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基层妇联组织参与品牌家政服务打造的作用
——以S市“越乡嫂”为例

2022-07-15郑粟文王中萍叶春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政培训服务

郑粟文,王中萍,叶春辉

(1.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省嵊州市妇联,浙江 嵊州 312400 )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明确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居民对家庭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家政服务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提出了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十个方面的三十六条意见,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家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各地把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政服务大有可为,要坚持诚信为本,提高职业化水平。”①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家政服务是朝阳产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2021年,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印发《家政兴农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商服贸函〔2021〕512号),提出“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城乡家政服务消费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②。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于发展家政服务业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新型城镇化、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实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方面社会上对家庭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家庭中的老人、病人、独生子女、婴幼儿需要专人照顾,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个体民营业主家庭也成为家庭服务需求的大军。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受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做家政低人一等的传统心理,阻碍了一大批下岗、失业、失地的女性人员从事家政服务业,他们宁愿选择更苦更累、待遇更低的企业去工作,也不愿接受较为轻松又容易上手的家政服务工作。现有的家政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能力较弱。因此,许多家庭请不到合适的家政服务人员,有的即使请到了但因为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不高而发生诸多矛盾,家政从业人员供需缺位现象比较突出。家庭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稳定、家庭和谐、孩子的成长及家庭成员的行为,也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价值观的养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家政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家政服务业发展工作时也强调,家政服务业事关千家万户福祉,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产业,要推动这一产业发展壮大、扩容提质。

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是我国最具有权威性的妇女组织,集政治性、政府性、社会性和群众性于一身,立足于“政府所需、妇女所急、妇联所能”三位交叉点上开展社区妇女的工作。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代表和维护着妇女的合法权益,承担着处理各种妇女事务和促进妇女发展的职能。习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要求妇联坚持“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工作,做到精准服务、供需对路”[1]。因此,妇联要遵循党的要求,明确自身组织角色,推进妇联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妇女”双重职责。

基层妇联是妇联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与联系妇女是基层妇联工作的生命线。目前,学者们对“基层妇联组织作用”的相关研究表明,新时代的基层妇联,它承担着妇女在社会建设中的利益统合者角色,扮演妇女权益维护者角色。它参与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促进妇女成长成才,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关于妇女社会工作的应用研究,对解决婚姻家庭矛盾、子女教育、社区下岗女工再就业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2]。关于妇联组织角色的认识,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妇联组织是政府组织,承担着妇女在社会建设中的利益统合者角色[3];二是认为妇联是社会组织,扮演妇女权益维护者角色[4];三是认为妇联组织可以视为公共服务输送者,将各类资源投入到与妇女利益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制造中,采取高效的制造手段与社会化的服务方式,实现妇女服务产品作用高效能发挥[5]。

家政服务业在我国市场上真正起步开始于改革开放,20世纪80-90年代初, 随着家庭妇女走向工作岗位,1983年北京市三八服务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家政服务机构,隶属于北京市妇联事业单位,其组织形式是中介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家政服务组织运作模式。随后在产业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第三产业的“新生主力军”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我国家政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呈品牌化和连锁经营发展态势,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服务内容日益丰富[6]。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达2 602万。③虽然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前景较好,给相对贫困群体就业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和可能,使家政工人的工资收入远远超出了贫困线并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7],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供需不匹配、服务机构规模化水平低、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法律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制约其转型升级。[8,9]。已有研究发现城市家政服务需求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减态势,地区内差异始终大于地区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影响家政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人口规模、居民消费与收入水平影响家政服务需求规模和居民支付能力[10]。在疫情的冲击与非正规就业的交叉影响下,月嫂的生计处于超不稳定状态,使其对中介公司的依赖性增强、自主性下降[11]。

国内目前关于基层妇联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妇女政治参与问题和妇联组织功能与定位,多侧重理论,应用性研究不是很多,基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路径和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在如何以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出现,形成妇女认同的服务“品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妇女方面的研究很少。家政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培训和规范行业发展为主,较少对家庭服务中心的系统运作、服务模式等进行探究,忽视了妇联组织在家政服务行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带动、助推家政服务业不断提升,从而解决农村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满足社会对优质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呢?我们以浙江省S市“越乡嫂”家政品牌的打造为核心,进行案例分析,提炼出基层妇联在打造品牌家政服务中所起的作用,并根据其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促使家政服务业在基层妇联组织的帮助下更好地造福家庭、服务社会。

