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2-07-19商宪丽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发展理念下河南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评估及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22400410483)
摘 要: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制造产业的服务化发展条件更加成熟,服务在其效益增长中占有更大比重。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即中小企业要实施“产品+服务”的路径,从实施互动性产品设计方法、智能化技术支撑服务、多元的融资和租赁服务、完善高效的物流服务等方面做出努力;大型企业要善于捕捉客户需求,开拓新的领域,通过实施精准的供应链管理策略、高效的电商服务、实施一体化服务来实现自身的转型。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模式;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正在向着服务经济的方向转型,传统制造产业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开展了新的发展历程,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服务化转型成为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服务化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立足于国家视角,发达国家开展制造业之间的竞争不再限于产品本身性能的改善,更多在于与产品相伴随的服务、产业模式等方面的竞争。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制造企业将产品与服务集合起来,构成新的业务模式,在经营中凸显服务原则的重要性,以服务促效益、发掘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制造业服务化的投入是指在生产中除了传统的要素投入之外,还要在提升服务方面作出更大投入,产出服务指的是制造业不再以产品为中心产出,而要凸显出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在尊重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其供给“产品+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旨在将多种碎片化的资源进行持续整合,构建与顾客的新型关系,实现产业发展的服务化转型。
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模式分析
1.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目标
一般来说,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目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服务化转型可以为传统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但目前来说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较为缓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说制造业大而不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服务水平,促进市场经济转型发展。其二,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来看,服务化的转型能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满足客户的需求、拓展业务布局空间,依托于高效服务,进一步提升经营利润,强化发展能力,为我国制造业的走出去奠定基础。
2.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要素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要素指的是涉及生产、服务、产业链等方面的各个主体。其中,传统制造业是中心主体,其他各类型的主体都作用于它。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只有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才能够平衡整个市场经济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政府同样是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其可以决定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例如政府可以制定行政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商业发展环境,尤其是在公共发展设施的建设上,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主体,其所供给的多种服务能够降低制造业的转型成本,提高转型效率。此外,制造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其发展状况、技术水平都影响其具体模式和路径的构建。在制造企业内部,不同规模、不同科研水平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对服务转型的类型选择也不同。
3.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思路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思路可以从企业和产业两个角度出发,就当前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来看,企业的转型应当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视角,基于区域内的经济、技术、协作、文化等方面的基礎,积极运用相关发展政策,灵活调整转型思路,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发展。同时,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服务创新,而服务创新的核心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而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化转型中应当突出消费者需求导向。
4.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框架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制造业转型的基本框架内有两大支撑力量,即政府引导和产业支持。就外部而言,政府引导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外部条件的决定力量,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决定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和外部环境。例如,制造业服务化往往涉及科技创新,具有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特点,属于密集的科技创新领域,需要政府的科技政策予以大力扶持。相关政策的实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破局思路,营造了良好环境。而产业支撑是内部的关键,服务型制造业的建设并不是一两个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行业、全产业链的重塑。总的来说,政府引导和产业支撑共同保障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进程,两者缺一不可。
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
