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的实践研究

2022-07-18陈轶

高考·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陈轶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标和新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想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帮助学生丰富课堂情境,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代入感。所以,通过史料来辅助历史教学成为课堂改革的一大方向。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懂得如何有针对性地搜集史料,对不同的史料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要素,并对教材中的历史论述进行佐证等。本文针对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采取史料实证来辅助教学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史料是认知历史的媒介,是沟通历史的桥梁。如果说历史知识体系像一具“骨骼”的话,那么史料就如同是“肌肉”。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通过运用史料来辅助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能力,让学生掌握对史料进行正确的搜集和提炼、分析等。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针对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一、高中历史的特点

“小学学点,初中学线,高中学面”。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小学处于启蒙阶段,因此小学教材当中主要是挑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一些重点人物、重大事件让学生进行浅层的了解,历史知识体系并无多少系统性。进入初中,教材采取“通史”安排的模式,思路较为单一,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十分明晰[1]。学生需要厘清中外历史的一些基本脉络,学习到历史发展当中的一些基本规律,了解和掌握中外历史的发展路程和重要的历史节点,建立并掌握对历史上一些重点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基本认知。但这种认知仍然停留在较为浅层的程度,对学生的深度思考要求不高。大部分内容通过基本记忆外加一定的思考转化即能有效掌握。

而当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教材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教材的编排呈现出“模块化”的特征,知识体系呈现出网状结构,具有纵横交错的性质。这导致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较为复杂,若不加以思考很难直接进行明确。同时,学生还需要针对历史上一些重点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深度思考,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够“吃透”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高中教学体系当中,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了以历史学科特点为主要架构,以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内核,以学生的关键能力为表现的一整套体系。它囊括了以历史知识体系、历史能力及历史方法,以及历史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代表的多方面要素。它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上再进行转化。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下列五个维度构成:1.以唯物史观为特征的历史核心理论体系;2.以时空观念为中心的历史核心思维体系;3.以史料实证为手段的历史核心方法体系;4.以历史解释为体现的历史核心能力体系;5.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家国情怀。这五个维度,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意味着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模式,要对总体的教学思路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进行调整,将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注入其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料实证的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教学”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中,史料实证是历史新方法体系的体现。其实不止于此,史料实证还与其他四个方面有着紧密的关联,直接指导其他四种维度的形成,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分析一下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料实证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从丰富的历史情境中建构历史思维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开展史料实证,正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历史知识体系像一具“骨骼”的话,那么史料就如同是“肌肉”。在历史教学当中,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史料,仅仅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去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同时,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需要在教学当中主动建构学生的历史思维,让他们对历史知识体系展开深度思考,从而一步步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能力,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只是被动进行学习,即使其勉强掌握了历史知识,但因缺少对知识的感悟,历史能力和核心素养就仍然难以形成。

而开展史料實证,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能结合具体的人物、事件去探究历史知识,有效增加了教学当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史料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主动进行深度思考的对象,为他们搭建了建构历史知识的台阶[2]。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史料开展的深度思考,来促进他们在历史高阶思维方面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从丰富的历史情境中建构和训练他们的历史学科思维。那么学生由此就可以从思维方式的培养方面来学习历史知识,从而为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而打开突破口。

