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质敬畏对亲社会倾向的正向预测: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作用 *

2022-07-18陈圣栋陈永强袁加锦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共情特质

罗 利 杨 东 陈圣栋 高 伟 陈永强 袁加锦

(1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2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内江 641112) (3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曲阜 273165) (4 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66)

1 引言

当欣赏壮丽的风景、登高眺望远处、聆听空灵之音、目睹敬佩之人······,人们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敬畏不仅对个体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Schneider,2009)。一方面,作为一种积极情绪(董蕊 等,2013),敬畏能拓展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资源,让个体将注意力从日常琐事转移到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van Cappellen & Saroglou, 2012),降低自我中心,而过度的自我中心会引发个体行为上的偏差(Boehme et al., 2015),导致自私自利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集体情绪(Bai et al.,2017),敬畏可促使个体积极融入社会群体的协作,参与集体行动,增进亲社会行为(Bai et al.,2017; Yang et al., 2016)。

1.1 敬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敬畏既可以是状态的,也可以是特质的。状态敬畏是当个体面对浩大且超越其当前理解范围的事物时,产生的惊异的情绪体验(Keltner &Haidt, 2003),混合了感动、困惑、钦佩、害怕等情绪(董蕊 等, 2013),例如,人们看到壮观的自然景象、不平凡的人物时会产生敬畏情绪。特质敬畏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敬畏的倾向性,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的稳定性,反应了个体在敬畏感受性上的个体差异(Shiota et al., 2006)。尽管早期研究认为害怕是敬畏的主要成分(Plutchik,1982),但Gordon等(2017)让被试以日记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敬畏体验,结果表明敬畏主要以正性效价为主。目前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也认为敬畏以积极效价为主(Bonner & Friedman, 2011)。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和合作(Eisenberg et al., 2010)。这类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丁凤琴, 陆朝晖, 2016)。特质敬畏能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或行为(Guan et al., 2019; Li et al.,2019)。特质敬畏得分越高的个体,在独裁者实验中分享给他人的代币也越多(Piff et al., 2015),有更多的利他行为(Lin et al., 2021)。同时,相比于中性或其他积极情绪(如自豪、愉悦),状态敬畏也能有效促进助人(Piff et al., 2015; Rudd et al.,2012; Yang et al., 2016)与分享行为(Prade &Saroglou, 2016)。由此可见,敬畏是促进亲社会行为或倾向的积极因素。

1.2 敬畏预测亲社会倾向的机制

自我超越是一种超越个体自身的利益,并注重他人和自然的利益与福祉的价值取向,包括普遍性和慈善两个方面,前者指个体对亲密他人的关心,后者指对所有人的理解、宽容以及对自然的保护等(Caprara et al., 2012; Schwartz, 2010;Schwartz et al., 2000)。Schwartz认为自我超越的动机在于降低自我利益的重要性并为他人创造福祉,因此它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实证研究也发现自我超越较高的个体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并感到担忧(Schwartz et al., 2000),对外群体接受程度也更高(Schwartz, 2010)。

享乐适应理论认为经常暴露在增强某一情绪的环境中有利于该情绪的累积,这不仅可以提高这一情绪的基线水平(Armenta et al., 2014),也能促使个体不断累积这一情绪带来的心理效应,并引发态度和行为的转变(Erickson et al., 2018)。自我超越是敬畏体验下的主要心理效应(Bonner &Friedman, 2011)。根据这一理论,经常体验敬畏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超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特质敬畏正向预测自我超越,且自我超越在特质敬畏与亲社会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Li et al.,2019; Lin et al., 2021);相比于中性和其他积极情绪,状态敬畏能提升自我超越,即提高了对他人的慈善水平(van Cappellen et al., 2013),降低对物质、金钱的欲望(Jiang et al., 2018)。由此可见,敬畏与自我超越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敬畏能通过自我超越预测亲社会倾向。

共情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情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岳童, 黄希庭, 2014)。共情在激发多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Tamir et al., 2016)。高共情个体有更高的志愿行为频率(周晖, 张豹, 2010)、更多的助人行为(邢淑芬 等, 2015)。神经影像研究也显示共情所激活的脑区,如脑岛和颞顶联合区,与慈善捐赠数额呈正相关(Tusche et al., 2016),为共情促进亲社会行为提供了神经机制的证据。

