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庄子生死哲学观的体现
2016-03-03薛文博
薛文博
【摘 要】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山田洋次郎拍摄的电影《入殓师》获得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在东京某乐团担任大提琴演奏的乐师小林大悟,在乡下找到了一个入殓师的职业。电影一方面围绕着小林大悟成为一名入殓师之后的人生境遇,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对生死有了一番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围绕小林大悟的家庭展开叙述,小林大悟和母亲从小被父亲抛弃,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仇恨,随着对生死观的重新认识,并在妻子和社长等人的帮助下,原谅了父亲。电影《入殓师》不仅让我们感到一种亲情的救赎,同时电影当中无所不在的生与死的气息也让我们为之惊叹,而这种对于生与死豁达的态度,则是继承的几千年前古老中国庄子的生死哲学观。
【关键词】庄子;生死;哲学观;灵与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01-02
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对生命与死亡有着一套深刻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先秦诸子当中,庄子可谓是一个对自由有着无限向往的人,对一切世间万物都有着超然的态度,就是这样一个追求自由的英雄式人物,却对生死有着自己独到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学审视。
一、“死生存亡,实为一体也”
提及庄子的生死观,广为人们熟知的便是“箕踞鼓盆而歌”,当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去世后,庄子何以走到大街之上欢快地敲打器皿?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庄子对待生与死的一种超然而又豁达的认识观。在常人看来,死无非是一件及其痛苦,却又无能为力的自然现象,但庄子却认为,死是一种解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吾身非吾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知北游》),而“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至乐》)由此可见“死生存亡,实为一体也”。死是生的完成和归宿,“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同时庄子又说,生死就如四季变换一样,是一种不可更改的规律,“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声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电影《入殓师》中,小林大悟起初同所有人一样,对死存有一种戒备心理。面对着入殓师的职业,小林大悟嗤之以鼻。同时,电影之中,在面对着亲人的死亡悲剧时,人们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心情极度悲伤。随着剧情的加深,影片逐步对生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当再次面对死亡时,却出现了如同庄子之妻死后,庄子“箕踞鼓盆而歌”的情景。
二、对死亡的庆幸与向往
生与死在庄子那里是同等地位的,二者都没有绝对的快乐和痛苦。因此,如果说庄子的“生死存亡,实为一体也”将生与死看得同等的重要,不要因为肉体的消亡而伤心决绝,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其实死同样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的话,那么超越于这一层意义的便是庄子对于死的一种由生向死的超越取向。“鼓盆而歌”“临尸而歌”背后隐藏的是对死亡的庆幸乃至向往的审美取向。影片《入殓师》中,主人公小林大悟在现实之中,丢掉了最喜欢的大提琴,结束了自己的演奏生涯,回到了东京都山形乡下。在山形的乡下我们看到了小林从小生活的地方,风景是如此的迷人,在这看似平常的乡下生活之下,在小林的内心深处却埋藏着对父亲深深的恨;在小林的父亲那里,小林父亲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虽然我们在影片的最后见到了“父亲”,但却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也如同社长公司的女职员,丢弃了自己年幼的女儿,而独自出来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却在这小小的乡下落下脚来。由此可见电影当中的主人公,在现实之中都受到了无论来自外界还是内心苦苦的折磨,作为电影的另一条主要的线索,小林大悟与父亲之间矛盾与隔阂,也随着父亲的死亡得到了最终完满的解决,正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借助于小林从事入殓师的职业之后对生与死有了一种重新的审视,父子自己的矛盾在影片的最后,也得到了最后的解救,小林大悟深深体会到了父亲那不能也永远再无法说出口的爱。在这里,只有借助小林父亲的死亡,小林大悟的内心才最终见到了光明,父亲留给的阴影从此烟消云散,而父亲在天之灵也必定会知道被小林了解。在这里可以看出整部影片体现的一种对死的追求,死才是一种完满,才是生的完满。
三、灵与肉的根本矛盾、形神与灵肉的分而养之
我们知道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庄子表现了一般不为常人说能够认同的态度,死亡对于人这个有着情感的动物来说,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意味着情感的消失和肉体的消亡。但这一切在庄子看来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甚至对死有着向往,相比之下,生似乎在庄子这里看来变成了一种累赘。但另一方面,庄子则是一个追求全生尽年的人,他不主张“自杀”不主张为死而死,而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生死态度。这种形体与精神,灵与肉的根本矛盾,是我们理解庄子生死观的重要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一个大鹏展翅翱翔的自由场面,是一种典型自由精神的追寻。但是庄子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大鹏何以能够展翅翱翔?在庄子看来大鹏展翅翱翔的的确确是一种超然的自由观的向往,但是这种自由却从来都不是绝对和漫无目的的,相反大鹏展翅借助的却是大鹏这个能够飞翔之物充满能量的肉体的支持。要想飞的更为自由,必须有强大的肉身作为保障。因此庄子并不是主张以肉体的消亡去追寻一种绝对的自由,而是教导人们保护好能够使得精神超脱变成自由的肉身。于是庄子提出了“无心无情”之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以“无情”而“无形”,这就是庄子所主张的“坐忘”等态度。那么既然灵与肉是相对矛盾,那么庄子便提出了人为天之所生,必须顺应自然,珍重生命,为道养生。因此庄子面对着固有的矛盾提出了形与神,灵与肉区别对待,“分”而“养”之,这便是庄子的养生之道。影片《入殓师》,“吃”与“浴”便是养生之道。在电影当中社长与澡堂的老头,二人皆是早已看透生死之人。当小林大悟站在河岸看见两条向上游极力游的鱼,这时候澡堂的老头,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过小林身边,“加油,加油”澡堂的老头给两条生命在打气;电影当中澡堂的老头一个人静静的泡在温泉里面,自己与自己下棋,当面对着澡堂老太太的死亡,他并没有流出伤心的眼泪这一切似乎是早已定好的约定,这一切在导演那里,澡堂老头被导演俨然塑造成了一个看透生死的神灵,他在观看着芸芸众生。因此澡堂老头的养生之道可谓“浴”。
社长的养生之道便是“吃”。电影当中有多次是社长“吃”的场景。当完成了一次入殓之后,客户给社长吃的东西,社长走进汽车内便立刻吃了起来。圣诞节的时候,社长带领着小林和女社员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鸡腿,还说起来了那句养生之味十足的话“好吃的让人为难”。电影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场景便是当小林想辞掉入殓师的工作的时候,在女社员的指令下,小林大悟来到了社长的阁楼,在这个阁楼里面,俨然是一个到处充满绿色与生机的养生之所,周围全部是绿色植物,社长被绿色植物围着,坐在桌子前面安静的吃着美食。“不死就要有的吃,而且还要吃好的”这简直就是庄子养生之道,为获得一种超然的自由,看透生与死界限的直接体现。“坐忘”“养生之肉躯”。(指导老师:张维刚)
参考文献:
[1]陈光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