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金课”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出版的实践与思考

2022-07-20武溪溪

传播与版权 2022年8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金课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形态教材成为教材建设的新趋势,建设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成为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以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配套的新形态教材《医患文化沟通》为例,阐述其出版实践过程,并结合高校“金课”建设背景,对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和出版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金课”;在线开放课程;高校教材建设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变革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教材作为教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内容与形式上也产生新的变化。传统纸质教材因知识单向传播、形式单一、内容更新慢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师生的教与学的需要。因此,打造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教材成为教材建设的必然趋势。目前,各类在线学习平台上线了大量在线开放课程,然而部分在线开放课程存在内容不容易理解、教学观念相对陈旧等问题。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尤其是随着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实施,建设高品质的“金课”和一流课程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

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传统纸质教材与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及优质的线上课程相融合,有效利用新兴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策划和出版符合新形势、新需求的教材,成为大学出版社及其编辑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主要介绍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配套的新形态教材《医患文化沟通》的出版实践过程,提出新形态教材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的思路,以期为新时代高校的精品教材建设与出版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校“金课”建设的时代背景

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金课”可以认为是符合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标准的一流课程。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这就是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即“金课”建设计划。其详细介绍了“金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内容。2020年11月,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含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等。

因此,面对教育出版行业的新变革和新趋势,大学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加强教材的内容研究,通过融合创新打造新形态教材,助力一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教育出版行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2]。

二、新形态教材的特点和优势

(一)新形态教材的特点

新形态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依靠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线上课程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教材[3]。在新形态教材中,纸质教材多利用文字进行阐述,注重内容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数字化资源具有直观、丰富、形象等特点;撰写纸质教材的同时,数字化资源可以一并进行构思和制作,并与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纸质教材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数字化资源有利于满足学生对碎片化信息的获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新形态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在容量、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融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增强教学效果,可以有效地服务于网络化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二)新形态教材的优势

1.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呈现形式

新形态教材除了具有纸质内容,还可利用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图片、音频、视频,以作业、试卷等形式来呈现多种类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电脑、手机App等进行线上展示。

2.学习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借助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对新形态教材进行自主性、个性化学习,不受课堂空间及时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师生互动和教学效果分析

新形态教材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单元测试等形式实现交互式学习,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教师通过开展翻转教学活动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专属的学习方案,因材施教。

4.便于及时补充和更新教材内容

新形态教材可以在纸质教材内容基础上,及时将学科、专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等以数字化资源的形式进行补充展示,其立体化、多维度的内容呈现可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前沿知识。

(三)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教材委員会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等多项文件都明确表示,鼓励数字化教材、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和推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然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做好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立体化改革与建设[4]。

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契合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发展成为教学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新形态教材补充配套的立体化、多元化数字教学资源能够与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平台等载体同时配合使用,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纸质教材的不足。因此,许多高校、出版社都在快速推进教材立体化建设,打造新形态教材成为近年来教材建设与出版的发展方向。

三、新形态教材《医患文化沟通》的出版实践

思维与沟通是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医学人文课程。该课程以跨文化护理理论为基础、以治疗性沟通教学为核心,将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运用于医患沟通,培养学习者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意识。安徽医科大学的思维与沟通课程由王维利教授团队建设而成。该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其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在推进。2018年,该课程的配套新形态教材《医患文化沟通》出版,并以“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以下简称e会学)为系统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该教材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2019年,该课程又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

《医患文化沟通》分为上、下两篇,共15章。其上篇包括总论、治疗性沟通系统、跨文化沟通、医患冲突管理、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其下篇以沟通技术为主,包括共情、信任、倾听、自我表露、提问、说服、控制、探究等。全书内容结构安排合理,知识讲解深入细致。其每章前设置引导型中心案例和思考问题,引出正文和主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正文对应的位置还给出思考问题的参考答案。其每章后附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练习题,并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练习题的参考答案。同时,其使用二维码将纸质教材与线上课程相关联,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进入学习平台,经免费注册、登录后进入课程进行学习[5],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医患文化沟通》线上课程包括“公告”“课时安排”“考核标准”“作业练习”“课程讨论”“课堂笔记”

