇女主任,是一名年輕的团员。刚来到这里时她一无所有,但性格乐观的她很快对这片热土有了最初的感情:“这块地方好啊!有山有水,以后肯定会发展起来的。”于是,这个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女同志,在砖厂找到了拉水泥的工作,加入了建设大军。后来赶上了改革开放,她还养过貉子、下江打过鱼,最后去学了厨师手艺,开了县城里第一家羊汤馆。奶奶自创的招牌菜——羊汤配筋饼卷土豆丝,成了我们县城里老少皆知的美食,小小羊汤馆为这座美丽小城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息。
爸爸上学时,是全班最晚入团的那一批学生之一。但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后,他意识到了作为国家新一代建设者肩上的责任。后来爸爸调到渔政部门工作了几年,时常需要下江执法,这使他对饶河的水路、陆路,甚至每一条河流的名称、走向以及沿岸的村庄都十分熟悉。再后来他被调到旅游局,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全都派上了用场。饶河是著名的《乌苏里船歌》的故乡,爸爸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把这座小城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座美丽的小城。对外口岸是饶河的一大优势,爸爸也参与了中俄旅游项目开发,看着小城的旅游业蒸蒸日上,爸爸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济建设,再到发展旅游业、新兴产业……爷爷、奶奶、爸爸是一代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扎根黑龙江、建设黑龙江,让这片黑土地散发光彩的时代缩影,他们虽然都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却都有着共同的信念——把黑龙江建设好。
建设黑龙江的情怀凝结成一笔笔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树立起一个个催人奋进的精神坐标。近些年,党和国家号召振兴东北,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接下一代代青年传下来的火炬,让黑龙江这片沃土散发出新的光辉。我愿像父辈们一样,将我的青春献给这白山黑水、绿水青山。
当我迎着四月猛烈的春风,听着那冰封的乌苏里江慢慢苏醒的轰鸣,望着那逐渐复苏的黑土地,我仿佛还能听到我的父辈、还有父辈的父辈在这里开垦北大荒的号子,那声音召唤着我们:“好孩子,建设黑龙江,就看你们的了!”
(指导教师:韩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