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2022-07-18李晓玫姜英杰于明阳刘芳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链式攻击行为人际

李晓玫 姜英杰 于明阳 袁 媛 刘芳芳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长春 130024)

1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儿童(赵景欣 等, 2008)。父母陪伴的缺失以及家庭监护的不力使留守儿童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不利因素。民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应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关爱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等问题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 1986)强调,个体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得以发展,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作为中国城镇化背景中一类特殊的儿童群体,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Pan et al., 2021)。

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董及美 等, 2020)。攻击行为作为衡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攻击模型(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认为,情境因素是促使攻击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Anderson & Bushman, 2018)。情境因素主要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刺激,例如家庭。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儿童的虐待经历将影响其攻击行为(He & Xiang, 2021; Xiang et al.,2020)。作为儿童虐待的核心问题(Fang et al.,2020),心理虐待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指儿童与其密切抚养者之间的不良互动模式(Schwarzer et al., 2021),被定义为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道德或社会性发展造成损害的内隐和外显行为(Gewirtz-Meydan & Finzi-Dottan,2020)。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亲情和陪伴的缺失使他们更加渴望来自父母的关心(范兴华 等, 2018),因此,心理虐待可能对其心理和行为造成更大影响。当留守儿童无法有效应对父母心理虐待所带来的压力时,就会将其通过外部攻击行为进行表达,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行为水平(Şenkal Ertürk et al., 2020)。

攻击行为大多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儿童在人际互动中的人际敏感特征也将影响其攻击行为。人际敏感(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指在人际交往中不恰当或过分的警觉,并对他人的评价具有过度的敏感性(Slanbekova et al.,2019)。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SIP)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一系列的社会信息加工实现的,每一加工步骤上的偏失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等消极社会行为的发生(Clifford et al., 2021; Rodriguez et al., 2019)。Wilhelm等(2004)的研究发现,过去的创伤经历可能使个体对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更加感到忧虑不安。不良亲子互动模式如心理虐待将导致儿童人际敏感的增加(Graham & Weems, 2015),使其更加关注威胁性社会信息(Lin et al., 2021),倾向于将意图模糊的行为解释为敌意和消极的(Smith et al., 2016)。因此,在经历心理虐待后,高人际敏感的留守儿童唤醒水平更高,从而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尽管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的不利因素,但不利处境中的留守儿童并非仅具有消极发展的可能。Luthar等(2000)提出的心理弹性模型认为,处境不利儿童得以积极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自身应对危险或不利环境的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如心理弹性。心理弹性(resilience)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或品质,能够缓和压力及逆境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Yıldırım & Solmaz, 2022)。且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高心理弹性个体常表现出较低的攻击行为水平(Chen & Qin,2020)。因此,心理弹性可能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降低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从而改善其攻击行为。

同时,心理弹性对人际敏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Bilgin, 2020)。虽然经历心理虐待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更多的人际敏感表现(Wen et al., 2019; Zhu et al., 2020),但心理弹性作为儿童的一种保护性心理资源,能够帮助其缓和心理虐待的消极影响,增进个体的积极认知倾向,从而起到降低其人际敏感的作用(Arslan, 2021; Xiang et al., 2020)。留守儿童人际敏感的降低也对进一步减少其攻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Clifford et al.,2021)。由此可知,心理弹性可通过降低人际敏感进而改善那些经历心理虐待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将以留守儿童为被试,探究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留守儿童的人际敏感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4)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链式中介假设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山东省某镇小学四到六年级和该镇中学初一到初三年级学生中,选取留守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留守儿童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811份,剔除作答不完整及存在明显作答规律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54份,回收率92.97%。被试年龄范围为9~16岁(M=12.57岁,SD=1.44岁),其中男369人(48.94%),女385人(51.06%)。本研究已通过学术伦理委员会的研究审查,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完成研究之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潘辰 等, 2010),并对其进行修订,使之更适用于留守儿童群体。量表采用5级评分,包括情感虐待和行为干涉两个维度,共9题。分数越高表明儿童受到心理虐待的程度越严重。情感虐待指父母的言语攻击、羞辱、责备等,使儿童觉得世界是充满敌意和不安全的;行为干涉指父母对儿童过分地控制、干涉和约束,使儿童倍感压力。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各指标拟合良好,χ2/df=5.73,GFI=0.95,AGFI=0.92,IFI=0.94,CFI=0.94,NFI=0.93,TLI=0.92,RMSEA=0.08。

2.2.2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李宏翰, 权方英,2011),并对其进行修订,使之更适用于当前留守儿童群体。量表采用5级评分,包含自立自强和社会能力两个维度,共11题。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的心理弹性越好。自强自立指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能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社会能力指个体社会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自己能够完成事情的总体评价,即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各指标拟合良好,χ2/df=2.62,GFI=0.97,AGFI=0.96,IFI=0.97,CFI=0.97,NFI=0.95,TLI=0.96,RMSEA=0.05。

2.2.3 人际敏感量表

采用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汪向东 等, 1999),共9题。量表采用5级评分,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人际敏感问题越突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各指标拟合良好,χ2/df=7.09,GFI=0.95,AGFI=0.91,IFI=0.94,CFI=0.94,NFI=0.93,TLI=0.92,RMSEA=0.09。

2.2.4 Buss-Perry攻击行为量表

采用攻击行为量表(Buss & Perry, 1992),并对其进行修订,使之更适用于留守儿童群体。量表采用5级评分,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两个维度,共7题。分数越高表明个体攻击行为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各指标拟合良好,χ2/df=3.90,GFI=0.98,AGFI=0.96,IFI=0.97,CFI=0.97,NFI=0.97,TLI=0.96,RMSEA=0.06。