企业是实施服务化转型的主体,只有自身实现服务化的转型,才能够建构起服务化转型的高效模式。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同的企业受自身研发、规模、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其实施的路径选择也有所差异。国内已迈进全新的经济常态,我国制造业属于经济领域中的支柱性产业,如何加速摆脱经济困境,这是制造业急需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制造型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中小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研发、服务等方面可以发掘的潜力有限,需要依托于现有优势条件展开转型。对于大型龙头企业来说,则可以开展一些开拓性的业务。
1.基于产品优势延伸服务价值链
对各地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应当根据自己的产品特征来架构服务方案,实施“产品+服务”的模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与附属服务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要做到服务依托于产品,在高端服务中实现产品增值。可以拓展以下服务:
(1) 实施互动性产品设计方法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的需求更为多元化、个性化。在产品的开发与制作中,客户都有相应的特殊需求,包括性能、样式、体积等。部分客户对机器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往往会在兼容性、性能、售后等方面做出个性化设计和定制服务。鉴于部分产品的需求量不大,企业多采取小批量生产的方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接单、设计、生产等流程。而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中,应当采取互动式的设计方法,在信息平台之上,保证客户对于生产过程的广泛参与,使得最终产品能体现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客户应当被允许成为企业的生产合作者,在产品中融入客户价值。
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互动式的生产方法来拓展以下方面的业务:特殊产品设计,根据客户对机械的运行、性能、兼容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出高品质的产品;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体验,充分尊重客户的意见和要求,构建企业的客户管理系统,不断改善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水平,给客户带来深刻的体验经历,在产品生产中融入体验服务。
(2) 智能化技术支撑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过程的深度融合,机械产品的精度不断提升,逐渐实现了生产过程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形成了智能化的生产模式,监控、诊断、维护、决策等工作都可以实现智能化。在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发展中,可以与专门的技术服务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信息化服务业务。包括:设备的远程质保,借助于信息技术来监测机器的运行,发现运行隐患,也可以开展在线维护、性能预测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集合监测、运维、维修等多种模块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实现针对产品的实时维修服务,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因故障给客户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维修效率。
(3) 多元的融资和租赁服务
服务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并重获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小型的企业来说,一旦发生产品积压,就会造成资金链危机,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风险。同时,部分客户的发展前景较好且对金融服务有一定需求,中小企业可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搭建新型服务组织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实现制造企业、客户服务、金融支撑三者之间的联合与优势互补。制造业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可以推出以下服务:
①融资服务。企业可以借鉴不同的客户为其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在实施金融保障时,应当充分研判市场风险和客户发展前景和信誉度,保证回报效果。
②租赁服务。企业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为自己的产品设置租赁方案,与客户约定产品的租赁期限、资金标准等,产品在租赁状态中,其所有权归厂家所有,但是在使用期限内,产品收益与设备租金两者可以互抵。在使用期限结束之后,客户可以选择以低价买进产品,也可以返回给厂家。如此,中小制造企业可以借助于金融手段来拓展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改善企业形象。
(4) 完善高效的物流服务
在产品售卖中,部分部件的价值高、时效性强,一旦物流工作效率低,则会影响客户的经营活动。以装备机械制造企业为例,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持续性,客户在日常会准备一些关键部件的备件,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一些备件的成本高昂、使用时间也不长,一定量的积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客户的资金。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企业完全可以依托于物流平台来为其供给备件,客户需要使用时只需要付出较低的成本,而省去了管理和存储的精力。相反,他们从企业租用备件,直到故障得到解决。备件服务确保客户产品运行的连续性,降低替换成本,可以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上来转变经营模式,将原来一次性的收入模式改为以租赁为代表的多种收入方式,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经营利润。相同的备件可以多次租给不同的客户,以获得更多的租金。
2.依托客户需求开拓新型服务
对于领先的大型装备企业,最好走按需提供服务的道路,实现企业服务化转型。按需发展指的是企业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来供给服务专项计划,不再单纯依靠产品来获取利润,而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实施定制性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模式的全面升级。企业的目标应当是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仅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产品的价值,产品和服务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工具。作为转型战略的一部分,企业要整合自身的技术力量,包括制造能力、销售服务能力,将自身的定位从产品制造转移到服务定制方向上来,全面解决客户的痛点需求,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服务化转型。
