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营造技艺探析
——以山西省方山县张家塔村民居为例

2022-07-18韩卫成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窑洞院落张家

韩卫成,刘 宇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蕴含着一个时代特定地点的精神文化,反映了原住民对其特有的居住环境及建筑材料的深层次理解,并跟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使得传统民居展现出真实性、创造性和连续性。

张家塔村的发展反映了地区家族文化的兴衰史,也集中体现了清代不同时期方山地区古民居建筑的特色、风格和演变过程,通过研究张家塔村民居建筑营造技艺,不仅可以挖掘古村文化价值,还可以为其提供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传承其历史文化,协调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提升古村落核心竞争力。

1 区位分析

山西省方山县属晋西地区,县城呈南北长东西窄之势,东与关帝山相邻,西交临县,北连兴、岚二县,南接离石区。介于东经111°2′50″~111°34′3″,北纬37°36′58″~38°18′27″。县境内有忻碛线、三西线、开麻线、大方线公路通过,沿大方公路距吕梁市48km。

张家塔古村位于方山县峪口镇,距县城约21km,整个地区多黄土、多荒山、多沟壑,气候干旱,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表层覆盖特有的“离石黄土”,随着地壳运动和雨水反复冲刷,形成了现有的地貌。2016年12月,张家塔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山西省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2 传统民居特征

2.1 外貌特征

方山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季风和气团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季节差异,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酷热而多阵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而漫长。

张家塔村地层古老,大部分范围属于古生界地层,绝对高度在海拔1 000~1 400m,相对高度为100~200m,境内大多为山地、坡地和沟谷地,植物主要以中生或旱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如沙棘等。湫水河属于张家塔村的过境河,且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据史料记载,张家塔村村民前后共挖掘过龙王庙水井、西门井、布袋沟水井等7口大井,供村民生活和灌溉使用。

2.2 结构特征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院落通常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单元组成,院与院之间有通道、台阶相连(见图1)。院落组成主要分为3个部分:大门、左右厢房和正房。由于张家塔村所处的位置为特殊的山地地形,张家塔村人在房屋建筑方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既保留传统建筑样式,又与山地相适应。

图1 民居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数为砖木混合结构,正房与厢房多为窑洞,在窑洞前做厦檐,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南面一般是单坡或双坡硬山瓦房,大门开在瓦房明间。正房上台基一般比厢房高二三踏步,南面次之。其建造方式不仅采光舒适,同时也符合我国古代北面为尊的封建礼教思想。

张家塔村传统建筑结构类型多样,不仅有黄土高原常见的靠崖窑和锢窑等类型,还有北方常见的砖木混合结构类型,两者相互结合,又形成了窑上窑等混合样式。在规模上,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基本为一进院落,少数为二进或三进院落。

2.3 典型建筑分析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的整体营建依山就势,窑洞层列。窑洞作为黄土高原常见的住宅类型,充分利用黄土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成了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窑洞不仅建造成本低,还具有冬暖夏凉等特征。张家塔村窑洞因地制宜,有土窑、接口窑和锢窑等多种形制,展现了古人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和遵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营建理念。

1)祖宅 据史料记载,张家塔村祖宅最早由赵山与次子用康共同修建,使用的是最普通的建筑材料砖和灰,正房为两眼接口土窑,东西厢都是砖窑,后因子嗣增多,又有后人进行扩建。其院南后修建砖窑,东南方向建2层木楼,正屋则加盖厦檐。整个祖宅被后人改装成精致大方的四合院。

此院祖宅始建于1704年,扩建于1760年,前后修补历经百余年,是整个张家塔建筑群中的最早院落,也是张家塔人的传承之院。

2)赵氏宗祠 赵氏宗祠建于1894年,整体布局坐北向南。北向为枕头窑,其上盖3间1米多高楼,高楼上未设阳台;西面是先祖神堂,由赵睿之开始依次排列;楼的东面则用作祭祀。东西厢均为3间平房,供后人读书居住之用,大门上额镶有“赵氏宗祠”石碑一块。赵氏宗祠是本村公共建筑中所剩的唯一一座建筑,因种种原因,现在只剩下正房和大门。

3)中院 张家塔整体建筑群呈辐射状格局,祖宅之东院落因在村子正中心而得名“中院”。其修建时间为1840年,历经10余年修建完成。中院布局为坐北朝南,共修5孔砖窑,东西厢各3眼窑洞。大门修在南屋正中间,因立在石阶上而得名“悬空门”,其中门、框的材料均为松木,门楣上雕有“管扇”,可以控制门扇的移动。本院曾为清末武生赵焕居住,现在院里仍有练功石一块,后此院土改时归公。

3 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在中国传统村落中,营建房屋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村落的大事,其营造技艺方方面面都有讲究,本文对张家塔村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进行分析,归纳其营建智慧。

3.1 台基

台明基本上是砖砌台帮条石压沿,垂带相对于明间柱轴线,非常讲究。其木结构檐廊采用的是比较老式的柱下独立基础做法,土窑洞与黄土相连基本不做地基处理,但是砖窑和砖木混合的建筑都会做地基处理,柱础石均力鼓形,高度在10~20cm。部分院落均有室外楼梯,以爱德堂为例,其楼梯踏步和栏杆等都是用石材砌筑而成,并且头尾会有石雕。也会运用石材构件道路铺装、排水甬道、拴马石等。