3 结果

采用SPSS21.0和Hayes提供的SPSS PROCESS 3.3宏程序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运用SPSS21.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PROCESS中的模型6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7个,其中第一个因素解释的累计变异量为22.01%,小于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心理虐待、心理弹性、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心理虐待与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弹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年龄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将留守儿童年龄作为控制变量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表1 各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3.3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次),在控制留守儿童年龄的情况下,以心理虐待为自变量,攻击行为为因变量,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为中介变量建立链式中介模型。

依次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β=0.36,p<0.001)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虐待对心理弹性(β=-0.18,p<0.001)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人际敏感(β=0.59,p<0.001)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当心理虐待、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三者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均显著,心理虐待(β=0.18,p<0.001)和人际敏感(β=0.23,p<0.001)对攻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β=-0.06,p<0.05)对攻击行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表2 链式中介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对中介路径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总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不含0值,即总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16,占总效应的47.06%)。心理虐待主要通过以下3条中介路径来影响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1)心理虐待→心理弹性→攻击行为,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含0值,表明该路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01,占总效应的2.94%);(2)心理虐待→人际敏感→攻击行为,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含0值,表明该路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14,占总效应的41.18%);(3)心理虐待→心理弹性→人际敏感→攻击行为,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含0值,表明该路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01,占总效应的2.94%)。链式中介模型图及各变量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图2 心理虐待预测攻击行为的链式中介模型

表3 中介效应值与效果量

4 讨论

4.1 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虐待作为儿童虐待的核心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经历心理虐待的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行为水平。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源于长期的亲情缺失状态使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关心有着更强烈的需求(范兴华 等, 2018)。因此,心理虐待将对其攻击行为等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更大影响。父母外出导致留守儿童缺乏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将自身痛苦诉诸于外在的行为表现(Şenkal Ertürk et al., 2020)。研究发现,经历心理虐待的留守儿童倾向于将敌意和攻击性的行为方式认定为适宜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在不断强化之中内化为自身稳定的问题解决方式(Fagan, 2020)。因此,在遇到外界刺激时,经历心理虐待的留守儿童倾向于采用攻击性行为方式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行为水平。

4.2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作为留守儿童应对压力的一种内部心理资源,能够减轻留守儿童知觉到的心理痛苦或压力感,从而降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韩黎 等, 2021)。研究发现,心理虐待对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经历心理虐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弹性水平,这将影响他们对心理虐待的积极应对,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Xiang et al., 2020)。因此,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改善其攻击行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Wingo等(2010)的研究发现,在同样强度的负性事件下,心理弹性不同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高水平的心理弹性缓和了负性事件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心理弹性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作为一种保护性心理资源,心理弹性能够缓和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因此,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将有效缓和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成为打破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暴力循环”的一种重要方式。

4.3 人际敏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人际敏感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经历心理虐待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更高的人际敏感性,更加关注他人行为和评价的消极方面。因此,在同一事件下,高人际敏感的留守儿童会有更大的敌意和威胁性感受(Lin et al., 2021),这将进一步导致攻击行为水平的提高。同时,研究结果发现,人际敏感这一中介路径的中介效果量高于其他中介路径,占总效果量的41.18%。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留守儿童相较于非留守儿童有着更高的敏感和焦虑特征(Liu et al., 2020),而心理虐待经历将进一步加剧其人际敏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常处于紧张和不信任的状态之中(Boyce & Parker, 1989),以消极和警惕的态度看待他人的情绪和行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往往以个体认知判断为前提(Hart & Ostrov,2020),而高人际敏感的儿童倾向于将意图模糊的行为解释为敌意和消极的(Smith et al., 2016),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行为水平。因此,尽管在经历心理虐待后心理弹性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性作用,但人际敏感仍是导致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4.4 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儿童期虐待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Vanmeter et al., 2020),并进一步作用于其人际敏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任感,更容易从模棱两可的事件中提取出带有攻击性的因素,形成消极的认知加工模式,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Quan et al., 2019)。本研究结果证实,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的人际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关注消极社会评价的稳定倾向(Marin & Miller,2013)。因此,在同一刺激水平下,这一倾向性特征将使经历心理虐待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行为水平。然而,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并非仅存在单一的消极影响,攻击行为水平的提高也并非经历心理虐待留守儿童的必然表现,部分留守儿童在经历心理虐待后未出现攻击行为等问题行为水平的显著提高,而能够获得积极的适应性发展。这种适应性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心理弹性的重要作用(荆瑞晨 等, 2021)。本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人际敏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能够缓和心理虐待对人际敏感的消极影响,进而降低其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

4.5 研究意义与局限

本研究通过构建心理虐待、心理弹性、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模型,探究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减少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提供实证研究支持。

以往部分研究倾向于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机制,而忽略了对其积极品质的培养(魏晓娟, 2015)。尽管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厘清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在探明问题后如何帮助留守儿童获得积极的发展。积极青少年发展观注重对留守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自身资源的培育(Paricio et al., 2020),强调儿童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发展可能。这一观念对正确看待留守儿童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能够有效缓和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降低其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水平。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培育自身保护性心理资源,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利用自身心理资源来应对不利环境的消极影响,这将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受相关研究方法限制无法进行因果关系推断。未来研究可采用实验法等方式来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考察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其次,本研究仅关注了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外显攻击行为的影响,而未关注其对留守儿童内隐攻击行为的作用。双重攻击模型认为个体的攻击行为包括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两种,它们分属于相对独立的系统(Davison et al., 2020)。因此,未来研究可根据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之间差异性分别考察心理虐待与两种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心理作用机制。

5 结论

(1)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分别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链式攻击行为人际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学步期焦虑影响5岁幼儿创造力:一般认知和掌握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分析在急诊颅脑外伤中运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体育锻炼赋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搞好人际『弱』关系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