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术后预防并发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2022-07-19刘艳红宋青青肖云彬
刘艳红 宋青青 肖云彬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心血管畸形,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活产新生儿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6%~1%,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15~20万[1-3]。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凭借费用低、创伤小、安全性高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因患者群体特殊、术后护理等因素影响,术后仍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风险[4-5]。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穿刺部位血肿、心律失常等。文献报道显示[6-7],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1%~29.91%,是影响患儿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当前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的研究侧重于并发危险因素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而缺乏有效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及评价体系,难以为并发症预防护理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文献检索、德尔菲法构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并探究其在并发症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且物理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介入治疗手术指征;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体征指标稳定;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无可诱发并发症的相关疾病;患儿家长对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条件:伴有重要的脏器功能异常;存在其他先天性畸形患儿;术后病情恶化或死亡等原因退出研究;临床资料不全患儿。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3±1.29岁;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12例,房间隔缺损11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其他12例;穿刺部位:股动脉24例,股静脉21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6±1.17岁;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 13例,房间隔缺损10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他10例;穿刺部位:股动脉25例,股静脉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穿刺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管理,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确定临床护理问题,据此确定临床护理规范,明确并发症预防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同时,根据临床护理问题确定护理培训要点,如穿刺部位选择、穿刺操作等,基于演示操作法开展护理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即可参与临床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2.2.1 文献检索循证 ①文献检索数据库。本研究通过中外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所涉外文数据库有 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所涉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指南网等。②检索时间限制。文献检索时间段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③文献检索样式。中文检索样式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主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经导管封堵术/球囊瓣膜成形术”“并发症/肺部感染/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预防护理/护理管理/护理评价/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英文检索样式为“Congenital heart disease/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trial septal defect/patent ductus arteriosus/congenital aortic stenosis”“interventional therapy/transcatheter occlusion/balloon valvuloplasty”“complications/pulmonary Infection/vascular complications at the puncture site/arrhythmia”“preventive care/nursing management/nursing evaluation/nursing sensitive indicators”。④文献筛选与指标提取。研究按上述样式在数据库检索文献,共得到相关文献38篇,再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文献主题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护理质量评价/护理管理;文献语言为中英文;文献发表期刊为省级及以上级别期刊;文献结论明确或有数据、证据支持。排除标准:重复或相似文献;会议类、新闻报道类或实验室基础研究;不能下载获取文献全文。经筛选得到合格文献有22篇,2名研究人员独立阅读文献全文并提取指标,如2名研究员提取指标一致,则作为最终结果,如2名研究员意见不一致,则交由第3名研究人员裁决,根据“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式对指标进行整理、分类,提取引用频次>1次的指标,得到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5个。
1.2.2.2 设计首轮函询问卷 研究根据指标提取结果设计首轮专家函询问卷,问卷共有3大模块,分别为问卷填写说明、专家情况调查、问卷正文(指标重要性评价);问卷填写说明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填写方法及要求、邮件回寄时间、致谢等;专家情况调查:该模块分为2部分,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最高学历、职称级别、函询经历、职务,第2部分为内容熟悉程度、重要性判断依据,内容熟悉程度有“非常不熟悉”“不熟悉”“一般”“比较熟悉”“非常熟悉”[8],重要性判断依据有工作经验、直觉判断、理论分析、国内外资料参考,对应影响有“大”“中”“小”3级[9-10]。此外,每个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下设置有修订意见补充栏,以便函询专家补充修订意见。
1.2.2.3 组建函询专家组 本研究遵循代表性、权威性原则遴选函询专家,纳入标准:临床工作年限>10年;副高及以上职称;了解研究内容,且对研究主题有浓厚兴趣,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因病假、进修等原因未全程参与函询;函询问卷“内容熟悉程度”中全选“很不熟悉”,或问卷填写质量不高。本研究遴选得到函询专家共11名,男2名,女9名;平均年龄42.49±4.24岁;平均工作年限15.39±2.04年;职级:副高级9名,副高级以上2名。
1.2.2.4 德尔菲法函询开展
(1)函询意见收集:课题研究小组以电子邮件或现场发放形式将形成的首轮函询问卷发送给函询专家,要求函询专家在1周内返回问卷,函询间隔时间为15 d;课题研究人员依据首轮函询结果、修订意见整理问卷正文,据此形成下一轮函询问卷,继续咨询、完善,重复上述步骤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权威程度≥0.7,变异系数<0.25),且无新意见产生。