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效应可涉及社会领域(Fredrickson, 2001),共情需要耗费心理资源(肖凤秋 等, 2014),体验敬畏能为共情的提升带来益处。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敬畏能正向预测共情,降低自恋(van Mulukom et al., 2020);脑影像的研究也发现敬畏与共情在脑机制上具有相似性,如两者均降低了自我有关的默认网络,增强了外在指向的额顶网络的激活程度(Xin & Lei, 2015)。这些发现说明敬畏与共情间存在密切联系。综上,共情可能在敬畏与亲社会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提出假设2:敬畏能通过共情预测亲社会倾向。

此外,横向研究发现高自我超越的医学生在看护病人中表现出更高的共情水平(Miniotti,2022),即使对于特殊群体,如自闭症群体,自我超越对共情仍有较高的预测作用(Hirvelä &Helkama, 2011);纵向研究发现自我超越能正向预测四年后的共情(Caprara et al., 2012);Vaughn(2016)通过实验研究启动被试不同的价值取向,结果显示相比于自我提升组,自我超越组被试的共情水平更高,这直接证实了自我超越会影响共情。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自我超越与共情在敬畏与亲社会倾向间可能存在链式中介。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特质敬畏可以通过自我超越预测亲社会倾向(Li et al., 2019; Lin et al., 2021),但鲜有研究考察共情的独立中介以及自我超越与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能加深对敬畏以及敬畏-亲社会倾向之间关系的认识,从敬畏对个体自身(自我超越)和对他人(共情)作用的角度进一步理清敬畏对亲社会倾向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自我超越和共情在特质敬畏与亲社会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完全随机抽样,通过校园网、QQ招募四川某高校学生参与研究,并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请被试邀请在其他大学的同学参与。所有被试通过问卷星进行作答。在问卷填写前,被试先阅读指导语,了解作答方式和保密原则。本研究共收集1387份数据,删除不合格数据后(包括5人重复提交、35人在每一个量表上有规律作答),获得有效数据1347份,有效回收率97.12%。被试来自全国171所高校。男性500人,女性847人。被试年龄范围在16~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20±1.51岁。

2.2 研究工具

2.2.1 敬畏

特质积极情绪量表包含对快乐、满足、自豪、爱、同情、幽默和敬畏七种特质情绪的测量(Shiota et al., 2006)。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敬畏分量表测量特质敬畏,共6个条目。量表采用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的7点评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敬畏的频率越高。本研究中该分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2.2.2 自我超越

采用Schwartz肖像价值观量表中的自我超越分量表(高志华 等, 2016),该维度共5个条目。量表采用1(“非常不像我”)到6(“非常像我”)的6点评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超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分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

2.2.3 共情

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测量个体的共情水平(张凤凤 等, 2010; Davis, 1983),共计22个条目,包括观点采择、共情关心、想象和个人痛苦四个维度。量表采用0(“不恰当”)到4(“很恰当”)的5点评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共情能力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2.2.4 亲社会倾向

采用亲社会倾向量表测量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寇彧 等, 2007; Carlo & Randall, 2002),问卷共26个条目,包括匿名的、公开的、依从的、利他的、紧急的和情绪性的六个维度,不同维度反映了个体在不同情景下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量表采用1(“非常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的5点评分。总分越高,表明这一情景下个体的亲社会倾向越高。本研究中,六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67~0.82之间。

2.3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和Amos23.0进行分析。

3 结果

进行数据分析前,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周浩, 龙立荣, 2004)。因素分析共析出11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解释率为59.25%,因子最大解释率为25.74%,可见解释率并未附在一个因子上,说明本研究中方法同源效应不严重。

3.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见表1。从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敬畏、自我超越、共情、亲社会倾向六个维度均两两相关显著。

表1 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3.2 自我超越和共情在敬畏-亲社会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为验证自我超越和共情在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各个维度的中介效应,采用Amos23.0进行路径分析,中介分析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区间估计的置信度为95%。分析中将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指数较好,χ2(4)=16.32,NFI=0.99,CFI=0.99,AGFI=0.98,RMSEA=0.05。模型的路径系数和效应分解分别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可知,敬畏对亲社会倾向各个维度预测显著的路径包括四条:(1)敬畏-亲社会倾向;(2)敬畏-自我超越-亲社会倾向;(3)敬畏-共情-亲社会倾向;(4)敬畏-自我超越-共情-亲社会倾向。由此可见,敬畏不仅能直接地预测亲社会倾向的各个维度,也能通过自我超越、共情及两者的链式中介进行预测。通过在Amos软件的语法编辑器中计算出每一条中介路径的效应量与区间,并对中介路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除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中自我超越与共情的中介效应差异不显著外(p=0.254),其余的中介路径比较均显示自我超越在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各维度的这一中介路径效应最大(ps<0.05)。

