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以长兴县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07-18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乐妍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兴县街巷老城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沈乐妍

0 引言

老城中心区旧街巷作为城市文化遗存,是城市历史格局的见证。新时代,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老城中心区旧街巷面临尺度不适宜、基础设施陈旧、房屋质量差、管理不统一等问题,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值得深入探究。

1 研究背景

1.1 老城中心区更新

老城区作为城市发源地,是建成区空间结构的核心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国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等差异较大,但城市老城中心区现存问题具有一定共性。

1)老城中心区常被狭义理解为最吸引人群集聚的商业中心,但单一的商业功能无法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等其他功能的需求,同时商业盲目扩张会增加城市负担,抹杀老城中心区的特色及活力[2]。

2)老城中心区的地标建筑多追求“大”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其历史意义、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3]。

3)部分城市仅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将历史文化传承简单理解为物质层面,利用“假古董”获取一定经济效益,实际上无益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4]。

1.2 旧街巷更新

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更新改造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传承,具体表现如下。

1)旧街巷在某方面体现了城市文化,其中包括一直生活在街巷的社会群体及其保留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等[5]。在旧街巷更新改造过程中,大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被破坏,旧有的历史文化与新生的现代文化产生对抗,使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更新改造面临窘境。

2)城市发展不平衡带来空间结构畸形,造成城市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体、社会权利、社会职能等主导城市空间活力的要素逐渐脱离老城中心区旧街巷[6]。

3)多数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更新改造未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与城市发展无法融合。

2 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设计

2.1 项目背景

长兴县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县域面积1430km2,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对外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有悠久的人文历史。长兴县因城市空间形态狭长,又名“长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如今的东鱼坊可追溯至唐宋时的程氏坊,位于县内护城河西侧。2013年3月,长兴县政府将东鱼巷地块列为“三改一拆”的重点,启动拆迁工作。2018年2月3日,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完成。

2.2 街区概况

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原长兴县老剧院地块,由望春北路、沟水弄等里弄组成,是长兴县老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居住区。如图1所示,街区周边商圈环绕,街区内部设施杂乱,道路狭窄拥挤,车辆乱停乱放,缺少统一管理,消防隐患严重,随着城市发展,街区逐渐沦为老城中心区的落后衰败之地,约830人密集聚居于低矮危房,平均“房龄”超过40年。2003年,邻近的西鱼坊拆迁后兴建高档小区,自此东鱼坊与周边街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1 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商圈

2.3 更新改造思路

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项目是长兴县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的重点民生工程,既是长兴县“三改一拆”的重点,又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改造前,该地块用地功能混乱,产业活力不足,公共空间环境较差,停车矛盾突出。改造后,街区运营与服务业发展结合,以市场化带动产业发展,加速人气聚集,实现产业与生态互动、历史与现实联动、环境与经济共赢,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为老城中心区旧街巷发展提供动力。

2.3.1 整体规划

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为长兴县首个具有“历史传承+城市功能”复合业态并囊括旅游文化元素的生态体验式商业综合体。如图2所示,街区建筑总体为新中式风格,规划布局结构整体为“两轴一环五广场”:“两轴”为历史文化轴(东鱼巷)、民俗文化轴(廿字河水街);“一环”为长600m的2层商业环道;“五广场”为东、南、西、北、中广场。

2 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布局结构

2.3.2 静态交通

由于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中心地带,南北道路均为主城区的东西主干道,不宜作为机动车出入口,故在其沿滨河大道一侧新增1处机动车出入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便利性。

2.3.3 产业功能

打造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生活配套、文化、休憩六大业态于一体的生态组合,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养、育、展”9种功能要素的集聚,构建富有内涵的商圈业态主题特色。

在历史文脉传承方面,在南北中轴线设置尚书、宫保、进士3个牌坊,街区保留古城墙遗址,东西中轴线设置大量文化地雕、古代人物群雕、长兴古城地雕,在东侧护城河位置,仿长兴古桥“州桥”建造宜春桥,且对东鱼坊老街的石砖、石槛、古井等进行保护。

3 老城中心旧街巷更新改造策略

3.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更新

逐渐将“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运营管理制度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更新机制,更多考虑以人为本,以市场规律为导向,将利益协调、更新激励、公众参与纳入更新体制中。以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政府前期将其纳入“三改一拆”后,通过街区征名、聘请顾问、设计公示、座谈征询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顺利推进项目。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建设服务广大市民的城市中心区。

3.2 探索复合功能,提高业态活力

街区的功能更新需要进行相互补充组合,新旧融合实现功能复合,将街区打造为历史功能与现代功能融合的载体,可在原有功能单元基础上进行延续和置换,并加入新的功能单元。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既是城市功能中心,又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地,在其未来发展中,应突出街巷自身特色,发展创意产业。在业态选择方面,应满足不同业态的要求并引入创意文化,提升业态活力。

3.3 提升环境品质,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

老城中心区旧街巷的文脉传承和活力集聚不能仅关注物质空间和经济增长。城市中心需要公共空间和交往空间,其空间营造应把握适宜的尺度,提升周边的环境质量,打造多样复合的街巷生活。以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规划分段互动参与式商业水街,充分利用护城河景观,打造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特色景观水系的公共空间,营造舒适的公共交往环境,提升街巷的生态绿化程度。

3.4 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城市潜在的文化价值,使其焕发新活力,结合城市文化并采用创新设计,在旧城中心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使城市更具活力。以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在步行街中引入水街,在总体布局、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方面将历史文化传承与商业运作结合,增加街区吸引力。

3.5 提升更新规划决策的长远性

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更新改造既要有阶段性整治,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规划前期,探究街巷的生长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分析总结其区位、产业结构、空间形态及内部组织的变化演替规律。考虑上层规划,分析现存不足,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始终关注民生与公平,以人为本,加强更新规划的包容性,提升街巷活力,保障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城市发展是人类的必经之路,老城中心区旧街巷应与城市共同发展,但对其更新并非是粗放的,应综合考虑保护城市肌理和城市文化。现阶段,老城中心区旧街巷更新改造面临较多问题,以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总结老城中心区旧街巷的更新改造策略,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街巷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长兴县街巷老城
王纬华
好吃的酥糖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冰壶之战
春回老城
逗鸡
边走边唱
老城旧影·和平路
鸡宝宝破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