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介入系统的“云南象群迁徙事件”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2022-07-15牛均均牛桂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哲学观大象话语

牛均均,牛桂玲

(郑州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21年4月云南省的一群野生大象离开西双版纳保护区,一路向北,开启了迁徙之旅。象群的迁徙不仅牵动了国内民众的心,同样也获得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关象群迁徙的各种视频更是爆红各大网络视频平台。除中国本国媒体外,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地区的媒体,都对云南野象群的迁徙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包括BBC、The Guardian、CNN、Washington Post等国外主流媒体持续跟踪报道象群北移。媒体对大象迁徙事件的争相报道与社会各界专家的介入都体现出该事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动物迁徙活动,更涵盖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人象冲突、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思考。而中国媒体也通过一系列关于象群迁徙的报道,向国际传播了“可爱中国”的正面形象,讲述了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

(二)研究综述

现有研究中不乏有以评价理论介入系统来分析新闻语篇的。辛斌,吴玲莉(2018)分析了中美媒体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发现中美都更多地调用了“对话性扩展”资源[1]。 蒋国东,陈许(2017)以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研究“一带一路”对外新闻里介入资源的人际意义,分析得出介入策略相互牵制形成了独特的韵律话语模式[2]。钱建伟,Rob Law(2016)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发现西方主流报刊借用人际对话空间的压缩或扩展策略开始转向对中国游客形象的积极建构[3]。但已有研究对新闻语篇中介入资源进行国际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较少,孔冬秀(2021)从生态语言学出发,结合Stibbe关于话语的三种分类分析国外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语料[4]。贾晓慧(2021)在国际生态话语视域下,描述中美两国主流媒体有关新冠疫情报道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差异[5]。

目前人文社科领域对“大象迁徙事件”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也多从传播学和新闻学视角分析其相关新闻报道。因此,本文以中外媒体(CGTN,BBC,CNN,The Associated Press等)对“象群迁徙事件”的报道为语料,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国际生态哲学观为指导,对比分析报道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揭示新闻语篇背后所表达的生态观,明晰该事件对中国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启示。

二、理论框架

(一)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将语言和生态联系在一起的学科。该学科有两个主要的研究范式,一种是聚焦语言生态的“豪根模式”,其中“生态”是隐喻的,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另一种是“韩礼德模式”, 强调语言在各种生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生态是非隐喻的。后者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提醒语言学家要记住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做出哪些工作和贡献。生态话语分析在生态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生态话语分析”(EDA)在 Alexander & Stibbe(2014)的文章 “从生态话语的分析到话语的生态性分析”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中首次出现。[6],生态话语分析不仅仅是生态话语的分析,而且是在生态框架内开展话语的生态分析。基于此,英国生态语言学研究者Stibbe(2015)区分了三类生态性话语: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有益性话语[7],衡量的标准主要是分析者的生态哲学观(ecosophy)。

在国内,黄国文等学者结合中国文化语境提出本土化的“和谐话语分析”概念[8],目的在于促进人与自然以及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9]。而何伟等人则丰富了“生态话语分析”的内涵,将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话语分析模式。何伟, 魏榕(2018) 通过阐释生态学原理,并基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外交理念 ,进一步明确和发展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10],以指导国际生态话语的分析。并将国际生态话语分成三类: 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话语[11]。其中,有益性话语遵循 “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国际生态哲学观,促进人们保护国际生态系统,值得提倡; 中性话语既不遵循也不违背该国际生态哲学观,对国际生态系统并无积极影响,需要改善; 破坏性话语违背该国际生态哲学观,阻碍人们保护国际生态系统,需要抵制[12]。

(二)评价介入系统

Martin & White(2005)在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评价理论[13]。介入系统是评价理论的一个次系统,关注的是评价的来源。介入系统包括自言和借言两个部分。自言意味着排除对话性,评价来源于单方,分为假定(presupposition)和断言(assertion);借言是借他人的思想、观点等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借言分为对话扩展和对话收缩。前者指发话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可被容纳或接受,甚至鼓励听话者表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主要通过引发( entertain) 和摘引( attribute) 实现; 后者则指发话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反对或拒绝对话人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缩小或压缩对话者的会话空间,主要通过否认( disclaim) 和声明( proclaim) 实现。

介入系统虽然可以反映出态度的不同介入方式,但是其分类基于语言资源不能体现话语的生态取向。因此本文参照魏榕、何伟(2019)的国际生态话语之介入系统分析模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框架下遵循人类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对“云南象群迁徙事件”中外新闻语篇中的介入资源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建构生态话语中的评价意义。(见图1)

图1 国际生态话语之介入系统(何伟&魏榕,2019)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中外媒体有关大象迁徙的新闻报道运用了哪些介入资源?

