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建策略研究

2022-07-16李建华

高考·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学有效性数学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当前素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中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较强,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案,以保障教学效果。在实际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融入新时代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本文立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了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有效性的构建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下,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面对如今教育界不断涌入的新型教育理念,中学教师也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但是,在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难以凸显,以及学生水平差异问题和态度问题等,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1]。基于此,中学数学教师有必要正确认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自身观念,积极探究优化措施,完善教学过程,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相对守旧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涌出。但是当前,很多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跟不上时代发展,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推崇“唯成绩”论,在教学中通常以考纲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极差。此外,一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认为“题海战术”是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无论在课上学习还是课下作业中,都让学生泡在“题海”中,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多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2]。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于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大量冗杂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剧增。但是,很多中学数学教师采用的都是“一刀切”式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讲解为主,并且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关注不够。这样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处于被动“听”的状态,留给学生讨论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难以得到激发,思维得不到发散,学习兴趣的降低必然带来学习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质量。

(三)学生主体性不明显

新时代的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及过程要依据学生情况来具体制订。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过于死板,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数学教学时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开展课堂互动时也只是将浅显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回答,但是却并不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很快便会将答案公布。在这种断点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凸显,主动性难以体现,很多学生产生数学知识枯燥、无聊的想法,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中学在招生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一般由电脑进行随机派位,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喜欢文科,也有部分学生则擅长理科。学生所擅长的学科不同,也导致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3]。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就使得同样的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较为简单,没有挑战的价值,而对部分学生来说则较为深奥,根本听不懂。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存在使得数学教学质量迟迟无法提升。

(五)学生学习态度不佳

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其具有独特的性格和思想特点,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导致其缺乏耐心钻研、认真学习的情绪和思想状态,这样就很难实现师生间的良性沟通。同时,学生个人性格、思想特质会对其学习态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思维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中学数学教师在现阶段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任务中,需要兼顾中学生个性、思维特点,精准地帮助其发展核心素养。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建原则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

在教育改革进程加快、科技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需要注重学生在思维、素养等方面的发展,这就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在教学中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

(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始进入教师备课环节,以及学生学习环节,为教与学提供了诸多便利。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在互联网上搜集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地革新自身教育理念,打造全新的课堂授课模式,促使整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三)立足“以生为本”理念

“以生为本”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意识到学生为教学本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实现对知识进行深刻记忆和有效理解,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中心位置,从中学生的心理和特点出发,提升学生课堂体验,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4]。

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建策略

(一)贯彻生本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中学数学教师需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思想观念彻底颠覆,将自身置于“引导者”的位置,将学生的主体位置凸显出来,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的综合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注重现代教育多元化手段的应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开展生动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提升教学成效。

例如,“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较为抽象化,对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针对这一函数的图像性质展开教学时,笔者便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规律,开展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探索系数对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朝向影响时,笔者先借助图像绘制工具,让学生自行绘制以及的图像,提出任务“请你通过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像,猜测图像开口方向与二次系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思考和探讨,改变以往教师讲解灌输的教学方式,而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了出来。当学生被“”时的函数图像开口方向难住时,笔者对其展开了进一步引导,在几何白板的展示下,将当与当时中间的状态,即时的图像进行清晰呈现,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为教师主要站在一个引导位置上,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来收获知识,这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足够的成就感,深入体验数学乐趣的同时,还有效保障了其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深刻记忆。

(二)巧妙应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新时代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基于信息技术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形式的展示之下,中学数学中抽象的知识都可以得到形象化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生活情境,并与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融合,結合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形象化、趣味化的课堂情境,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思维发散,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实现其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信息技术的巧妙引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方感官,还能将数学知识有效转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与记忆印象[5]。

例如,在“随机事件与概率”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笔者便搜集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随机事件”的视频,如“猜硬币”“抽奖”等,并将其整理成为一个导入视频,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经历过的类似事件,以此在课堂中构建起来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更好地引出“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在引导学生探索概率知识的时候,笔者将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通过多媒体发布了一个情境任务:“老师在一个存钱罐中放了4个一角硬币,2个一元硬币和1个五角硬币,现在老师要用一元钱来坐公交车,这个存钱罐每次只能倒出一枚硬币,那么老师取出1元硬币的概率是多少呢?”让学生在多媒体生动的展示之下融入情境之中并展开分组合作探讨,在合作中促进其思维碰撞,有效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从数学知识的本质来看,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对此,传统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就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生活情境的开展应与学生的认知相贴合,灵活化数学课堂,并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身边事物中寻找和观察轴对称图形,通过拍摄和搜集照片的形式,为课上学习、探讨提供学习资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分享搜集的照片,与其他小组成员探究其中存在的规律。在身边的许多生活事物中,都能体现对轴对称性质的运用,如,飞机两翼、风筝等。根据生活中的事物,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若生活中缺少轴对称图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在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下,学生可以对其性质有一个更全面的掌握,使其更好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使其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四)引入小组合作形式,提升学生热情

核心素养培养重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中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不同学生在思维、性格等方面具有其独有特点,这就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数学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中学生这方面特点,以小组协同形式进行共同探究、参与式学习,让整个小组内成员在相互监督、激励中参与讨论,互相交换思路和意见,获得“1+1>2”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协同数学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各个小组也能进行相互竞争。为了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教师应明确合理的小组分配原则,根据学生思维、基础和能力进行划分,保持各个小组整体水平相当,更好地激励小组间进行竞争。

例如,在讲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发挥小组协同优势,通过导入类比问题,组织各个小组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组的关系,使得各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掌握代入消元方法思路和步骤,并能够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在协同学习实践中,学生可以迅速地进行观察、对比,在小组中进行想法交换,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进行思考和学习。然后,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小组竞赛题目,以限时训练的形式进行小组运算竞赛,让各个小组在练习中主动发现问题,以组内思考、交流和探究的形式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对中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融入信息技术、构建生活化情境、开展小组合作等措施,不断推进教学过程优化,增强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热情,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益西卓玛.数学教学中创设高效课堂的策略解析[J].高考,2021(23):85-86.

[2]朱占江.刍议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S2):91-92.

[3]李菊英.小组合作构建中学数学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0(52):205.

[4]谢梨芳.中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新教师,2020(12):55-56.

[5]付相华.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的价值及途径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4):92-94.

作者简介:李建华(1973— ),女,汉族,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大同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中学有效性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