3.2 地面和墙体

张家塔村整体建筑墙体构造具有地方特点,内为土坯而外包砖,其营建方式在建成之后易出现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实地调查发现,因墙体破坏而造成的倒塌现象几乎没有,许多木结构已损坏的建筑墙体反而保存得较为完整,这与中国传统残坏现象“墙倒屋不塌”恰恰相反。张家塔村民居墙体之所以如此耐久,主要原因在于其做法特殊。张家塔村传统民居不像其他传统居民墙体内用土坯砌筑,而是在作为填充的土坯墙中间加设木龙骨后再砌筑土坯,从而将二者包实。此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墙体强度,其工艺手法值得借鉴学习。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墙体内部设置烟道,超过的部分形成烟囱。墙砖砌筑方式为五顺一丁。大部分院落不做专门的院墙,而是以建筑物后墙直接代替。在细部处理方面,张家塔村许多民居墙体留有猫道,多在门或窗的下槛,以方便农家猫的出入。猫道在入户门边框的墙体侧面开口,并高出地面一部分,且在拐弯后通往家内。此种做法不仅避免了雨水的冲入,而且规避了黄风直接吹到屋内。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在地面做法上,室内外均为条砖十字缝铺墁,缝隙以白灰相填,其边界铺设和大面铺装区别明显,哪怕是已毁坏的建筑,也可以分析清楚原有的边界,这为将来的修复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

3.3 主体构造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数属于窑洞式建筑,大致分为依山就势的土窑、平地而起的锢窑和内挖一半外接一半的接口窑3种,部分还会采用砖木混合的做法。窑洞的开孔数目一般以3孔或5孔居多,少数会出现4孔、6孔、7孔等不符合传统做法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主人后期开挖用来储藏之用。

张家塔村的民居窑洞通常进深约7m,深于同地区的窑洞,其建造方式是为了将窑洞更好地进行功能分区,在其进深足够的情况下,可满足多口之家的食宿和起居需求。张家塔村修建的窑洞与窑洞之间均为单独个体,该方式也是为了适应张家塔村人多而地窄的特点。在张家塔村的许多窑洞前均可见木质檐廊,其廊柱一般高约4m,此种做法不仅可以起到夏日遮阳挡雨、冬季挡风避雪的作用,而且能增强其整体立面美感,再加上廊檐下的雕刻,使得窑洞整体变得更加美观大气。

3.4 门窗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建筑在门窗设置方面颇有地方特点,无论是窑洞还是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各间均有门连窗。门常为实踏小板门,而窗户多是立框内包镶花槛窗,槛窗里再装随时可以拆卸的实心窗板,不仅极大提升了保暖系数,也提高了安全系数。它的雕刻异常精美且富含农家情趣,上半部分还会开有天窗或斜窗,天窗做法同槛窗做法无异,斜窗则多是固定扇不开启。门窗在造型上通常与窑洞弧线呼应,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窗扇基本上用转轴铰接,固定扇是用可抽取的带雕刻的小木销固定,也可拆卸,方便修理和清洁。砖木结构的房屋有少数装隔扇连槛窗,院落大门通常选用实踏板门,选材敦厚,关门时将大门门闩插入两头墙体预留的孔洞内,非常牢靠结实。

3.5 屋面

张家塔村传统建筑的屋面一般为布瓦屋面,用筒、板瓦盖顶,屋边三垄收口,其屋面均有正脊无垂脊,檐头附件随屋面瓦件形式,不钉瓦钉。总体外观上,屋面的弧线模糊,绝大多数为前檐单坡出水,与民间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相印证。

3.6 匾额

匾额是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之一,村内绝大多数院落大门上都设有匾额,有木制匾额或石刻匾额(见图2),其位置均在院落大门门头走马板上。其内容丰富多变,有的是诗礼传家、安居乐业,有的是处世哲学、讲学教化,如“化善泽祥”“为善乐”等,还有的是对美好情景的描述,反映其乐居情怀,如“西辉远映”等。最具特色的是当铺院主院匾额,内容为“慎德居”“忠信笃敬”等,反映了张家塔村人内敛和修身以治国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自得。

图2 石刻匾额(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7 雕刻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建筑上的雕刻种类丰富多样,按照其材质属性大致可分为木雕刻、砖雕刻和石雕刻3种类型。木雕大多存在于木质檐廊斗栱栱翘、雀替等部位,还有少量的小木雕如香炉、如意等,直接用铁钉钉在承重木构上。砖雕主要在分布在建筑物的墀头部位和瓦件等处,雕刻内容丰富。石雕数量较少,出现在柱础、拴马桩等处。各类雕刻的内容图案丰富,有农耕场景、花草鸟兽等农村常见的吉祥图案,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怀,也通过这种方式调节了不同的气氛场合给人以美的感受。

4 结语

古村落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载体之一,既是历史与物质要素的结合体,又是村域建筑精神文化的传承体。本文以张家塔村为例,从其民居营造特点出发,对张家塔村传统的民居营造技艺进行分析,虽然它只是一个村域建筑,但其特有的因地制宜的营建方式,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且丰富了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张家塔村传统民居的营造处处体现着古人追求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单体建筑到总体布局,从雕刻艺术到整体构造,从物质文化到精神属性,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个性。对张家塔村民居营造技艺的记录,不仅是为了保留这一优秀的历史遗存,为其将来的保护修建作准备,更是对该时期的民族精神文化进行保存,是日后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重要标本。

猜你喜欢

窑洞院落张家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八一作品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院落春秋
秀秀台
院落春秋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