二、案例解读

S市“越乡嫂”培训起始于2009年,是嵊州市社区学院自创的妇女创业就业培训项目。2012年注册了“越乡嫂”商标,这是因为嵊州是全国著名的“越剧之乡”,“越乡”已成为嵊州的代名词;“嫂”是对保姆、月嫂等家政人员的昵称,她们大多是中年妇女。2014年,嵊州市妇联在社区学院正式挂牌“嵊州市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示范基地”,“越乡嫂”商标成为全市家政人员免费公用品牌。10多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该学院已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建设了1 200多平方米的培训场地。近几年来,他们在科学运用国家统编教材《家政服务员》《母婴护理员》等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自编培训教材,开设了适合本地特点的家政服务培训课程,所培训出来的月嫂、居家保姆、养老护理等“越乡嫂”,成了江浙沪等地家政服务中心的主力军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失业、失土妇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的难题,改善了农村妇女家庭的生活,拓宽了社会就业渠道,显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的成效。[12]嵊州市社区学院已成为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被昵称为家政人才培养的“清华大学”,“越乡嫂”家政品牌也被评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实地调研、解读分析“越乡嫂”家政品牌的运行情况,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一)广泛宣传,建立三级网络,优选生源

为了把分布在全市农村的女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创业致富,该学院运用了多种方法来挑选优质生源。一是通过嵊州市妇联借助各种媒体如嵊州电视台、嵊州广播台、爱嵊州App等进行宣讲,扩大“越乡嫂”的知名度;二是依托市妇联建立市、乡镇、村三级网络,聘请每个村的妇女干部为联络员。市妇联向全市各乡镇、街道妇联下发关于常年招收女性家政服务员培训的通知,并专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层层布置和发动,通过她们把需要就业、最适合做“越乡嫂”的妇女输送到基地参加培训,使生源更广泛、更基层。三是学院的教师深入到农村、到社区与妇女朋友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政策解读与疑惑解答;四是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培训信息,学院设立报名接待处和热线电话,随时接受报名咨询;五是对每一个报名的学员要进行面试,根据外貌气质、健康状况、文化水平、年龄大小、文明礼貌,以及基础能力、就业意向等进行综合评定,量化打分,择优录取。这样,确保了学员的来源和素质。

(二)订单培训,考核严格,保证培训质量

他们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制定了“越乡嫂”培训菜单和“越乡嫂”培训服务规范。培训菜单主要有家务助理、护工、月嫂、育儿嫂、养老护理、家政管理等工种,让学员“挑单”培训,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为了让学员能够真正学到技能,该学院在市教育体育局、市妇联等部门的联合帮助下不断改善培训条件,除本校专职教师外,还长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名医生、名护士、名厨师、名营养师、名园艺师等为兼职教师,给学员授课,传授技能。每一期培训至少持续27天,有120个课时,其中60%为实践操作、40%为理论授课。学习期间,安排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到医院、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实习基地去实习。培训中,该品牌课程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实操训练课,由专业教师辅导,分小组进行训练,还制定了测试细则。所有学员必须通过市人力社保局组织的应知应会测试(总分100分,基础理论25分、专业技能75分),由2-3人组成考评小组进行技能操作考试。测试总分60分(基础不少于15分、专业技能不少于45分)及以上才能顺利结业,由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证书。根据所学课程的难易程度,该证书分为家政服务初级证书与高级证书两类。这样确保了培训的质量。

(三)搭建平台,现场招聘,实行推荐就业

为了给学员创造就业机会,更好地服务社会,该学院已经与杭州的三替集团、杭州都市月嫂、宁波贝因美等20多个家政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期学员考核结业后,市商务局、市妇联等搭台邀请各家政公司、中介机构到学院现场招聘。平时,该学院院长和各培训班的班主任们经常接到求助电话,希望他们推荐好的育婴师、育儿嫂等上门去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5 000多名持证“越乡嫂”常年活跃在市内各地,以及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家政服务市场。

(四)跟踪调研,“回炉”授课,提升品牌实力

根据市妇联与政府的监督与要求,为进一步提升“越乡嫂”服务质量,市社区学院新制定了上门回访制度。即陆续组织人员、邀请专业教师随同一起去雇主家庭回访、考察,对“越乡嫂”服务质量开展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护理项目、家务清洁范围等等,在行为规范、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书面征求雇主意见,广泛听取雇主反馈和建议。根据调研反馈情况,再组织结业的学员“回炉”进行跟进授课、跟进培训,持续提升他们的家政服务能力。