(1) 实施精准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在新的环境下,目前许多大企业提供物流和运输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目标相比,尚未发展成为完善、高质量的供应链式服务。各个产业集聚区的代表性企业都应当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来整合物流资源,将上中下游的服务供给主体纳入物流系统之中,构建统一高效的协作平台。该系统应当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流通、信息等方面,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金快速转移。有了这个服务平台,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库存管理、实时补货等服务,快速实现产品的供需调整。
在实施供应链式物流管理的环境下,企业将配置更多的服务项目,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还能够降低客户的库存成本,改善彼此的工作效率,在共赢中实现长远发展。在新时代,供应链管理的精细化涵盖四个层次的内容,一要保障客户购销、存取货物的便利,通过产品信息的共享,企业可以提升备货效率,保障下游企业的货物充足、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销售效率也得以提高。二要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现即时配送和自动订购服务。三要改善库存制度,企业帮助客户管理原料和部件,降低仓储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四要其他同类型企业供给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促进高效配送网络的形成,实现整体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改善整体发展环境。
(2) 高效的电商服务
在信息技术繁荣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强化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应当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商交易服务模式。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销售环节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融合度不断加深,交易模式的创新效率日渐提高。当前,部分大型制造商依赖于自己的线下稳定客源和市场环境,造成其在电商平台方面的投入有限,尚未形成提供优质电商服务的核心实力。从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来看,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体系,可以实现自身管理系统的集成、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市场份额、全面改善经营。同时,线上平台的完善可以便利与客户全流程的监督,并将自身的需求反馈给生产企业。电子化的交易流程可以方便客户查看数据、跟踪生产交易流程、财务信息统计。在完善的电商平台中,客户可以实现资金分配、期货订购、需求反映等服务反馈流程,方便企业改变交易服务模式,丰富服务类型,贯彻体验营销在经营中的运用。
(3) 实施一体化服务
在政策支持和行业转型的背景下,大型制造商在供给一体化、集成化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制造企业应当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之上,将相关工作上升为集成化的专业服务。制造商不仅向客户出售产品,更要为其提供设计、生产、物流、售后等多个方面的贴心式服务。对于制造大型设备的企业来说,还应当为客户提供厂房设计、工程建设、外围结构等多方面的服务,解决客户使用设备的后顾之忧。总的来说,在集成式的服务体系下,客户所享受的是服务方案而非服务产品,制造商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为其解决产品之外的问题,尽量保障产品的进入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大的利益,而非一揽子的麻烦,将客户的精力解放出来。制造商要在现有的环境之下将与产品相配套的服务整合起来交给客户,真正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这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离不开客户需求和产品制造两个环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应当在实践中再加以摸索。同时,企业的工作也应当立足于整体环境的改善。一是注重区域间产业经济合作,构建以城市、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经济区为基础的区域生产支撑体系,加强平台内的技术共享和效益增长。重视改善国内产业链,强化国内区域间产业关联效应结合区域间独特的优质服务,继续打造区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品牌。政府应做好政治监督和合理领导工作,避免传统生产的盲目扩张。鼓励东部地区率先通过服务型转型发挥示范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进行重新评估,最终完成中国制造业的体系结构调整和服务化转型。
此外,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与合作。只有实时跟踪行业变化,把握技术革命发展趋势,引入成熟的发展经验,才能真正融入全球市场竞争。今后将继续推动自由贸易区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建立多层次的实地研究平台和多技术联盟,协调各方共同完善全球价值链分工,制定新的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标准。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突出自身发展的社会效益,污染之后再治理的模式不能再在中国出现。在雙碳目标之下,企业在发展中已经贯彻绿色理念,在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中凸显发展模式的创新,完全摒弃落后、污染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凸显信息化、继承化、精准化、标准化原则。新时代的企业发展应当勇于肩负起改善生态文明的责任,才能实现中国发展成就的攀升,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结语
由于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距离成熟还有一定距离,随着产业升级的加速,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影响因素,会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其转型模式和路径进行探讨。相信未来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企业的服务属性会更加凸显,会贡献出更为高效的转型路径,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蕙馨,孙孟子,杨振一.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36(01):58-68.
[2]李飞,丁唯佳.辽宁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4):94-98.
[3]王丽娜,张超,朱卫东.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研究——基于海尔的服务化转型实践[J].企业经济,2019(08):68-76.
[4]邓于君,蒋佩衿.“互联网+”背景下广州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面临问题及策略建议[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 30(05):83-89.
[5]彭崇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6):7-11.
[6]刘建国.商业模式创新、先动市场导向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56-61.
[7]潘文卿,赵颖异.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J].经济学报,2021,8(03):119-143.
作者简介:商宪丽(1982-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