“互批任务”“学习进度”和“学习小组”等板块。其中,“公告”用于发布学习目的、学习理念、学习目标,以及每章的学习概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标准;“课时安排”包括PPT课件、拓展阅读资料、视频资源、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知识点练习和章节小测;“课程讨论”包括教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综合讨论区和精华帖;“学习进度”包括个人学习进度和成绩、班级成绩明细等;其他板块也都各具有相应的功能和用途。该线上课程教学板块设置齐全,使用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快捷,有助于教师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基于线上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章节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医患文化沟通》将每章的内容分为2—4个主题,全书共40个主题。其依据主题拍摄相应的教学视频,即每章含2—4个视频,每个视频5—15分钟,共计40个视频[6]。例如,其将“共情”一章的主要内容分为3个主题,分别为“共情概述”“共情的理论与层次”和“共情在医患文化沟通中的应用”。每章都配有课后作业,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发布测试题,总体考核学生对医患文化沟通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进行实名认证后,任课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

使用基于线上课程的新形态教材《医患文化沟通》,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前参考电子课件、视频资源、拓展阅读资料等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之间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和互动交流(包括案例交流、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学生在课后通过知识点练习和章节小测进行测验与复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翻转课堂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和集体讨论,有助于培养主观能动性、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课堂更多地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协作开展学习的场所[6]。

四、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思考

(一)体现课程思政要求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造性地在课程思政中实现“两性一度”,把思政教育贯穿“金课”建设的全过程。高校教材作为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建设新形态教材必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体现思政价值。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只有将不同专业课程内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新形态教材,才能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以医学类专业课程教材为例,将医德医风的教育案例融入教材,能够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培养学生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优化数字资源内容和呈现形式

建设新形态教材可以根据专业教学标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规律以及时代需求,借助二维码链接,持续更新优质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最新进展和热点,数字内容要与学科发展同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建设新形态教材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通过在教材中增加教学社区组件,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三)新形态教材出版的注意事项

在新形态教材出版流程中,编辑应关注一些有别于传统出版模式的新事项。第一,建设数字化资源的目的是提高教材质量,数字化资源与纸质教材要合理搭配、有机融合。纸质教材是核心,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内容应尽量精练;数字化资源不宜过多,以服务纸质教材为主。第二,按照流程规范审读数字化资源内容。编辑在审稿时,不但要编校文字书稿,还要对链接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行全面审查,确保二维码链接的内容准确无误。第三,注意数字化资源的版权保护。对待数字化资源的版权问题,既要强调素材的原创性,不侵犯他人的版权,也要注意保护原创作品的版权,防止盗版和复制。对涉及肖像权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应取得当事人的授权,或对相关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

五、结语

在教育出版與信息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特别是在高校“金课”建设过程中,融合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新形态教材满足了新形势下师生对教材的需求。新形态教材的出版也对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要转变思想和理念,具备互联网思维,主动拥抱数字技术,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选题策划能力,还要积极学习数字化业务,培养跨界融合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等,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策划更多的精品新形态教材。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蔡文彬,刘飞.“金课”视角下高等教育出版服务拓展的实践探索[J].科技与出版,2021(04):63-67.

[3]郑阳平.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J].出版科学,2018(06):44-47.

[4]宋倩倩,毕晴晴,杜雪梅.关于应用型高校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探讨[J].中国信息化,2022(01):93-95,100.

[5]王维利,周利华.医患文化沟通[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8.

[6]朱宇,王维利,周利华,等.医学人文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7(12):1715-1718.

[作者简介]武溪溪(1985—),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分社副社长。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金课
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
打造以本为本的学前教育“金课”
浅谈互联网+时代将微课、慕课、优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