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史”教育推进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

2022-07-17李净雅

速读·下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四史教育

李净雅

◆摘  要:文章以“四史”教育推进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为讨论方向。对高中与大学思政课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若干解决措施。“四史”教育中所包含的价值意蕴及历史规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鲜活的素材,以“四史”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促进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中思政;大学思政课;课程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教育之灵魂,利用思政课这个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及实效性,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学者及广大教育学家积极研究的高发区域。目前,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据此,本文以“四史”教育为依托,推动高中及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旨在为我国高中和大学思政课衔接提供理论指導与帮助。

一、以“四史”教育推进高中和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也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交汇之处,“四史”教育中蕴含着思政课的素材和育人规律,有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历史智慧,“四史”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政治信仰坚定、政治认同明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虽然,高中与大学相互衔接的两个学段,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这都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从高中政治和大学思政课的教材篇幅和内容来对比看,高中的教材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大学章节之间内在联系较多,结构严谨,事例较少,理论性强。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加强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教学内容找准衔接点,教育方式、方法的衔接紧跟客体需要的变化。高中思政教材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四册必修,知识内容上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改革开放、新发展理念等涉及“四史”教育,大学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21版教材,里面也针对大学生特点融入很多四史教育素材。同时高中生从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课堂,大中学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四史”知识素养,所以以“四史”教育推动高中和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从知识体系、思想理论发展都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高中与大学思政课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评价机制、课程内容上高中和大学思政课有较大差异,衔接上存在脱节问题,贯通性、一体化有待改进。

首先,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对接对直接制约着高中和大学两个学段思政课的衔接效果。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多数采用讲授法,教师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用来灌输知识,教学过程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多是被动地、机械地记忆知识,课堂上独立思考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被剥夺。学习目标的停留在识记层次,囫囵吞枣、无法很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批判、质疑思维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标更是大打折扣,影响着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高校思政教学场域广泛,可以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化教学、案例教学法、对分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自主性有了实现的渠道和机会。

其次,对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有很多差异,教学评价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重点和落脚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看学生的成绩,以分数为主要指标,这种评价机制只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来评价教学,缺少综合评价、社会实践等评价领域,不一定能培养出政治信仰坚定、公共参与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很可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理论脱离实际的学生,无法服务社会,难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资政育人功能相去甚远。所以,高中政治课要全方位、全领域、过程的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关注学生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时政评论活动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思政课的学习。大学思政课的评价机制更科学,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结合思政课主渠道的定位,特别是对于非思政专业的学生,作为公共课的考察标准不再唯分数是从,很多课是考查课,课程分数是由多个考察模块构成的,如社会实践、课堂表现、线上学习情况等,有的课程考察的时间也不局限于一个学期而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虽然不同学段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但根本育人方向的是一致的,因此必须要解决两个学段思政课评价机制脱节的问题,促进考评方式的一体化。

再次,灵活、全面的评价机制与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应一起开展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干货”较多,鲜活的时政素材较少,课堂教学主要是讲清楚考点,重在应试。大学思政课公共课重在于党史国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内容更丰富,理论更系统,既有学理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以及历史的厚度。因此,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在接受思政课程内容上就有很多知识上的空白,因此,在二者教学内容衔接上可以重复利用“四史”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用合适的“四史”教育素材恰当地、精准地阐述理论考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也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高校思政课上根据学生的现有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由浅入深地有机融入“四史”教育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知史爱党、爱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以“四史”教育为指导推动高中及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依托“四史”教育促进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目标有效衔接

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主要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政治观为主要教学内容,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是较为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唯有二者教育目标相同才可保障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连贯性及完整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因高中思政课及大学思政课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环境及教育要求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形成一定差异。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开展把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各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2021版思政教材也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四史”教育的素材,2021年秋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已经进入全国小学、初中、高中政治课堂,《读本》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推动促进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的衔接选择“四史”教育作为载体是非常恰当的,应继续以“四史”教育為指导推动两个阶段教学目标实现体系化。从我国近年来思政教育课程及方法来看,专题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及效率的主要途径,同时基于高中及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视角下,开设相关“四史”专题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厘清、理顺有关“四史”方面的知识内容,实现有高中和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二)依托“四史”教育促进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思政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教学中已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对此,在保证大学思政课专业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结合高中和大学的特点建立“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在课程高中可以选修“思想政治”的选修课,以学习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为重点。大学应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为核心,设置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历史、宪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并设置有选择性的必修课。

第二,完善教材。教材编写的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教学的基础。大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人员应加强沟通与沟通,注重前后衔接,通盘掌握,掌握教材的深度。大学在编写教科书时,应尽量减少与高中政治课程内容重叠的部分,以防止教科书内容的简单重复,使大学和高中课本“无缝对接”。

第三,在高中及大学中设置“四史”选修课。《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将于2021年秋季正式施行,大学要统筹大学的教学资源,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开设“四史”选修课,并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管理体系,确定学时、学分和开课时间。

第四,做好“四史”教育的选本。教育部已经开始编制“四史”大学生读物,并在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大学应根据“四史”的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的思政课程特色,编制校本教材、辅助教材、“四史”教材。

第五,“四史”选修课的选修课要起好步、开好头,而“四史”教育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政课教师热爱工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必须组织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共同努力,逐步探索开展好“四史”选修课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模式。

(三)依托“四史”教育促进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效衔接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工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在突出学生参与和社会活动的前提下,突出了在实践活动中明确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手段的有效衔接、在明确定义和不断完善的训练内容体系中将“四史”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并通过专项或综合性的训练,真正提高“四史”教学的授课水平,使“四史”教育成为思政课必修课的实践性。同时,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四史”教学的实效性。在申报国家级、省级教研项目、评审教研成果、举办教学竞赛等方面,要将“四史”教育纳入到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研究方向。

第二,各级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研室可以建立“同课异构 协同研讨”思政课集体备课交流群、开展大中小德育创新研讨会等形式,推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推广成功经验与有效模式。积极探索区校协同机制,可以建立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交流机制,密切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访问和体验校园的同时,提前实现对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第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应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和实验,使其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党史故事、新中国史故事的故事链,加强对学生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初中、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思政课上,教师可以运用案例链接,如:“坚持改革开放,走上强者之路”,让同学们自行剖析改革开放的艰难过程,感受“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真谛,增强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论

在高中和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上发挥“四史”的独特功能,既要对“四史”中蕴含的思政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实现内容上的差异性和贯通性相统一,又要创新“四史”有效融入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方式,融入方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有效衔接,这对促进我国思政教育发展及加强学生政治素养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中和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衔接性研究》的科研成果,课题编号:SJGSZD2020028。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四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