(二)有效化解历史教学当中的难点

前文中提到,高中历史的学习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材编排的“模块化”和呈现出网状结构、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特别对那些学情较差、思考力和理解力不足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就会更加困难。一些学生难以厘清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甚至弄混、弄颠倒事件顺序。一些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思维深度不能够很好地把握,难以充分掌握历史上一些重点人物和重大事件。还有的学生对教材知识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难度稍有增加或者思考的角度稍微变化,往往就不知所措……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部分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硬性要求学生多记忆、多背诵、多做题,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的阶段内或许可以发挥出一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学生对知识体系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转化,光靠着“头悬梁,锥刺股”一般的“死读书”,是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可以说,如何才能够有效地化解教学难度,成为困扰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在教学当中引入史料实证的方法,则有利于上述问题得到顺利化解。因为典型的史料对学生的理解和转化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那些关键性、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往往高度概括了该历史阶段的历史脉络、走向及历史意义。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当中,通过给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史料,如“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以及后来的孙中山和袁世凯……学生通过对上述历史情境的了解,同时对“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基本发展走向、与之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和其中一些关键的时间点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史料实证非常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改善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的格局。结合史料,教师对学生稍加点拨,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学生就能够加速对关于“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的掌握,对其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体会。同时,也会加深对其中一些教学难点如“袁世凯是怎样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辛亥革命体现出哪些方面的局限性”等方面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后,就可以跳出传统教学中“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怪圈,以对历史知识体系的触类旁通为切入点去掌握教材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这样,降低了教学成本,提升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有效提升学生的多方面素养

核心素养角度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意味着课堂上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透过历史教学,一方面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多方面素养的提升。也就是说,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去获取更加全面的历史素养。比如,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透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建立对社会、对自身的正确认知,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以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加强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开展分组合作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对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从中学会怎样与人进行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而史料实证为上述要求的实现都创设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学生通过对某一阶段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能够从中感知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帮助他们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如从朝代兴衰交替当中,让学生明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古往今来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不畏牺牲、抵抗外辱的爱国情怀。比如学生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文学、艺术及工艺作品如唐诗、宋词、国画、雕刻等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高雅的审美情趣。比如学生通过对史料进行广泛联想,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利。比如通过调动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来讨论解读和诠释史料,不仅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总之,史料实证对学生在历史综合素养的养成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四、史料实证的具体开展实践方案

根据前文所进行的阐释,史料实证教学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开展的重要目标,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适当优化升级,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养成史料收集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史料鉴别能力和史料论证能力,为他们之后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诉求。

那么,怎样有效地将“史料实证”贯穿在高中历史当中?以下就结合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针对这一角度展开分析。

首先,教师要明确一个教学原则,“史料实证”是一种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盲目进行讲解,而是要以史料为教学藍本,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而教师主要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

本文前面提到,在历史课堂开展史料实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为了给史料实证教学的开展创设前提,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培养起自主搜集史料的习惯。这也是教学中应初步达到的目标。

为此,教师可分别从两个阶段来切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从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科技、文化及思想体系等角度入手,广泛熟悉不同类别的史料,比如,跟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文献、图片资料和各种文学作品等。当然,不同史料对历史产生的实证效果也是不同的。为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认识更多类别的史料。

其次,当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史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通过上网查询或者查阅纸质版书籍等方式,对史料进行正确筛选。在筛选史料时,一方面要确保史料的典型性,同一则史料要尽可能地多囊括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性;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史料的全面性,使这一时期的政治、科技、文化及思想体系等多方面角度,都能够从史料体系中得到体现。

总之,对史料的搜集,必须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包办代替学生去搜集史料。

(二)教给学生怎样去正确鉴别史料

在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当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完善的史料鉴别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鉴别史料的优劣,能够合理筛选史料。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因此查询史料的效率也比过去提高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一些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史料也充斥在网络上,如果学生对史料不加鉴别的话,反而容易对他们造成误导。

因此,教师要着力优化学生的史料鉴别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某个观点的历史材料时,要强调区别史料来源和性质的必要性,明确这些史料是客观表述还是主观认知。但是,为了保证学生史料鉴别能力优化的有效性,教师不能进行过多干涉,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实践鉴别技巧,帮助树立史料鉴别信心,使他们敢于质疑,以此来促进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去鉴别史料,提升他们正确鉴别和筛选史料的能力。

结束语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视角来看,教师应当积极将史料实证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为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找切入点,帮助学生培养起主动搜集史料的习惯,教给学生如何鉴别与论证史料,从而优化史料实证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疏义梅.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的实践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2):20,90-91.

[2]王俊生.高中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初探[J].学苑教育,2018(6):1,108-110.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高中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区域行动”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JSQZ0127。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