表2 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各维度的路径分析

表3 敬畏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的效应分解及95%的区间估计

4 讨论

4.1 敬畏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

本研究发现敬畏能直接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即特质敬畏越高,亲社会倾向也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Guan et al., 2019; Li et al.,2019)。Keltner和Haidt(2003)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敬畏由原型(如有权威的人)诱发,这有助于增强个体对团体规范和社会规则的遵从,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同时,激励-帮助假说认为富含力量型的正面信息会使个体受到激励,从而提高助人行为,因此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越多的敬畏情绪,会使个体感受到更多的激励,促进个体的亲社会性(梁剑平 等, 2020)。

4.2 自我超越和共情在敬畏-亲社会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我超越在敬畏与亲社会倾向间的中介作用显著。敬畏体验的对象往往超越了个体现有的认知框架,这有助于打开个体的思维,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McDonald et al.,2009),并持久、深刻地影响个体的深层价值信仰(van Cappellen et al., 2013),帮助个体超越对日常的关注,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外部(Jiang et al.,2018)。而自我超越的动机目标也在于超越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提高他人福祉(Schwartz, 2010),因此敬畏能正向预测自我超越以促进亲社会倾向。

研究也发现敬畏促进了个体对他人的共情,从而提高亲社会倾向。敬畏能预测共情的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相似。van Mulukom等(2020)的研究结果显示敬畏提高了被试的共情水平,降低了自恋。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资源(Fredrickson,2001),使个体对他人有更积极的认知(Nelson,2009)。敬畏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不仅能增强个体的心理资源,且其指向外部的动机功能有助于促进对他人的关注,这使个体更容易注意到他人的处境(Stellar et al., 2017),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时,共情是影响亲社会的关键因素,共情-利他主义假说(Batson & Shaw, 1991)认为当观察者对处于困难中的他人产生共情关注后,更可能产生助人动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因此共情在敬畏-亲社会倾向间起着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自我超越-共情的链式中介在敬畏-亲社会倾向之间显著。自我超越描绘了个体对内、外群体利益以及自然等的重视,这有助于形成与共情有关的心理模式(Caprara et al., 2012)。已有研究也表明自我超越能正向预测共情(Caprara et al., 2012; Miniotti, 2022; Vaughn, 2016),自我超越让个体更渴望体验与社会参与相关的情绪,如共情和爱(Liu et al., 2022)。因此,敬畏和自我超越增强了个体的共情水平,并提升了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形成了链式中介。本研究的这一发现扩展了敬畏促进亲社会倾向的认知机制,明确了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了敬畏可以同时通过预测个体对内(自我超越)和对外(共情)的两条路径增进亲社会倾向,且内在路径对外在路径具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在三条中介路径中,敬畏-自我超越-亲社会倾向这条路径效应最大。这可能是因为自我超越是价值观的一个维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会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岳童 等, 2020)。因此相比于易受其它因素影响、且需要耗费更多精力的共情而言(肖凤秋 等,2014),自我超越价值观更能预测亲社会倾向。所以这一中介路径构成敬畏预测亲社会倾向最重要的路径。

4.3 研究启示与展望

Schneider(2009)认为敬畏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也发现敬畏通过提升自我超越、增强对他人的共情,从而预测亲社会倾向,因此应培养个体的敬畏之心。可将敬畏教育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或融于其他学科教学之中,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超越及对他人的共情,从而激发亲社会行为。此外,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存挑战,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亲社会行为,如在抗疫方面的合作与分享、捐赠行为等,对全球抗击疫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an Bavel et al., 2020)。本研究结果提示可以通过培养和提升人们的敬畏之情(如对生命、自然等的敬畏),激发个体自愿加入防疫抗疫行列;由于敬畏可使人们超越民族身份的界限(Yaden et al.,2016),这可以打破内群体偏差效应(即个体对内群体的评价显著高于外群体,并降低对外群体的亲社会行为)(Hewstone et al., 2002),促进对外群体的共情和亲社会行为,进而促进防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并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1)在取样上,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主要为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因此今后可以扩大样本的多样性,如医护工作者等,以验证本研究结果;(2)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是一个横向研究,并不能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有必要在今后采用纵向研究和实验法,提高这一结果的汇聚效度;(3)敬畏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敬畏干预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对敬畏进行干预也应得到重视。

5 结论

敬畏是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的有力因子,其部分原因在于敬畏能促进自我超越及共情,从而增强个体的亲社会倾向。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共情特质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