近年来,“越乡嫂”的年订单量超6 000多人次,平均工资达5 000元以上。今年50多岁的俞女士做育婴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是“越乡嫂”队伍里的老大姐,被评为绍兴市五星级民间人才。她自从从事家政行业后,家庭生活状况改善很大,三年的时间便让泥瓦房变成了小洋房。村民们非常羡慕,推选她为村妇女主任,希望她带着村里的女同胞共同致富。为此,她把绍兴的家政公司搬回本市,结合家乡实际情况,带着姐妹们一起创业。附近村里一些女同胞得知她回乡创业,都希望能通过她参加培训、加入“越乡嫂”队伍。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根据市场需要,该家政品牌还及时举办高级育婴师培训班,开设了以孕期饮食护理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日常护理、婴幼儿看护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课程,开发的“月嫂”课件荣获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和浙江省优质课,培训考核合格的月嫂获得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高层次家政服务的需求。《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日报》《中新网》等多家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打响了“越乡牌”的知名度。

三、成效提炼

(一)模式分析

追溯S市“越乡嫂”家政品牌的成功运行,主要归功于社区学院自身“规范+创新”的多项有效举措,而基层妇联组织也是功不可没。具体体现如下图1。

图1 基层妇联帮助打造家政服务品牌的成效分析框架

1.扩大宣传,转变观念

S市妇联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力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越乡嫂”家政品牌的宣传,尤其是深入基层和农村,对农村隐藏的剩余妇女劳动力进行引导教育,转变她们的思想和观念,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环境。通过舆论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整个社会都要为家政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空间和环境,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家政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仅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无收入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工作的平台,也给有志于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士以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2.架构网络,稳固生源

为确保学员的数量和质量,在市妇联支持下,“越乡嫂”与各街道和乡镇妇联达成共识,建立了市、街道乡镇、村三级网络体系,聘请各级的妇女主任为联络员,负责各村镇的招生服务工作。有了当地妇女主任的参与和服务,既为招到合适的生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为学员们的再就业致富创设了契机,也为扩大家政服务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3.建立机制,凝成合力

为确保学员的培训质量,市妇联加强了与“越乡嫂”家政品牌的过程性联系,建立了双方联络工作制和年度会议等联合工作机制。市妇联每年初和学院一起召开专题会议,商定一年的工作目标,明确双方的任务职责;平时定人专门负责“越乡嫂”工作,主动联系,每期培训蹲点督查、参与结业考核等等,注重过程性管理,以机制凝成合力。

4.提供资源,助力培训

市妇联充分发挥组织的优势,为“越乡嫂”家政品牌提供资源。横向联系各地市的资深家政培训师和中医营养师等专家,来嵊州指导;积极联络本地的综合医院、养老机构等场所作为实习实践基地。同时根据培训成效给学院一定的奖励资金,用于支付部分专家费、添置必要的实操工具,在资源上、经费上助力培训。

5.搭建平台,拓宽就业

为把“越乡嫂”推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市妇联主动联合市商务局等政府其他部门共同打造一个家政市场就业平台,促使“越乡嫂”与本市甚至外市等20多个家政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与全国家政航母杭州三替集团、宁波大众家政服务公司等企业结成了合作办学共同体,还合力创办了家政联盟店惠民职介所,实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同时,市妇联还创新履行职能,把自身所拥有的“村嫂”品牌项目,与“越乡嫂”相融合,开拓了学员的就业范围。即妇联把“村嫂”品牌下的学员输送到杭州、宁波等地的中介公司,进行岗前培训,获得专项能力证书,从而拓宽就业门路,更好地再创业。减少了市内尤其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助力了农村妇女在创业就业中脱贫增收。

(二)实证分析

笔者与妇联合作,以线上发放问卷的模式随机选择参与课程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线上问卷300份,回收2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3%。该问卷中详细询问了学员的个人信息、培训情况、工作情况以及对培训、妇联的看法,具体的变量信息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

根据表1 可知,参加培训的学员为年龄跨度较大,但是大部分是中年女性;且农村户口的学员占多数,可以推出该项培训有调动起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务工的积极性;学员毕业后均会有一本结业证书,且前往城市与县镇的人数基本持平,大多数的学员会选择成为月嫂,其次是保姆,最后是育儿嫂;大部分的学员对工作和培训是持满意态度的,近94.2%的人打出了满意的选项,有84.2%的学员认为妇联在就业上提供了有效帮助和指导。