(2)中外媒体报道大象迁徙事件时的评价介入资源是如何分布和实现的?

(3)“大象迁徙事件”新闻语篇通过介入系统体现了怎样的国际生态话语特征?

(二)语料选取与处理

为了对比分析中外媒体如何运用介入资源评价“云南象群迁徙事件”,本文分别从中、英、美三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CGTN,BBC,CNN,The Associated Press官网上收集了9篇相关报道,共计8 587个词。所选报道主要围绕象群迁徙的路线、迁徙的可能原因、人象冲突、外界评论等内容。利用Text Editor, UAM Corpus Tool 3.3等工具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处理和标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分析判别媒体介入资源的类别,并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研究对象的介入资源使用分布。按照评价介入系统的分类体系,利用UAM Corpus Tool 3.3对清洁处理后的语料进行逐条标注,分别标注出紧缩介入资源和扩展介入资源,并统计其分布。并联系“象群迁徙”的事件背景,结合个例从国际生态哲学观视角对介入资源类型进行质性分析,以揭示中外媒体有关该事件的新闻话语生态价值,探究其对中国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启示。

四、“象群迁徙事件”报道的介入资源分析

(一)介入资源分布

中、英、美三国媒体关于“象群迁徙事件”报道的借言介入资源均远大于自言介入资源,其中美国媒体报道的借言资源占总介入资源比值最大。(见表1)

表1 “象群迁徙事件”报道的介入资源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媒体对“象群迁徙事件”的报道中借言资源的整体分布比例依次为宣称>让步>引发>引证>否定>认同>断言>疏远;英国媒体对“象群迁徙事件”的报道中借言资源的整体分布比例依次为宣称>让步>引发>引证>否定>断言>疏远>认同;美国媒体对“象群迁徙事件”的报道中借言资源的整体分布比例依次为宣称>让步>引发>引证>否定=疏远=认同>断言。从整体上来看,三国媒体介入借言资源的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认同资源、断言资源、疏远资源的运用比例略有不同,但综合来看仍可以体现它们在该事件中大体一致的评价态度。

宣称资源在所有资源中占比为第一,美国媒体对该事件报道中的宣称资源占总介入资源比重是三国媒体中最高的。因为宣称资源仅仅转述外部声音的话语和观点,没有明显地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站位,所以更能体现报道的客观性。

(二)介入资源分析

1.自言

自言是指不参照其他声音和观点的介入资源。结合语言本体分类以及国际生态哲学观,自言分为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自言。

例(1) These giants of the jungle are mean eating machines, slaves to their gut, and so spend much of their lives looking for the 150 to 200kg of food they need every day.(BBC)

例(2) They’ve been seen smashing down doors, raiding shops, “stealing” food, playing around in the mud, taking a bath in a canal and napping in the middle of a forest. (BBC)

例(3) They’ve raided farms for food and water, visited a car dealership and even showed up at a retirement home.(CNN)

例(4) This realisation literally hit home earlier this year when reports emerged of the elephants crashing into people's houses, munching on their crops, and guzzling their water. (BBC)

例(5) The animals have been eating m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crops, damaging buildings and poking their trunks through doors and windows during their march.(BBC)

例1到例5是各媒体在对大象迁徙途中进入居民区时一些行为的描述,是不参照其他声音、不需要解释的肯定性话语,涵盖破坏性、有益性和中性假定。例1形容这些大象是“卑鄙的进食机器”(mean eating machines),“肠道的奴隶”(slaves to their gut),这些带有贬义性质的词语有悖人类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的生态思想,为破坏性假定;而例2和例3使用了如 “play”“visit” “take a bath”等一些带有拟人化性质的动词展现了大象们憨态可掬的一面,有选择地弱化了它们对人类居所的破坏,属于有益性假定;例4和例5则是对大象咀嚼庄稼、闯进人类居所的行为进行了客观的陈述,是中性假定。

