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评价困境及纾解路径
2022-07-16何建军
何建军
摘要:构建良好的教师评价体系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进着我国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当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阻碍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因此,要建设有助于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发展的良好生态,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要秉持发展性、多元性、公平性和过程性四个原则,转变评价观念,优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促进中小学教育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评价;现实困境;纾解路径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地势偏远,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欠缺。通过调研发现,一些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片面、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仍是突出存在,导致民族地区教师评价面临改革难题,教师评价的优势和功效在民族地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中小学肩负着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重任,维护着民族地区安全与稳定。因此要深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必须要重视教师评价,不断完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提升中小学校治理能力。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评价现实困境
(一)教师评价内容片面
调研中发现,很多中小学囿于思维的习惯化或凝固性,对于教师评价过于简单、浅显,仅仅将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学科考试成绩的分数等具体成绩作为指标。同时,单一简单的教师评价忽视学生在教育中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学业素养降低,对学生的学也无法把控到位,无法在学习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民族地区需要重视民族文化认同,侧重考量教师教书育人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但当前民族地区教师评价普遍存在着对量化指标偏爱,缺乏对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内容。
(二)教师评价方法单调
目前一些中小学在有不少中小学在开展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简单化的评价技术和定量化分数开展教师评价。比如,一些学校仍以學生单科或者是几门学科综合均分成绩作为指标,用进步的数值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教学能力等级。运用固化、量化的指标对教师展开评价往往是静态的,忽视不定量因素,容易导致结果片面,偏离教师评价目的。一些学校认为量化指标更为公平,但是量化标准本身具有主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
(三)教师评价主体单一
学校作为管理者,教师作为被管理者,两者地位存在不平衡。管理者处于支配地位,掌控者教师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环节制定。作为被评价的教师作为学校聘用员工,存在劳动关系,处于服从地位,其在教师评价中主体性容易被忽略。在很多中小学开展的教师评价中,教师本人未被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从中可以发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是一个倾斜关系,教师评价中教师主体缺位,教师评价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未能实现。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评价困境成因
(一)教师评价中行政力量主导
教师评价的评价主体具有多元化,但学校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学校行政人员从始至终都在参与教师评价活动。从教师评价的各项指标确定,到教师评价活动正视启动、数据汇总等,学校行政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完整参与这个过程,对教师评价的政策方法等最为熟悉,从而形成了主导地位。学校行政人员过多参与评价活动,使得评价工作向着管理行政方向倾向,忽视评价本身目的,容易让评价结果主观、有失公允。
(二)教师评价中注重量化指标
具有客观、科学等优点的量化指标作为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反映教师教学情况。但是量化指标也具有量化标准精确度不足、标准制定主观等不足,因此过分依赖量化指标也会使得评价数据偏颇,忽视对教师师风师德等无法量化的内容评价,造成结果片面。量化指标过于追求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公开,但容易使教师评价活动陷入本末倒置误区。
(三)教师评价中反馈机制缺失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构成大多数是由引进的教师组成,大多数教师并非本地人,需要良好的反馈机制帮助他们能够尽快在教学活动中成长。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未能构建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导致教师无法确切真实掌握自身教学情况,无法知悉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教师成长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未能达成一致。
三、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评价困境纾解路径
(一)改革教师评价观念,优化教师评价内容
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特殊时期下线上教学保证了中小学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教师评价也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在以往评价内容也需要将线上教学效果纳入其中,倒逼教师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在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丰富教学情景,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同时,百色民族地区,也是我国革命老区,教学活动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教师评价也要内生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评价活动之中。针对民族地区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在教师评价中设置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内容,更加关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
(二)丰富教师评价方法,多元构建教师评价
中小学要始终保持教师在多元评价主体中核心地位,保障教师自评结果权重赋值高于其他评价主体。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可以建立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为群体的业绩考核,把教师之间封锁对立的矛盾减到最轻,激发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热情,建设适宜学校发展特色的优秀教师团队。民族地区中小学可以开展教学基本能力提升评价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评审,对参与活动教师从现场说课、课堂教学展示和现场答辩三个环节综合点评分析,推进教学模式、教学能力等深入发展。
(三)畅通评价反馈机制,重视教师人文关怀
民族地区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组织带领老师们到全国各地名校学习、轮训,实施“师徒结对”工程,即名师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同时,学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注重教师的心理状况,给予新教师关怀帮助其尽早适应教学环境,切实关怀老教师让其感受组织的温暖。在生活中组织教师开展各类课余活动,锻炼团队凝聚力,缓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学校要鼓舞教师队伍不断抓教学、抓研究、抓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教师队伍的教育职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民族地区中小学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类比赛(评比)活动,教赛相长,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