但是不同的学员因为自身特质或者工作能力的不同最终获得待遇也是不同的,转换成市场价值即工资,这也很有可能影响到她们对此项目的评价,因此笔者就问卷中“月平均工资”“对培训的满意度”与“对妇联的满意度”三个问题,将调查者分类,探究其不同,统计结果见表2。从工资异质性的分析中可知,不平等现象依然还是存在的,且学员最后的职业选择也会影响到她们最终的工资。笔者根据户口、工作地点、培训期数与工作类型作了分类,结果显示:户口是农村的学员的平均收入低于城市户口学员近483元,这有可能是因为城市户口的学员本身的能力(普通话、对城市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农村学员,因此能够更快地获得雇主的信任;相较于在县和镇工作的学员,在城市工作的学员获得收入会更高,这说明在大城市学员能够获得的高收入的机会更多;从职业选择上来看,做月嫂获得的收入是最高的,其次是保姆,最后是育儿嫂。从学员满意度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员对这种培训都是认可的,其中农村户口的学员满意度略高于城市户口的学员,说明这种培训能够更多地满足农村学员的培训需求,从而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从学员对妇联认可度的统计结果来看,在城市工作、户口为城市的学员更认可妇联在其中的作用,可能在城市中,妇联的宣发工作更全面,学员能够了解到的信息也会更多,因此对妇联的认可度也会随之增加。综上所述,经过了培训后的学员在薪资待遇上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和工作类型以及工作地点有关,也和学员户口类型(能力)相关,整体而言学员对妇联以及培训的满意度是较高的。

表2 不同组别下的学员工资、满意度、妇联认可度差异表

为了研究学员的工资是否会受到以上所述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线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基本模型如下:

Wage=Xβ+ε

(1)

其中,wage表示学员的工资,X表示一系列能够影响工资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培训年份、是否有证书、工作地点、工作类型,实证结果如表3。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学员的工资与年龄和其所选择的工作类型显著相关,当年龄增加1岁,学员的工资能显著增加56.65元,说明雇主更愿意聘用年龄较高,心理经验丰富的学员进行家政工作;当学员选择做月嫂时,其工资会比选择其他类型的工作(比如保姆、育儿嫂)显著增加4 145元;但是学员的学历和户口本质上并不会对她们的工资产生影响,这说明在家政市场这个行业里并不是唯学历论,户口歧视也并不存在,在这个新兴行业里雇主还是更看重能力和人品这种实在的素质。

表3 学员工资影响情况回归结果表

四、存在不足

基层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助推“越乡嫂”们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但作为群团组织,在实际运作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就业缺乏保障,家政人员前景迷茫

目前家政行业中介机构良莠混杂,缺乏行业规则和有效管理。小部分人员所从属的家政服务公司或中介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工资统一发放,保险费统一上缴,可享医保待遇,退休可领养老金,很靠谱。绝大多数家政服务人员都是“短期工”,服务协议不规范或未签,会经常性地出现“工荒”,收入不稳定。家政服务人员工作中发生意外,如不小心损坏客户家具,自己不小心受伤等,损失往往只能由服务人员自己承担或客户自认倒霉。由于供需双方责权利不明确,处理家政服务期间的意外事故没有法规依据,这使得不少人对家政服务望而却步、心存疑虑。这类现象农村妇女身上尤为严重,性别差异化的行为准则要求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导致家庭卫生资源的分配倾向于男性,女性的健康需求常被忽略,从而影响到女性的健康水平和卫生公平[12]。如果不能够保障她们的就业需求,也就无法解决家政服务行业的根本安全性问题。

(二)后期缺乏跟进,品牌学员下降

基层妇联人员不多,较少对推荐去外地工作的学员进行跟踪调研服务,不了解家政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无法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再加上受疫情的影响,培训学院招收的生源数量在逐渐减少,但社会上家政服务员的需要却在逐渐扩大,要求也在逐步提升。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但家政服务人员的技能比较单一贫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在越来越凸显。

五、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综上所述,基层妇联组织的积极参与、服务对于县域品牌家政服务的打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各村镇、街道妇联组织的作用,注重对品牌家政服务的前期宣传发动与学员生源的物色动员,让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减少了区域内尤其是农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盘活了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助力了农村女性的劳动致富和乡村经济的振兴;二是妇联组织参与家政培训机构的管理,引荐培训专家,联系实习单位,给予经费资助,协助做好考核,全力为家政品牌的打造做加法,提升了家政培训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声誉;三是妇联主动联合政府其他部门共同打造一个个家政市场就业平台,减少了学员、家政人员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所付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资金成本,提高了就业市场的效率,促进了学员自身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也助推了家政服务企业的发展。