2. 借言

(1)收缩性介入资源

收缩性介入资源包括否认和承认。否认指的是某些对话性的不同声音或立场被直接拒绝、取代或被认为不合适,以相反的结果呈现。英语中主要通过“no”“never”等否定( deny) 词汇,“yet”“but”等让步(counter)词汇实现。

例(6)Humans wage wars against nature but cannot possibly win in the end. As one specie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ecosystems, human lives and livelihoods rely on the life-supporting ecosystems of the planet. (CGTN)

例(7)China’s Wandering Elephants Have Charmed the World. But Steps Must Be Taken to Ensure Their Story Ends Happily. (CNN)

例(8)China has extremely harsh penalties for those caught killing elephants. However, rising elephant numbers, plus the destruction of their habitats combined with their new taste for energy-rich crops, means that human-elephant conflict will only rise. (The Associated Press)

例6对人类发起的“人与自然之战”(wars against nature)持否定和抵触态度,后半句是对人类不能战胜自然这一观点的补充论证,这符合本文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否认。例7是CNN对大象迁徙事件有关报道中的一个新闻标题,表明象群们不合常理的远距离移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But”一词却透露出其对中国相关部门下一步行动的不信任,会让新闻读者也对中国政府能否安顿好大象产生质疑,但实际上中国当局已为象群安全迁徙作出巨大努力,故这一新闻标题的反预期引导是破坏性否认;例8中,让步资源“however”表明尽管中国一直严惩捕捉大象的行为,但大象数量的增加、栖息地的破坏等原因仍然会加剧人象冲突,该例只是为表明产生“人象冲突”这一现象的不可抗因素,无关乎本文的生态观,为中性否认。

(2)扩展性介入资源

扩展介入资源是指发话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可被容纳或接受,甚至鼓励听话者表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主要通过引发(entertain)和摘引(attribute)实现。

1)引发(Entertain)

引发是指文本的声音是众多可能的定位之一,能够 “包容”其他不同的定位。

例(9)“The story shall be kept alive for the sake of awakening decision-makers from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for more ambitious and immediate actions of conservation. China shall thread the case and story with a broader debate around the community of life of men and nature and a concerted human and global partnership to invest in restoring ecosystems and nature-based solutions. (CGTN)例(10) Prof. Josh Plotnik tells TIME that they likely left due to gradually increasing human disturbance, which may have led to de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food and water. (TIME)

在例9中,“shall”作为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动词,表明文本为中国未来基于大象迁徙事件在自然生态方面的发展提供一种观点,同时为这些可能性开展了对话的空间,接受更多不同的观点,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有益性引发介入资源;例10 很明显是一个摘引介入资源,但同时也有引发资源。教授的话语内容表明大象的迁徙很有可能(likely)是由于人类干扰的增加。因为大象在西双版纳附近的栖息地已经变成了橡胶种植园,这导致食物和水的供应减少从而致使它们北上。所以例10中的引发资源为大象迁徙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观点,同时暗示有其他可能原因。

2)摘引(Attribute)

摘引是指话语者把命题从生态话语的内部声音中分离出来,而后将之归属于外部来源[12],通过say,report,according to等人际隐喻来实现。

例(11) “In the past, as the elephants frequently came to our village, we just lived in horror. Since local authorities experimented with the railing project here in 2017, they’ve rarely bothered us, and we're feeling a lot more relieved now,” said Feng Guanglin, a villager living in the proximity of a nature reserve. (CGTN)

例(12) Authorities have been working to avoid negative interactions and “must determine what the best next steps here are and keep human-elephant conflict at bay,” Jayasinghe wrote.

例(13) All the attention has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to the plight of the endangered elephant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global interest is likely to have far-reaching effects. “This attention and exposure will help conservation the world over,” according to Ms. Olivier……Ms. Olivier also highlight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local authorities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s to protect the herd. (BBC)

例11和例12摘引自然保护区附近村民以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亚洲物种保护负责人Nilanga Jayasinghe的话语,让读者看到了地方政府为化解人象冲突作出的努力,以及村民对大象由“恐惧”(horror)到“适应”(relieved)这一真实的态度转变,体现了积极的生态哲学观,都属于有益性摘引;例13使用了宣称介入资源,通过对赞比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成员Olivier话语内容的直接和间接转述,说明对大象迁徙事件的关注和曝光将有助于增进全世界对濒危大象的认识和保护,还强调了政府、地方当局和保护动物项目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样属于有益性话语。

