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习作失语矫正中的运用

2022-07-16刘吉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形象化教者导图

刘吉才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1]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强化习作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纵观常态习作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现象,内容、结构乃至句式雷同的情况随处可见,套话作文比比皆是。在习作中,学生经常说着大而空洞的假话,唱着大而无当的高调,沿用俗而陈旧的套路,迷失了自己的思想,掩盖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丢掉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纯真个性。我们暂且将学生这种表达失当的现象称之为习作失语现象。

习作失语现象在常态习作教学中随处可见,需要引起教者的高度重视。造成习作失语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素材缺失。学生大多过着学校——家庭式的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单调直接导致作文素材单一,作文时往往一味机械套用现成事例,依葫芦画瓢,导致题材雷同、内容“失语”。二是积累匮乏。小学生由于阅历、基础等原因,语言积累普遍偏少。再加上教者没有从学生表达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的积累,造成学生语言积累的匮乏,乃至个性化语言的缺失。三是过程固化。教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用规范、精巧的固定套路进行速成式训练,力求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造成习作训练机械僵化,急功近利,导致方法“失语”。正是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只知一味模仿范文,套用现成的事例,没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缺少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产生学生习作的“失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表达的异化。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能清晰而有条理地帮助学生呈现习作素材、习作语言、习作方法,让习作素材变得丰富起来,习作语言变得鲜活起来,习作方法变得具体起来,从而成为走出失语误区、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抓手。下面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 生活万花筒》为例,具体介绍思维导图在习作失语矫正中的运用。

一、立足内容,以图理“材”

习作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训练素材。所谓素材,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通常是一些原始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生活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由于缺少素材而抓耳挠腮、眉头紧锁,苦不堪言。笔者曾就习作内容作过一个调查,有约40%的同学坦言,没有东西可写。可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显得非常紧迫而重要。正由于如此,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喜欢一味地模仿别人写过的老材料。如一提到做好事,就是捡钱包、让座、扶盲人过马路。由于这些材料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因此学生很难把事情写具体,尤其是关键的细节描写更是无话可说,客观上造成了习作失语现象的发生。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生活万花筒》要求学生选取生活中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者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理习作素材。教者先从学生生活开始聊起,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看到题目,你想到哪些事情?学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有学校发生的,也有家庭、社会上发生的;有高兴的,也有遗憾、痛苦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总體上事情各种各样,但缺乏条理,杂乱无章。面对这种状况,教者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思维,将想到的这些事情都写下来,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整理。要求学生先提炼关键词,再进行初步归类。学生有按时间、地点归类的,也有按内容、主题归类的。以下是一位学生按地点归类的习作素材思维导图:

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这就要求教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法,可以直观、有条理地显示出习作素材之间的层级关系,便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筛选与加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将分散零碎的习作素材用直观的、形象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比单纯的抽象语言更能让学生感知、接受。而且,大量形象生动的符号乃至图片运用于思维导图,在突出主题词的基础上,图表的无限延伸性还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图理“材”,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材料的鲜活。素材是习作的基础,鲜活的素材更能让习作增光添彩。要引导学生立足生活,从鲜活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有效激活思维,拓宽选择范围,将习作素材进行发散、汇总,把生活中能想到的、符合条件的鲜活素材都一一写下来,努力做到素材内容的最大化。二是材料的条理。符合习作要求的素材很多,学生能想到的素材更多。这就要求学生要注意呈现的条理。要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对习作素材进行分类,将所有的素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归类,做到层级清楚、一目了然,实现素材图示的条理化。经过整理,学生对习作素材有了基本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把所有的素材归类放在一起,也便于学生比较、提取,为最终优选、确定素材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着眼积累,借图引“言”

