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民居
2017-05-03
窑洞是我国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据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啦。瞧,陕北人民根据地形、地势,在黄土高原上建起了一座座圆拱形的窑洞。窑洞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所以被称为“绿色”建筑。
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建造窑洞呢? 这是因为山大沟深、万壑纵横的陕北拥有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陕北的黄土层非常厚,有的甚至厚达几十公里,并且这里的黄土质地均一、胶结和直立性好、极难渗水,加之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所以造就了窑洞这种特殊的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比较常见的是靠崖式窑洞。靠崖式窑洞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窑洞,常数洞相连或依山向上呈阶梯式分布,宽可达三四米,深可达十多米。下沉式窑洞是就地挖一个方形的深坑,形成一个人工崖面,再在内壁挖窑洞,最后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独立式窑洞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修窑洞时要根据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那么,窑洞是怎么建出来的呢? 是把黄土挖出来那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首先是挖地基。找到了挖窑洞的最佳位置后,就要准备挖地基了。地基的大致形状挖好以后,还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这个活可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都十分重要,出色的刮者能在黄土上刮出美丽的图案呢。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好,崖面子刮好后,就要开始打窑洞了。打窑洞就是挖出窑洞的形状,然后把多余的土运走。打窑洞也有讲究,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这项工作是从窑顶开始修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后,打窑就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用干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然后泥窑,要用干土和泥,泥出来的平面才光滑平顺。泥窑至少要泥兩层,也就是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住的时间长了,窑壁会被烟火熏黑,可以再泥一层。
最后是扎山墙、安门窗。泥窑完成后,要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在门的上方安高窗,和门并排的位置安低窗。门内靠窗的位置修炕,门外靠墙的位置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
经过这样挖掘修整后,窑洞基本就建好了。
窑洞里面冬暖夏凉,十分舒适,所以当地人也称窑洞为“神仙洞”。从外观上看,窑洞是一个圆拱形,在黄土的映衬下,圆拱形更多了一份轻巧和活泼,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门洞上方高高的圆拱形的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让窑洞里照射到更多的阳光,让窑洞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温暖如春。窑洞的内部空间也是拱形的,这样增加了竖向空间,使窑洞看起来宽敞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