五、讨论

(一)“云南象群迁徙事件”国际媒体报道特点

综观国际媒体关于大象迁徙事件的报道,大多客观详实,持中立或正面态度。无论是中国媒体还是西方媒体,报道方式多是客观轻松的,报道态度多是中性平和的。就连一贯因报道带有浓厚意识形态滤镜而饱受批评的英国广播公司也一改往日对中国事务选择性负面报道的做法。总体看来,“象群迁徙事件”的报道传播了“可爱中国”的正面形象,全球媒介的广泛报道确立了该事件的新闻价值,同时也提升了对中国的关注度和好感,扩大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

从报道的内容上来看,媒体多围绕“人象冲突”、当局做出的努力、大象迁徙的原因(如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觅食)等内容进行报道。其中西方媒体重在报道象群北上这一客观事实,包括迁徙路线和沿途发生的故事;中方媒体侧重于探究象群北移背后的原因,并试图讨论可能的解决办法。但报道结果都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推动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从介入资源的使用情况来看,中、英、美三国媒体报道中的借言介入资源均远大于自言介入资源,其中美国媒体报道的借言资源占总介入资源比值最大。且扩展性介入资源中的摘引类资源占比均高于其他资源,因为此类资源仅仅转述外部声音的话语和观点,没有明显地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观点,更能体现报道的客观性。不同的是中国媒体更多转述当地人如村民或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话语,而西方媒体更多地是摘引专家的话或引用新华社等国内媒体的报道。

从语篇中体现的国际话语生态观来看,综观中外媒体对本次大象迁徙事件的报道,只有极少数的破坏性话语,多为有益性或中性话语,并且都传达出一种 “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国际生态哲学观,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主义思想。(见图2)

图2 中外媒体对“象群迁移事件” 英文报道的词云图

(二)对中国国际形象全球传播的启示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云南象群迁徙事件”可以说是一次有效的“中国故事”全球传播。首先在于该事件的非政治性特征。外媒将我国媒体定位为“宣传机器”,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基调,在整体上表现出四平八稳的特征,“硬新闻”多而“软新闻”少,这种风格也延续到国际报道中。而中国媒体在报道大象北上这一事件时,通过生动化的描述如“在高速上散步,在街上闲晃,在水塘里泡澡,闯进居民家中吃米吃面喝烤酒”来拉近象群与世界观众的距离,还把中国政府既要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又要保护动物等情景,都真实地展现在了世界面前。

其次在于此次事件中令人信服的传播方式。中国相关报道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动图、视频等方式给受众带来极大的娱乐性。甚至有网友调侃象群来到昆明是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网友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和大象的真实行为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大象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怀,这或许比一本正经的宣传和故作深沉的思考更易于为外国友人所接受。

尽管在这次云南象群大规模远距离迁徙的媒体报道中也显示了一些国内的环境生态问题,但整个过程却让人们感受到了象群的可爱,真实表现了沿途民众对象群的宽容友善,迅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使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可爱的一面,也引发了各界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物种保护等问题的共同思考。

六、结语

本文依托国际生态话语之介入系统分析模式,对中西方媒体有关“云南大象迁徙事件”报道进行介入资源对比分析,发现中、英、美三国媒体报道中的借言介入资源均远大于自言介入资源,其中美国媒体使用的借言资源占总介入资源比值最大。三国媒体借言资源的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其中宣称、让步、引发、引证资源使用频率较高,认同、断言、疏远资源的运用比例略有不同,综合观察它们对该事件持大致相同的评价态度。但由于收集到的媒体报道文本不够全面,且没有具体明晰的参考指标,所以对各子系统资源的标注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及无法做到穷尽式标注,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数据结果存在误差。

在对介入资源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从报道的内容、介入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语篇体现的国际话语生态观归纳了“云南象群迁徙事件”国际媒体的报道特点,并探究其对中国国际形象全球传播的启示。揭示了中外媒体有关该事件的新闻话语生态价值,存在极少数的破坏性话语,多为有益性或中性话语,并且都遵循“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国际生态哲学观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哲学观大象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定位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重新思考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观
大象
《入殓师》:庄子生死哲学观的体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