(2)数据分析:研究采用excel 2010、SPSS19.0录入函询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专家一般情况描述形式为“均数±标准差”“例或百分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筛选标准为“重要性评分≥4分、变异系数<0.25”,并整理专家修订意见,据此完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1.2.2.5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应用 本研究根据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评价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现状,明确临床护理问题、确定需改善指标,如并发症风险识别缺失、症状观察不及时等,据此分析问题成因,经小组讨论确定护理改进策略,如护士规范化培训、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等,并督促改进策略执行;根据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编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据表开展临床护理,记录执行情况,如“是否执行”“执行操作”“意见反馈”等,并通过周会议总结临床护理现状,评价临床护理是否达标,以促进护理质量改进。
1.3 评价指标
(1)并发症发生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穿刺部位血肿、心律失常、股动静脉瘘等,护理人员统计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出现并发症的患儿例数/患儿总例数×100%[11-12]。
(2)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采用自制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评价护士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通过护士长监管评价+护士自行汇报了解护士在每名患儿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中的表现,并据表评价,两组患儿并发症预防护理由同一组护士执行。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包括预防教育、风险识别、预防护理、治疗管理,共22个条目,维度对应条目数分别为3个、3个、10个、6个,条目评价均采取4级评分法,包括“较差”“一般”“较好”“良好”,分值范围0~3分,总分66分,评分大小与预防护理质量高低一致。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4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德尔菲法函询结果
2.1.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专家积极程度:采用问卷回收率评价专家积极程度,一般认为问卷回收率≥70%表示专家积极性较高;本研究第1、2轮函询发放问卷数分别为11份、11份,回收问卷数分别为11份、11份,问卷回收率为100%、100%。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描述采用权威系数(Cr),而权威系数(Cr)=[熟悉程度系数(Cs)+ 判断依据系数(Ca)]/2[13],本研究中第1、2轮Cs分别为0.858、0.902,Ca分别为0.910、0.908,计算得到Cr分别为0.884、0.905。
2.1.2 函询意见协调程度 采用Kendall’s W描述函询意见协调程度,本研究第1、2轮函询Kendall’s W分别为0.342(χ2=89.439,P=0.000)、0.386(χ2=115.827,P=0.000),提示函询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3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本研究通过筛选、修订,最终遴选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共45个,据此建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 32个,指标重要性评分及变异系数见表1。
表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续表
2.2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结果
2.2.1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穿刺部位血肿、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 护士对两组患儿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士对观察组患儿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士对两组患儿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科学性、可靠性较强
本研究根据循证理念实施文献检索,据此筛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筛选、修订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本研究所选函询专家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相关理论或操作的认知水平高,能保证函询结果可靠,本研究中第1、2轮Cs分别为0.858、0.902,证实专家对函询内容熟悉,调查结果显示,第1、2轮Cr分别为0.884、0.905,均大于0.8,说明函询专家权威度高,经其筛选所得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可靠性强。本研究中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表明专家函询积极性高,能及时填写函询问卷,第1、2轮函询Kendall’s W分别为0.342、0.386,且指标变异系数为0.056~0.140,均小于0.25,提示函询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所得结果具有代表性,且结论可靠。
3.2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在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并发症预防护理中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部位血肿、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预防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文献检索、专家函询所得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涉及术后并发症风险识别、健康教育、预防护理,实现了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并发症风险的有效评估、分级,能为并发症预防护理提供依据,保证了护理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本研究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设计了相应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包括“肺部感染预防护理”“穿刺点血肿预防护理”“心律失常预防护理”“其他并发症预防护理”,明确了各类并发症预防护理要求,为临床并发症预防护理提供了证据支持,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操作,强化护理干预效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4-15]。本研究筛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构指标”下设二级指标“护理制度与规范”“护理管理体系”,从护理制度、护理培训、护理质量评价等角度出发开展临床护理管理,可提升护士业务水平,改进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经文献检索、专家函询得到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其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中应用,能改善预防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