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16杨世刚
摘 要: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增强互动,有利于丰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高中数学教师应营造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兴趣,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展开巩固练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数学;应用研究
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如性格、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等,然后根据自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等,科学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中每个人分工不同,每一名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特长,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因此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的本质回归以学生的学习小组活动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对团体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不仅可以改善班级内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流能力。小组中的成员可以相互扶持、相互交流,共同进行数学的学习和探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小组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是知识才能的交流,也是技能上的交流,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互动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及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最流行的教育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水平。高中数学教师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工与合作,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沟通与讨论,及时地解决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可以使班级成员的学习成绩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可以提高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实用性。课程改革表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育方面,教师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改善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环境。此外,由于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比较多,上课时间有限,如果教师对所有的课程内容都亲自讲解,则很难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一般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在拓展学习空间的同时,也缓解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的整体应用水平。
(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寻找新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让所有学生参与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估,让他们对学习问题及其功能有积极的思考,使学生能够独立研究问题、相互交流。教师必须重新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教育学生积极学习和合作的能力,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确保学生从小组学习中获得乐趣,逐步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动力。高中生正值思维发散,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时候,如果在课堂上遇到不懂及难以解决的地方,则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可见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若教师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并在课上布置几道相关课程的数学题进行探讨练习,可以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使其发挥想象力,并在积极思考中不知不觉地拓宽了视野,若几个人一起讨论,探讨出正确的结果,则效果更好。于是给学生们带来一种成就感,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并不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这样更能提起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兴趣,从而爱上数学,喜欢数学。
(四)有助于帮助学生团结协作
学生对于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那么熟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个小团体中所承担的那一份任务和责任。比如,小组成员1可以将讨论出的答案工整地抄写下来,小组成员2则可以将讨论过程中的重要言论进行完整的记录,小组成员3则是进行发言的或上台回答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的任务和责任,这个小团体少了哪一个人,都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小团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感知到自己承担的责任的重要性,并在小团体中培养交际关系,以此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发展好同学间的关系。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到位
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小组合作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对学生进行簡单的分组,但是教学理念仍然采用以往的传统观念,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演讲式教学。他们往往采用的是根据座位就近的方式进行分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组间成员差距,会对其学习造成影响。而教师在真正进行教学活动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仅仅是让他们进行问题的开展或者讨论,小组之间缺乏交流和讨论,造成了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未能获得效果。
(二)课堂纪律混乱
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指导,这就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未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在该模式中课堂纪律问题是教师应当首先注意的问题,应当让他们积极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讨,而不是将小组合作模式中的交流作为娱乐来进行,否则会让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不严谨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进行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想要避免班级乱成一锅粥的情况发生,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主动去进行数学学习[2]。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好奇心的驱使,在小组讨论时存在浑水摸鱼或者聊天娱乐的情况,这也就导致课堂纪律越发混乱,因此这是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必须要改善课堂纪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对学习小组缺乏有效管理
高中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当中,没有很好地对学生小组进行指导,部分教师在创设数学小组之后,就让学生自由发展,没有对小组进行规范性、合理性的安排和指导,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心理。缺乏教师的指导和指引,学生也就无法很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只是盲目地进行交流和数学讨论,这种方式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数学小组的管控,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的指导,既让学生通过小组模式来获得交流和学习,也能发挥自身的作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做出积极的指导,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以往的知识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控,将科学合理的设计贯穿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当中。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进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可以先让教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给学生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告诉学生要讲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遵循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要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人学习能力来进行分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组,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让自己能跟不同的人进行很好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方式不仅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能够涵养其学习动力,同时还能培养其技能。例如,教师假设问题情境,即现在需要建造一所房子,教师给出房子的模型图,然后给出砖块的长、宽、高,让学生去计算建造这所房子大致需要多少砖。这一问题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同时强化学生的立体思维。在进行小组合作模式时,应当让组员自行分配小组角色,通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来让其担任不同的角色,让他们都能受到各方面的锻炼。教师在进行任务布置时,要考虑到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同时也要让他们都能获得新的知识。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让小组成员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作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方式对教师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需要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对课堂进行整体的把控。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如果班里有50个学生,可以把学生分为10组,并为每一组安排一个组长,组长必须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10名成员之一。这样做是因为有些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较低,无法及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安排一名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起到带动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具有积极性,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重视学习内容
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可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非所有课程或知识点都适用于小组学习,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开放的、可搜索的、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同时,教师也有必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状况,如果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偏离学习目标,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水平。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要为每个小组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沟通,防止学生为了赶时间而不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四)加强形式与学科的结合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开展数学“集合”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一系列生活实例带领学生学习集合的含义,元素的概念和特征,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等相关知识,以及集合之间的运算等,使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了解元素同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让他们掌握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等内容。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本章知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小组划分,判断出他们的数学基础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等,划分成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三个层次,为每个小组安排不同层次的同学各两名左右,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每个小组均匀搭配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推动他们均有所提升。教师根据学生在新课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合理划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思考与探讨中均发挥出个体的作用,使其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助推他们整体进步。
(五)完善合作小组间的评比机制
为了加强团队内部合作的凝聚力,提高合作团队的竞争力,有必要改进其评估机制。例如,当在講解“圆的方程”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合作学习小组,引导他们讨论和分析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以及两类方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并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行进奖励,奖励分数通常为1~2分。不积极说话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应受到惩罚。最后,在课程结束前,教师总结分析本课程中有关团队合作的一些问题,对好的团队给予高度评价,有助于加强团体的凝聚力。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领域,采用分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有机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弥补差距,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过程来进行改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11):2-21.
[2]文颖.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杨世刚(1983— ),男,汉族,江苏盱眙人,江苏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中小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