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2-07-16李彦林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高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目标,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有竞争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高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目标,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分支比较多,高职院校要结合服务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以专业复合方向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模块化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主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适应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有竞争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1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明确。在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导致很多人对高职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够。尽管相对于基础教育领域课程的学科中心主义而言,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范畴,能延伸到项目和实践活动,但并未完全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阴影中走出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上比不过本科生,技能上比不过中职生。教学管理和教学考核,淡化了实践教学的权重,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文件时,多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考核也是基于这些文件而做出的,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1.2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专识课程,却忽视了通识知识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落后,实用性不强,所传授的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知识的适应性、针对性不强,与最新的先进技术及现实脱节严重,与职业标准不能有效对接,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由于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导致毕业生对工作不适应,上手慢,工作效率不高。
1.3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提升。在教学团队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逐渐成长起来的,基本没有参与过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及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加之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为了教学、评职称,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钻研书本理论和撰写论文上,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只能是心有余地而力不足。
1.4以课堂教学为主,企业参与度低。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学校的教学为主体,而对口的用人企业,只是负责接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前来就业,而在对电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企业普遍参与度较低。高职院校教给学生电子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实际的需求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的技能,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高职院校对于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学模式落后,仍以课堂的教学为主,实习的内容比较少,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设置结构,也比较落后,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1.5学生实践能力差,亟待加强实训。高职院校电子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实习环节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在学生实习方面严重缺乏,校企合作不充分,不深入,学校缺乏良好的实习基地,学生缺少大量实习的机会,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很难培养起来。电子专业的教学内容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同时,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设备也比较落后,电子、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实习机会,来锻炼、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导致不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
2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2.1提高认知水平,正确认识高职教育。要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提高对高职教育认知水平,正确认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具有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能人才,对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高职教育要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阴影中走出来。教学管理和教学考核,要强化实践教学的权重,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多侧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立足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岗位需求,以“理论够用、重在运用”为指导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立足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实境,组织课程构建,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案,建设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实训“一体化”优质教材。专业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模块式课程,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更新。在一些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中,淡化理论与实践的界限,理论融于实践,实践提炼理论,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工作岗位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并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增加高技术含量。在学习各种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应用电子行业的特点及岗位知识、能力要求,制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大要求,用相应的课程构架其内容和主体,设计出基础平台+能力模块+资格证书=专业课程结构的模式。电子行业存在知识更新速度快,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存在时差,所以应该使用活模块完成岗位的现实要求,而宽基础则提供给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支持,使学生既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又有能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知识。例如,在进行活模块课程设置时,着重锻炼学生的电路焊接能力;单片机及其相关产品的组装、调试、现场维护与维修能力;电子线路CAD,特别是PCB布线)能力;简单的单片机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这样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加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3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知识适度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岗位、岗位群及相关的技术领域对人才必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产教结合、厂校合作为培养途径,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知识适度的教学体系。系统化的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课程的设置与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相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宽基础、活模块,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社会需求的几大方向为依据。应用电子专业采用“岗、课、证相通融,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讲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進行职业技能训练,充分体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时间五个要素相结合。因材施教,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和胶片投影,给学生以生动可视的教学内容,并增大课堂信息量,利用声像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在简单的案例中渗透复杂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解,费时费力,学生还不易理解。此时,教师可选取一个贴近生活又典型的案例,如为电视节目的评委设计一个表决器。教师将任务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收集材料、设计电路并在实验台上连接、测试,检查电路设计是否正确,试验无误后学生可在万能板上安装、焊接及测试。完成后让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哪种设计方案最好。通过案例教学将枯燥、难懂的内容在无形中渗透到学生心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2.4加强实践实训,提升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在实践实训的过程中要从学生职业发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及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平台。高职院校在实训设置时需要以职业需求程度为主,在职业技能基础上合理设置,在课程知识上构建职业环境下的实训体系,充分调动各项资源,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实训环境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探究,确保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挖掘新的知识,不断改善电子技术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在课程基础上,进行课外探究,确保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让学生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这对学生今后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5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能承担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又能承担技能课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促使每位教师向双师型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专业实践训练,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通过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践锻炼和技术培训,逐步达到双师型的标准,使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的数量增加。
2.6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在对应用电子技术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摒弃传统教科普教育学中仅依靠考试结果和实训结果实施评测的评价方式,要将评价重心,由结果转移到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测,提升电子技术课程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要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掌握状况等作为考核的重点,依照职业发展需求,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明确,依照权重指标进行各部分评价成绩加权,形成高质量的考核体系。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提高认知水平,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立足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知识适度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实训,提升职业技能,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昊.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01):55-58.
[2]王皆佳.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促进机制与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4):25-26.
[3]魏岚.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1):205-206.
[4]周洪敏,张瑛,丁可柯.基于工程认知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6(6):21.
作者简介:李彦林(1983.12-),男,汉族,甘肃秦安人,本科,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微电子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