孔子曾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可见,语言对于作文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习作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作文之所以“千人一面”,大话、套话连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积累匮乏,想表达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也就是“无话可说”。写同学,都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写老师,总是两鬓斑白,眼睛会说话。写母亲,都是额头爬上了皱纹,双手长满了老茧。写来写去总是老一套,好像除了这些语言,就没法表现人物了。语言的匮乏也是造成学生习作失语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执教《生活万花筒》,为了帮助学生将事情写具体生动,教者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人物描写的语言,然后进行归类整理,最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直观呈现。在积累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工具书、阅读优秀作文选等多种途径,积累了本次习作训练需要的语言素材,同时按照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分类,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呈现。以下是一位学生进行的本次习作语言积累的思维导图:

学生习作失语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话可说”。面对具体的内容,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表达。语言是学生表达的基础,也是习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一篇优美的作文,总会出现不少运用准确、描写具体的精彩语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为了提高语言积累的效率,需要对语言进行整理、归类,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实现有序积累,便于学生记忆、运用。以图引“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丰富性。学生习作需要丰富的语言做基础,习作内容也需要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能方便学生进行语言的整理、归类,分类清楚,形象直观。像上例,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好词按照外貌、动作、神态、语言进行分类,并将每一类中的成语进行单独呈现,方便学生在习作過程中及时运用。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习作过程中需要的语言进行全面梳理、有序呈现,为动笔做好了充分的语言准备,避免了“无话可说”现象的发生。二是语言的独特性。习作是个性化表达的产物,个性化表达离不开个性化的语言。教者要立足习作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运用自己的语言,努力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写学生的外貌,要仔细观察写作对象外貌的某一个方面,或身材,或衣着,或头发,或眼睛,或嘴巴,然后,具体写出所观察部位的特点。这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特定部位,集中笔墨,着力描写。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在写人的眼睛时,不仅用了“炯炯有神”一词,还用上了“慈祥的眼睛”“会说话的眼睛”“像闪烁的星星”……习作语言从过于概括、空洞无物,走向具体形象、鲜活生动,语言的表现力得到显著增强。

三、优化过程,用图导“法”

所谓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提出的两个明确观点: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学习基础薄弱,习作能力不强,急需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方法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习作失语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执教《生活万花筒》,为了帮助学生将事情写具体,教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指导学生进行四步训练法的有效训练。四步训练法包括“概括介绍——具体描写——展开想象——抒发情感”四个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教者遵循学生语言形成的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内容写具体,将语言写生动。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每个步骤进行全面呈现,也就是将训练内容具体化。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四步训练法的基本内容,而且对每个步骤的具体要求有了清晰的把握,达到熟练掌握、内化于心的效果。以下是一位学生进行四步训练的思维导图:

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在方法指导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将方法的过程具体呈现出来,便于清楚了解方法的实施步骤,从而做到心中有标,眼中有路,手中有法。以图导“法”,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方法的适切性。方法是能力的核心要素,方法指导应该成为提升表达能力的关键。防止方法内容的空洞,需要紧扣习作训练要素,在细化操作步骤上下功夫,增强方法指导的适切性。这就要求教者在进行方法指导时,要立足习作和学生实际,科学建构方法指导内容,循序渐进进行方法指导。当然,习作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多,可以是结构层面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层面的;可以进行整体谋篇布局的指导,也可以进行句段写法的指导。无论哪一层面的方法,都要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隐为显,便于学生把握、运用。二是方法的形象化。方法指导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常常将一句话想象成一幅画,习惯于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教者要发挥思维导图等形象化手段的教学优势,用形象的图式直观呈现方法的内容。像上例,在进行四步训练法训练时,学生先将“概括介绍——具体描写——展开想象——抒发情感”四步借助思维导图分块呈现,然后逐块进行训练,让训练看得见,提高了方法指导的效率。借助思维导图这种直观的方式指导方法,将抽象的方法形象化,概括的方法具体化,便于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步训练,真正把方法指导落到实处。当然,形象化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画简笔画,可以图表呈现,可以手势表演。无论何种形象化手段,都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让形象化手段真正为方法指导服务。

习作失语现象是学生习作能力弱化的表现形态之一。走出习作失语现象的误区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思维导图积累素材、丰富语言、指导方法,就一定能帮助学生走出习作失语的误区,从“失”走向“得”,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为提高表达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

猜你喜欢

形象化教者导图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学诗2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