但是基层妇联作为一个群团组织,其帮扶措施在实际操作时也会遇到一些挑战。一是家政服务行业建设相对滞后,供需双方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家政服务人员的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无法有效落实,用人客户对家政服务者心有疑虑、缺乏必要的信任。二是受疫情冲击,品牌招收的生源在下降,家政服务人员缺口在不断增大,用户对优质家政服务的需求与服务人员技能贫乏的矛盾也在日益显现。

(二)建议

面对这些挑战,基层妇联要在国家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意见的指引下,合理调整、改进现有的帮扶方式,主动积极与政府各部门通力协作,让数字化赋能,给家政服务行业注入新内容,换发新活力。

一是要协助做好家政服务“规范保障+”的建设。家政服务是一个传统产业,要迈入良性发展轨道,必须有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因此,妇联要积极协助有关商务部门进一步规范、健全家政行业的服务标准和保障机制,建立并完善有关家政从业人员管理费收取、劳动报酬的指导价格标准,努力将家政服务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畴,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切实维护家政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个人权益,让家政服务员更加安心、更有保障的从业,同时为家政企业、家政服务人员和用人客户解除家政服务后顾之忧,提升职业保障水平。

二是要协助做好家政服务“信用平台+”的使用。浙江省商务厅开发了“浙家政”综合服务平台,要求全省家政企业主动入驻该平台,同时要求每位家政人员需通过领取“安心码”的方式认证家政人员信息(个人简历、体检合格信息、从业责任保险信息、工作经历、公安部门犯罪背景核查结论等等)。“安心码”显示绿色,表明是合格从业人员,体检、保险等都在有效期;显示黄色,表明是从业人员的体检或保险一项已经到期;显示红色,表示码处于失效状态或体检和保险均已到期或治安核查未通过。这个平台建成后,使用率还不是很高。妇联要协助商务局加强平台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督查各家政服务企业尽快入住该平台,动员各家政从业人员人人领取“安心码”,做到“无安心,不上岗”,实现信息交互、信用监管。确保市民聘请到正规放心的家政服务人员,保障居民便利、安全的消费。

三是要强化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提升。妇联要与人社、教育、商务等部门一起共同实施“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全力打造一批巾帼家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经济、资源上加大对本地家政培训职业学校、各乡镇成人学校和家政人员培训机构的支持,促使家政培训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大学、院校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机制,从而完善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同时要对家政服务行业中的师资人才、职业经理人和中介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等进行专项就职培训和业务再进修培训,使他们熟悉再就业工作中的各项政策法规,掌握家政服务的业务知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四是要注重家政服务“巾帼示范+”的打造。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共同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倡导各家政服务单位以真诚守信赢得尊重,用优质服务开拓市场。妇联要适时举办各级巾帼家政技能比赛、最美家政人故事征集宣讲等活动,同时将优秀的家政服务人员和企业纳入三八红旗手(集体)、巾帼岗建功先进个人(集体)的表彰,宣传、树立一批诚实守信、规范服务、技能过硬、社会欢迎的家政服务人员和巾帼家政企业。同时要充分发挥巾帼示范“领跑者”的正向辐射作用,下社区、下乡村宣讲,激励、引导更多的下岗、农村妇女投身于家政服务行业,为家庭幸福安康、社会稳定和谐贡献一份巾帼的力量。

2021年10月,为进一步巩固家政扶贫成果,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助力乡村振兴,商务部等14部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家政兴农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该《行动计划》让未来五年家政兴农工作有了“路线图”,为家政兴农的各环节提出一系列工作举措,覆盖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全流程,在带动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家政服务的同时,也会促进家政服务的下沉。《行动计划》特别提到,要加强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职业伤害等权益保障,不仅让农村劳动力出得来、能就业,还要好就业、就好业,同时推动着家政服务业品牌化、专业化、数字化、便利化地健康发展。

沐浴着《行动计划》这道暖阳,我们坚信:在信息化时代,各部门通力协作,用“爱心、诚信”把传统的家政服务业与新业态元素有效融合,拓展家政产业的发展空间,家政服务业这个“大服务、大产业、大民生”一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发,2019年06月26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6/content_5403340.htm.

②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1年10月09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h/redht/202110/20211003205730.shtml.

③《2019全球及中国家政服务行业新兴市场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艾媒网,https://www.iimedia.cn/c400/65522.html,2019年7月31日.

猜你喜欢

家政培训服务
农嫂进城——家政行业状态观察
培训通知
2019年国家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家政未来 个性定制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