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2022-07-16黎光亮

民族文汇 2022年46期
关键词:历史观中职改革

黎光亮

摘 要: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在不同地区提上了日程,但效果却不甚理想,鉴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本身的教授,结合现实情况,在把握中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将历史教学转变为“历史观”的教学。

关键词:中职;历史观;改革

从新世纪以来关于中职历史教学的论述未曾间断过,多是集中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入手,这在根本上与中职教学模式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这是由中职通识教学现实决定的,中职学生没有外在的压力驱使学习,多凭兴趣。二是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不能吸引到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之中。在今天,国际形式风云突变,国内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这对于中职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中职历史教学,应结合实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定位自身,做出因材施教的举措。因此,需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转变到“历史观”教学,不仅解决历史知识匮乏问题,而且结合中职教学实际,以高屋建瓴的高度,引导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历史观的教育,真正培育出德技双馨的学生,铸造一批知识扎实、政治素质好、技艺精湛的人才。

一、中职教学的实际情况

2000年教育部发文:“职教生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职业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外,作为基础学科的通识课程也不能轻视,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历史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省市逐渐开设,其趋势是沿海教育发达省份开设的时间早,探索深,而中西部省市则启动晚。2020年2月14日,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将历史课程标准定下来。贵州也将这一决定付诸实践,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历史课开启。在到目前为止的实践中,一系列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职校办学形式千差萬别,公办与民办的职校办学差距大,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范,个别学校甚至以普通教育来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直到近些年才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中职学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可职校生接受的通识教育还是明显不足。例如一些民办职校,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深谙借勤工俭学之名,来行敛财获利之举,每年学生离校社会实践可达五月之多,在校就读每年不足六个月,这导致教学时间短,学生专业知识尚且匮乏,更不用说接受通识教育。

中职通识课缺乏教材,中职目前并没有与九年义务教育衔接的教材。在现行的教科书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高都有专门的教材,但针对中职学校并没有专属的教材,教学内容设置较盲目,历史知识纷乱无序,或以专题形式教学,或让老师即兴发挥,不科学、没规划就是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中职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杂乱且无体系。

从上至下的轻视,不光学生不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多不把历史教学当成必不可少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大,没有考核的压力,历史教学本身已沦为过程,质量得不到重视。

二、对历史观的理解

什么是历史观?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历史观的演变。

历史观的演进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历史发展的体悟过程,是在对历史观的争鸣中展开的。中国古代历史观念十分丰富,有老子的复古史观、阴阳家的循环史观、韩非朴素的进化史观、《周易》的变易史观、墨子的圣王史观、孟子的重民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看,由于其动因有天人之分,中国古代的历史观有天命史观、圣王史观和民众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变化的方向看,中国古代的历史观有循环史观、进化史观、复古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中国古代的历史观有大一统史观等。

到了现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历史观及社会思潮,对当代学生的历史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有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庸俗主义的历史观以及消费主义的历史观等。部分学生受社会思潮、网络媒体以及自身功利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历史观教育,要锚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近现代史教育,要在自学自讲过程中加强学生历史观的培育,要在解疑释惑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和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重大历史问题展开阐述,逐渐形成了理论特色极其鲜明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视历史的实践性价值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为出发点、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为立足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落脚点,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有力依据。

中职历史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中职实际情况来说,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中职通识课程不同于普高,从根本上二者的目的就是不同的。普高追求升学,为高考而服务,中职则只有校内考核。因此二者教学模式也不同,相比于普高,以往中职历史教学多采用教师自己采取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形式来进行,这是中职教学的实际决定的。与普高为考试而在历史知识上的拓展不同,中职历史教育不是拓展,而是普及。为了更好的普及历史教育,中职教学应将繁杂的历史进程与具体的现实社会结合起来,依托于爱国主义,形成简朴但不简单的“历史观”教育,在简化教学进程的同时,保留主干,去其枝叶,在教学过程当中,将新时代价值观的要素涵盖进去。从而使中职学生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认同中国五千年积极而深远的文化,认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观点,正确认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并坚决同社会上庸俗化的历史观点作斗争,能主动分辨国外刻意宣传的错误观点,这就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历史观。

三、“历史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从历史教育转变到“历史观”教育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和引导达到相应的要求。

第一、开发教学资源,还原历史真实。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直面的第一手材料。但目前并没有直接运用于中职教学的历史教材,各校所用教材各不相同。从实际情况出发,自己撰写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可依据于教科书。教科书是最基础的史学资料,史学资料是远古前人的智慧经验的再现,如司马迁的《史记》。也就是历史学家们见解,教科书就是被现代历史学家通过历史事件以时间顺序串起来的。其囊括的内容容量大,包罗万象,如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农业、手工业等。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时期文化发展及它们的历史意义等,但所记载史实仅仅是线条似的勾勒,不够细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师可以以借助權威专家们的对历史事实的解读,有鲜明的观点,站在新的高度,能传播正能量,突出重点,达到师生共情的效果。这样教学内容脉络清晰,历史事件突出,以时间为经线,以历史事件为纬线,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就形成了一张知识的网络。

第二、开发教学资源,可依据历史遗迹。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景教学的重要性教育界多有论述。而针对中职教学来说,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可通过走访当地相关历史遗迹增强教学成果。历史总会留下一些踪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千遍的说教不如须臾之所见。可通过重走红军路,瞻仰烈士陵园等,了解曾经发生的事。国内革全战争时期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有全军颠覆的危险,被迫长征,一路泥泞一路艰辛,发生的战事不计其数,尤其在贵州有许多红军的足迹,在黔西南兴仁的红军长征途中海河战斗遗址,是红色教育的活教材。同样解放初期,仍有部分残余的武装势力不甘心旧政府的沦丧,妄想颠覆新政权,导致许多解放军在剿匪中牺牲。学生历史观的形成要靠历史点滴知识的积累,用旧中国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来唤醒学生民族意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同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命运,从而达到不言自明的教学目的。

第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畅所欲言的讨论,能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进行辨析的观点。教会学生批判,其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有不同的独到的见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读,古代的思想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与现代的思想家大相径庭,古代的思想加他们各持自己的主张,他们著书立说,甚至舌战群儒,但其有些观点放到今天的社会语境下已经不合适。学校只是一个阶段,交给学生的应是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就是能让学生即使在脱离学校之后,也能进行独立的学习和思考,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有自己的取舍,而不盲目的人云亦云。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一线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的责任,中职学校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凸显出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专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努力提高专科学生的比例,而作为与大专衔接的过渡,中职学校在国内教学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一环,如何为国家培养更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正更加深刻地凸显出来。

青少年历史观的形成不仅关系思想素质的提高,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中职学生是庞大的一个群体,在社会面则处于失声状态,对于他们的教育过往是重视不够的,历史教育不光关乎知识的普及,在今天更应承担引导价值认同的任务,这是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实践决定的,也是当今国内国际形式的要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愿广大同行们携手共谋,关心着中职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明. 浅谈如何帮助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J]. 文理导航, 2016(6Z):1.

[2]龚少东. 浅谈中职学校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27):2.

[3]江永强. 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与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4):1.

[4]段丽芳. 浅谈中职学校的生本教育之路[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6(1):3.

[5]符世丽.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J]. 科学咨询(5期):129-129.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中职改革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侗族历史观与生态伦理的文化建构及其意义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