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
2022-07-16范晓燕
摘 要: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地理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本文首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构成要素;其次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协作和科学性三方面,分析了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加强对地理观察活动的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三条有效策略,希望能给高中地理教师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
所谓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从事地理户外活动、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地理实践力对学生学好高中地理学科,拥有牢固的地理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以使其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为日后学习更加高深的理论知识提供必要的支撑,还要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从而转变态度,积极拥抱地理课程,为日后拥有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助力。
一、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构成要素
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许多考察与调研活动。而学生想要完成这些任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力。这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必备的能力与品质,也是提升他们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需要高中地理教师给予高度的关注。
高中地理实践内容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能够从教师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通过科学的方式,及时提取出相应的地理信息,并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与当前所参与的地理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借助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如此学生才能做到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并使之成为提升个人地理核心素养的助力;讲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尝试用专业的地理术语来解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并且能从地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评价,巩固所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发现以及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地理问题并非是摆在明面上,许多时候需要学生不断地剖析问题,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讨,以便能得出正确的论证;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设计的能力——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体,唯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等对实践活动做出科学的设计,活动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成为优秀的地理学习者[1]。
二、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原则
原则是保证培养效果的关键。如果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能够遵守一定的原则,那么培养效果就将有所提高,这对学生日后拥有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是较为有利的。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地理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学生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2]。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并且能立足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差异,为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以便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熏陶,促使其对地理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探究能力等,在强化学生实践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想法与见解说出来,以便他们能够积极地展示自我,并在教师正确地指导下,加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担心失误后可能被别人嘲笑等原因而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不能以严厉的态度对待,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其创设轻松愉快的畅谈环境,让他们在众人的影响下,逐漸走出心中的阴影,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地理实践活动中来。
(二)相互协作
地理教学活动并非是“教师说,学生听”,而是授课者与学习者就地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良性互动的过程[3]。地理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里的相互协作包含两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前者要求地理教师在开展实践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两者相互协作完成所制订的地理实践活动任务;后者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始终与周围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以便他们能借助团队的力量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科学性
科学性是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4]。唯有科学的任务,才能让学生逐渐突破自我,向更加困难的任务发起挑战,最终实现个人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提升。所谓科学性,是指教师所布置的实践任务以及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要具备科学性。通常情况下,实践任务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他们伸伸手就可以完成的,又要能体现出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力,使其能够在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为其日后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地理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等,不能盲目开展,否则就失去了意义,也无法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形成有效的推动。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5]。如果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无法发现问题,更不知道如何去探究问题,那么他们根本无法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其地理实践力提升也将是空谈。因此,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便能够找出最科学的解决之策,为日后拥有良好的实践力奠定牢固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通过学习,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规律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在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是大气和水,而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这两大因子的认识与理解,并懂得造就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不仅有外因,还有内因,以辩证的目光看待营造地表形成的各种力量。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具备一些与地貌有关的知识,也能根据书上所给资料等进行有机的整合,然后从中找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分析地貌的能力、地理实践力等有所欠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拓展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譬如,在讲授黄土高原的地貌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地貌形成的原因,而是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板块活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其间,他们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日后进行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实践力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是相对较难的。最初学生可能会出现无法参与的情况,有时即便参与其中,也很难发现问题。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也许地理教师将所有造成黄土高原地貌的因素都逐一讲完了,学生依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因果关系,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此,地理教师要给予高度的理解与耐心,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如果学生实在不能掌握课程的重难点,教师就需要及时提供帮助,譬如,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情况有关的问题等来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局限,从而以更为开阔的目光看待地理知识。
(二)加强对地理观察活动的组织
观察是学生完成实践任务不可或缺的能力[6]。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那么就能从教师所给的地理信息中找到内在联系的方式,这有助于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各种观察活动,让学生对所要观察的对象做出全面的分析。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地理观察活动的科学指导,要求他们明确观察的目的、步骤等,并认真记录观察的地点、次数等相关信息,便于他们更加顺利、更加有效地完成观察任务。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所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与总结。最初学生整理数据是相对较慢的,做出的总结也是相对片面的。但随着他们观察能力的增长,随着他们实践力的提升,他们整理数据的速度与效果也将有所提升。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然后请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记录地球自转的方向、转动的特点、公转的方式等,并请学生对两组数据进行仔细的比对,以便他们能够找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不同之处。当学生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可以请学生用自然界中的现象,论证自己的总结,看其是否具备科学性。对此,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这会加深他们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对于其日后拥有良好的实践力、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实践力的提升要依赖实践活动,否则再多的讲述都是没有用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比如,调查类、观测类等,以便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活动,便于他们在不断的参与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为日后形成地理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7]。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作用得以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形成积极的熏陶,教师所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紧扣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围绕主要知识设计活动的具体内容。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提供及时科学的帮助。
比如在学完“人口迁移”以后,教师可以举办“班级家庭人口迁移状况调查”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所学到的知识搜集与这个班级家庭人口迁移有关的所有信息。高中学生要面对高考,可供他们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有限,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时间定为课下或者是放学以后。活动前,学生要相互交流彼此所知道的信息,并查阅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明确所要完成的调查任务。在实践活动中,请每位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统计方式对人口迁移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然后汇总所有调查结果,編制一个班级家庭人口迁移的表格,并要求学生以此绘制一幅人口迁移的地图,以便能直观地看到所有人的迁移情况。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将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实现巩固地理知识的目标,还能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欠缺的地方,并进行科学的改进。这对他们获得地理实践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又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根本,因此需要地理教师高度重视。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创设科学的实践活动,以便他们能够从被动学习的模式中走出来,开始主动朝着更为优秀的方向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实践力的培养绝非在朝夕间就能完成,因此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耐心,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地理课堂上获取探究的力量,从而转变态度,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中,为日后提升个人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建国.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
[2]张迪.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动漫先锋,2020(8):53.
[3]陈泽珍.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好日子,2021(33):1.
[4]刘一明.例谈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4):5.
[5]吴迎晓.基于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刍议[J].读与写(上旬),2021(12):350.
[6]代立锋.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分析[J].高考,2019(12):1.
[7]叶良煊.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12):2.
作者简介:范晓燕(1979— ),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